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后世子孙恐怕也会效仿!(2/1)

朱标亦连连点头,大碗吃尽!

酒足饭饱,心满意足!

朱标离去后,朱元璋重回御书房,继续忙碌。

忙完一切,回到寝宫,躺在龙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近来总觉得国运值不够用,甚至有入不敷出之势!

至今尚未凑足推演老九次子朱匣焌人生的国运值!

自己这好奇心,何时才能改掉?

偶尔向国运系统提问,竟也会消耗国运值!

这国运系统实在吝啬,随便一个问题便狮子大开口,动辄就要100点国运值起!

尽管心中抱怨连连,朱元璋仍难以遏制自己的好奇心。

特别是他时常回想起燕汉之争时,老九和老四起兵之事!

那时,即便他们顺利登基,也定会遭人非议,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

后世子孙恐怕也会效仿!

因此,朱元璋心中生出一个疑问!

若老九当了皇帝,他的子孙后代中,是否也有人会起兵?

又能否成功?

况且老九一脉疆域广阔,藩王众多!

如此广袤的土地,势必分权给藩王管理,难免会有人心生异念!

这正是朱元璋最为好奇与担忧之处!

终于,朱元璋未能忍住,向国运系统发问。

【天道皇帝一脉确有起兵之事!】

【欲知详情,需200点国运值加载生成!】

国运系统再次显露其奸商本色!

“给你!”

然而,这一次朱元璋无暇吐槽国运系统,因为“起兵”一词对他极为敏感。

系统竟称老九一脉有人起兵,他自然要问个明白!

【扣除200点国运值!】

【大明传承518年,包括汉王朱松在内,共有三次起兵成功案例!】

国运值扣除后,系统迅速给出了答案!

“什么?”

朱元璋闻言,满脸惊愕!

他料到会有起兵之事,却未料到竟有成功者!

况且老九不是留下了寂军吗?

他们究竟如何起兵成功的?

除了老九,是否意味着老九一脉还有两个后世子孙起兵成功了?

后世人更倾向于认同洪武皇帝那鞋拔子脸的形象。

朱元璋曾亲眼目睹寂军的骇人之处!

寂军在手,何人敢妄动?

即便有人胆大包天,试图冒险,又怎会轻易得逞?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样的事竟发生了两次!

系统回应道,寂军确实存在,但需守陵人驱动。

守陵人遵循的祖训,仅是抵御外敌。

天道皇帝亦留下旨意,若朝廷出现昏君,藩王有权奉天靖难。

大明后世皇帝皆为明君,皆因老朱家祖宗之灵验。

寂军的守陵人并非僵化之人,大明若出现昏庸君主,被替换亦是常理。

能者居之,此祖训自天道皇帝后未曾改变。

那两次成功之事,皆因大明君王昏庸所致。

国运系统的解释令朱元璋再次震惊。

他瞬间明了,寂军只御外敌,不问内乱。

无论老朱家内部如何争斗,最终仍姓朱。

然而,朱元璋仍难以接受。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老九家后世子孙竟有人敢夺位之事,以及老九立下的那些祖训。

有能者居之?这不是鼓励老朱家子孙为皇位自相残杀吗?

朱元璋一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认为这样能迅速确定储君,断绝他人争权之念。

当然,此制亦有弊端。

无人能断言,这位嫡长子定能成为明君。

若真出现昏君,又该如何?

老九此法,虽能极大程度避免老朱家出现昏庸之主,却也可能导致家族内斗。

朱元璋内心极为纠结。

天刚亮,他便急召王琛唤来朱标,此事压在他心头,急需倾诉。

朱标亦感诧异,不知父亲一早召他何事,莫非老神仙又有新指示?

念及老神仙,朱标匆匆赶往奉天殿。

朱元璋拉着朱标,告知他老九后代中有两人成就非凡之事。

朱标听后震惊不已,尤其是老九的祖训,竟与父亲所定背道而驰。

虽能理解老九之意,皇位能者居之亦有其理,但朱标不忍见家族为皇位而自相残杀。

“标儿,你觉得我们该如何是好?”

“若日后我们劝老九停止此举,他会听吗?”

朱元璋无奈地问朱标。

其实,答案已在他心中。

老九孝顺,却非愚孝,不会轻信盲从。

他或许一时顺从,但一旦你不在了,他仍会按自己意愿行事。

这点,朱元璋已确信无疑。

“父皇,儿臣也难以接受此结果。”

“但无论您还是我的想法,对大明朝、对天下百姓来说,都显得自私。”

“说到底,我们只为老朱家着想。”

“而老九之举,更多是为了大明能有明君,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百姓。”

“从这点看,老九并无过错。”

朱标苦笑摇头:“儿臣虽不赞同老九之举,却也难以责怪于他。”

朱元璋闻言,惊愕不已!他未料朱标竟有此言论,且言之凿凿,令他无从反驳!朱标末语,在朱元璋听来尤为刺耳,仿佛当面给了他一记耳光!

朱元璋自视为百姓与江山社稷鞠躬尽瘁,然依朱标之言,却显得自私自利。

反观老九,其行为方为百姓谋福祉!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

“父皇,勿需多虑,早朝将至。”朱标望着朱元璋的愁容,苦笑劝道。

朱元璋缓缓点头,此事或许只能装作不知,任由老九为之。

至午后,朱元璋心情稍解。

因王琛告知,戏班已入宫。

今日,他邀文武百官共赏戏曲,此剧本乃老九亲撰,讲述的正是他朱元璋的生平。

剧名《洪武皇帝之山河明月》,颇为响亮。

得知此戏主角为自己,朱元璋心中甚悦。

此戏将在老九所设各大戏院上演,以其故事为蓝本,彰显洪武皇帝之风采与威严。

老九此举,确为用心。

今日入宫戏班,皆来自应天府大戏院。

朱元璋命其直接入宫,于百官前献艺,意在告知蓝玉等人,他亦为大戏院股东,一声令下,戏班便得入宫表演。

蓝玉等人心中惴惴,隐约猜到老爷子此举,或许与那日宴请魔术师之事有关。

老爷子知晓了那事后,似乎想借此给他们一个提醒。

然而,大戏拉开帷幕,蓝玉等人方觉自己想得过于复杂。

或许老爷子确有敲打之意,但更像是在炫耀往昔。

剧中情节,不正是老爷子当年带领淮西勋贵们打天下的辉煌岁月吗?

众人眼界还是太窄了!

文武百官目睹剧情,个个瞪大眼睛,似乎有所领悟。

随后,一众大臣皆表现得兴趣盎然,全场情绪被剧情深深吸引。

适时喝彩,适时感伤,适时振奋!

不论真假,此剧确实成功触动了众人心弦。

况且,主角朱元璋亲临现场,谁敢非议此剧?

即便是装模作样,也得演得入迷,一脸沉醉!

于是,台上台下,无论是演员还是官员,纷纷卖力表演,真正的观众,似乎仅限于朱元璋及太子朱标等寥寥数人。

此剧主要讲述了朱元璋早年投身军旅的种种,如何对抗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先统一江南,再攻克元大都,一步步统一全国,最终登基为帝。

特别是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成为整部剧的。

朱元璋看得如痴如醉,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鄱阳湖激战的场景。

直至剧终,朱元璋仍觉意犹未尽。

老九此剧编写得妙极!

将朱元璋塑造得高大英勇,麾下将领亦是勇猛无双。

不仅是朱元璋,徐达、常遇春在剧中的形象同样正面而伟大。

这让观剧的徐辉祖、常升等人感慨万千,心中默默感激汉王朱松。

若此戏剧能遍及全国,让寻常百姓观赏,亦能为他们逝去的父亲带来正面影响!

尤为特别的是,剧中尚有蓝小二一角。

外表略显粗犷的蓝小二,战场上却英勇无比!

蓝玉嘴上埋怨汉王朱松将自己刻画得如此招人恨,内心却颇为得意!

说实话,这还真挺贴合他蓝玉的形象!

然而,众人最初的激动与回味过后,又陷入了沉思。

特别是朱元璋,此剧勾起了他诸多往昔回忆!

忆往昔,他与马家妹子在战火中相遇,结为连理,妹子待他如何?

为给他送烧饼,胸口被烫伤。

战场上背着重伤的他,奔波十几里地才救回他一命。

成为皇后后,虽贵为天下之母,仍处处为他着想,时刻提醒他不可辜负百姓……

想着这些,朱元璋眼眶泛红。

在场的其他文武大臣,也各有感触。

他们更加明白了朱元璋如何一步步带领这些勇猛将士驱逐外敌,恢复中华的过程,心中对这位洪武皇帝愈发敬畏!

“父皇,您还好吧?”

见朱元璋如此,朱标关切地问。

“没事,只是想了很多事!”

“老九有心了,这剧写得真好!”

“但老九是如何知晓当年这么多事的?”

朱元璋摆手,随即意识到一个问题!

他投效义军时的事,只有当年那帮老人知晓,小辈们即便听说,也只是零星片段!

可老九能写出如此完整的故事,显然对当年之事了如指掌!

这让他难以理解!

“或许是老九私下搜集了大量资料吧?”

朱标揣测道。

朱元璋微微点头,未作明确表态,目前这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释。

然而,在朱元璋心中,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

老九哪来的闲暇,私下搜集如此多陈年往事?

莫非仅仅为了创作这出戏?

若真如此,倒是颇费苦心!

大戏很快落幕,朱元璋与朱标先行离开后,文武百官才陆续退场。

离开皇宫,官员们便忍不住议论起刚才的戏曲。

先前在朱元璋面前,无人敢多言,但出了宫门,他们对戏曲的感悟和看法便滔滔不绝,急于与旁人交流。

蓝玉等淮西勋贵则心怀忐忑又略感庆幸。

“舅父,老爷子应该不是因为上次的事特意演给我们看的吧?”常升忍不住问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