第465章 这下可真是让他心寒!(2/1)

听闻汉王朱松在极短时间内攻克哈密,文武百官皆感震惊。

尤其是蓝玉等淮西勋贵,虽料定汉王能胜,却未料如此迅速。

出征至今,不足两月。

很快,朱元璋召集文武百官至奉天殿,宣读汉中府大捷捷报。

得知汉中军仅阵亡二十余人,而阵亡的数百人中大部分是西安朝廷守备军后,满朝文武更为震惊。

更令人惊叹的是,哈密守军八成以上不战而降,数千人受伤,死者连同王室共计一千五百余人。

此战之轻松,出乎所有人意料。

然而,与文武群臣的震惊不同,朱元璋与朱标父子却认为这一结果理所当然。

他们对汉中军的战斗力有所了解。

仅凭这职业军人的体制,其战斗力远超卫所士兵!

更不必提那些战斗力连大明正规军都不如的藩属小国!

“召集尔等,除传达捷报外,还想商讨哈密城既已攻下,日后该如何安排。”朱元璋话锋突变道。

众臣一听,各自心中盘算。

尤其是平日爱挑藩王毛病的文官集团,更不希望哈密城落入汉王朱松之手。

先前朱元璋推行藩王分封,以藩王代替功臣镇守四方,就遭到群臣反对。

但朱元璋力排众议,众人无奈,只得默认。

而今,汉王朱松已辖汉中、西安两地。

若再将哈密及河西走廊交给他,其势力必为藩王之首!

就连北平的燕王,也无法比拟!

“陛下,不如选派一位即将就藩的皇子镇守哈密!”

“不妥,年轻藩王难以胜任!”

“臣以为应从现有戍边藩王中选人,封于哈密!”

“臣附议!”

“臣以为不然,哈密既下,应由朝廷直辖,长兴侯耿炳文有十五万边军在固原,他镇守哈密正合适!”

“不可,耿炳文大军需防备西北瓦剌南侵,不可轻动!”

“为何不可?西北已有汉王汉中军,耿炳文十五万边军似乎没那么重要!”

“……”

一时间,朝堂因哈密处置问题争论不休。

“够了,别吵了!”

“朕有个主意!”

“哈密城设为哈密卫,暂由汉王朱松管理!”

朱元璋突然打断争吵,道出自己的想法。

此言一出,朝堂寂静无声。

谁也没想到,老爷子竟决定将哈密卫交予汉王!

此举彻底颠覆了藩王间的势力均衡。

汉王一家独大,会带来何种影响与危机,老爷子难道未曾考量?

众人皆以为,老爷子绝不会让汉王朱松继续掌管哈密卫,然而老爷子却偏偏逆众人之意而行。

他们怎会知晓,朱元璋已有意将大明江山传给老九朱松,故而朱松势力再大,对他而言亦无威胁。

因为未来的大明,终将属于朱松。

对此,朱元璋毫无心理负担,反倒是朝中官员的反对令他烦恼,还有其余藩王儿子,也定会心生不悦。

但在此事上,他与朱标看法一致,必须有所抉择。

“陛下,万万不可!昔日西安府,您也说暂交汉王管理,结果却成了试点特区!”

“西安府之事且不论,汉王的试点特区确有成效,于大明有益。”

“但哈密卫再交予汉王,实在不妥!”

当即有官员站出来,直言劝诫朱元璋。

连蓝玉等淮西勋贵也未料到老爷子会有此决定,难道他真不惧汉王势力壮大后,心生异念,觊觎大明江山?

实话讲,以汉王朱松之能,一旦图谋不轨,即便不成,也必将引发天下大乱,而这种可能,亦非不存在。

闻此,朱元璋眼神骤冷。

“你觉得不妥?那哈密卫便由你去守!”

“只要你去,朕便不给老九!”

此话一出,那反对的大臣顿时面色惨白,险些跌坐。

开玩笑?

他一文官,岂能去边疆守城?

“陛下,朝廷武将众多,臣无此能耐。”

大臣急忙摇头拒绝。

“闭上你的嘴!”

“你是武将吧?”

“蓝玉,你的看法呢?”

朱元璋瞪了那人一眼,转而询问还有些愣怔的蓝玉。

蓝玉终于回神,明白了朱元璋的意图是让汉王掌管哈密卫。

这对汉王而言是个好消息,自己反对无疑是不明智之举。

“陛下,臣以为汉中军镇守哈密,足以震慑东察合台与瓦剌部!”

“此重任非汉王莫属!”

蓝玉顺势附和,给汉王送了个顺水人情。

这话一出,其他欲反对的文臣顿时静默。

蓝玉都已表态,他们还能如何?更何况,万一朱元璋一怒之下真派他们去守哈密卫,那才叫苦不堪言。

作为京官,谁愿去边疆那等艰苦之地?尤其是他们这些文官,哪里懂得行军打仗?

“都听见了?”

“真以为哈密卫好守?”

“东察合台和瓦剌,你们有谁能自信抵挡,站出来,朕就派你去!”

“你们真以为自己那点本事,能比得上老九的汉中军在西北?”

朱元璋言辞严厉,官员们纷纷低头,此时再反对无疑是自寻死路。

“既然无人反对,此事便定了!”

“太子,拟旨,直接发往汉中府!”

朱元璋一锤定音,此事尘埃落定。

退朝后,朱元璋返回御书房,与太子朱标商议封赏立功将士,随后让太子派人传旨。

“系统,你之前提及,老九在位时,天道年间大明人口最多达3亿。”

朱元璋突然问道。

“正是,此为天道年间的最高人口记录。”

国运系统阐述道:

“大明处于巅峰状态时,人口数量究竟达到了何种规模?”

朱元璋急切地追问。

“汉王朱松一脉统治下的大明,最繁盛时期人口已超八亿!”

国运系统此言一出,震惊四座。

“竟有如此之多?”

朱元璋满面愕然。

“人口、粮食与民众生活水平紧密相连。

只有当民众衣食无忧,人口才会迅速增长。”

“那时的大明,正规军就已近百万之众!”

国运系统平静说明。

“百万?”

朱元璋心头剧震。

这百万乃是如汉中军般的精锐正规军,远非他那卫所兵可比。

两者战力天差地别,百万正规军足以匹敌当下大明五百万朝廷军的战斗力!

要知道,整个大明现今也难以凑齐五百万朝廷军,顶多有百万之数。

然而,这百万朝廷军与百万正规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正规军无需耕作,他们是专职的战士!

“若算上退役的武备军人,军队总人数可达八百余万。”

“由此,你也能想象到大明皇帝排行榜上,位于你之前的两位杰出皇帝,实力何等强大!”

国运系统进一步说明。

“你说什么?”

“何为排在朕前的两位杰出皇帝?”

朱元璋闻言,顿觉异样。

...................分割线..................

99:朱元璋疑惑:大明皇榜前三,尽是杰出皇帝?

99:朱元璋不解:大明皇榜前三甲,皆为卓越?

“正是大明皇帝排行榜的前三名,包括天道皇帝朱松在内,皆是卓越的!”

国运系统缓缓道来。

朱元璋听后,惊愕不已!

这下可真是让他心寒!

他早知老九一脉中,还有两位成就非凡的!

按国运系统所言,此乃老九所立祖训,意在防昏君出现,若皇帝无道,藩王可起兵讨伐!

彼时,他与朱标皆认为此祖训不妥,恐致子孙为皇位相争!

却未料到,这两位,竟都排在他之前!

能不心寒吗?

老九确实是得位正统,历史上确有其事!

老九排在他前头也就罢了,另外两个得位的后辈,竟也将他这位开国先祖比了下去,这让他颜面何存?

他身为先祖,亦算成就一番事业,大元建立大明,却只列第四,何等羞愧!

所幸他还能借老九之力,提升自己的地位!

且他需改写老九得位的历史,让这皇位来得名正言顺,如此,即便排在老九之下,面上也稍能过得去!

……

汉中府内,年味渐浓,家家户户欢声笑语!

汉中军又传捷报,关外河西走廊即将纳入大明版图!

这对大明百姓而言,无疑是天大喜讯!

尤其是常出关经商的商人,再不必担心商队在关外遭劫!

在大明土地上,谁敢妄动?

哈密国便是前车之鉴,谁若不惧汉中军之威,大可一试!

即便是那些番邦小国的强盗,也得思量再三,抢汉人商队,无异于自掘坟墓!

况且能否抢到还是未知数!

就怕抢到了也没命享用!

“殿下,西安首批煤已运抵!”

耿青急步至书房,向朱松禀告。

“哦?去看看!”

朱松精神焕发,这批煤来得正是时候!

煤厂半月前已竣工,只待西安府的煤运来。

寒冬之际,百姓终将有廉价煤可用。

不久,主仆二人抵汉中城外煤厂,西安运来之煤已卸。

“速令工人开工,年前产出蜂窝煤,即刻上市!”朱松望煤堆如山,即对耿青道。

“遵命!”耿青应允。

工人已备,只待煤至,即可动工。

昔时民用煤,九十年代,有条件之家皆以蜂窝煤烹煮,远胜柴火。

蜂窝煤耐燃且高温,一两块煤便能烹七八桌菜肴,节省柴火成本。

朱松意在百姓皆能负担之煤,成本如朱标所算,一煤饼约十文,售十二文,利润颇丰。

此消耗品,日耗无数,每饼虽仅一二文利,销量大则煤厂获利无穷。

百姓用得起煤,销量何愁?

然,朱松采煤不仅为制蜂窝煤。

更欲发电,解汉中府全民通电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