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成村医(1/1)

谢建国无意中瞥见厂长吴荣华也在食堂里啃窝窝头。

吴荣华的压力日益增加,粮荒让配额的口粮都减半不说,那一半还变成了大碴子面。

他不仅得想方设法抓生产效益,连厂里吃饱饭的事儿也得去想法子。

听说那些军工厂也效益不好,因为效益不好,工程师们都拿飞机的冷却机冻雪糕、卖冰棍去了。

搞雷达的720厂在卖电风扇,搞火控雷达的长虹在卖电视机。

造飞机的成飞在卖洗衣机。

咱们厂……

“厂长,这是我妈做的菜,您吃吃尝尝!”

吴荣华郁闷间,谢建国鼓起好大勇气才抱着一碗菜来到他面前。

菜一放,话一撂,慌乱紧张的赶忙扭头逃跑。

吴荣华瞅着眼前的袋子,嘟囔着搞啥子,打开塑料袋。

就是一碗水煮菜而已,是啥菇不认识,但菜叶子他认识,红薯叶。

整这么神秘兮兮的

吴荣华没多想,抬筷吃了一口。

咦,味儿还挺鲜,这菇子嚼着筋拽拽,吃肥肉似的滑溜,连带着平平无奇的红薯叶也鲜美无比。

不知不觉,俩窝窝头就着一碗菜,全都吃了个干干净净,若不是在厂子食堂里得注意形象,他都能把碗给舔干净。

好吃,确实好吃,而且还没吃够。

早前听说那桑菊茶有用,他是不信的,直到效果摆在了纸面上——

过去这两个月里,问厂里报销医药费的数字明显减少了一些。

要是那臭汤真有用,那么厂里不仅能把医药费给省下来,每个月的十块钱营养费也能停发。

厂里一百多号工人,每人少发十块钱,那就是一千多块钱。

他的盘算在这儿呢。

谢建国才刚托关系进来厂里上班,上班第一天就给自己送菜。

打的啥主意他也能猜到——

他家能搞到这好吃的菇,也能搞到红薯叶。

兴许价钱也是物美价廉的。

现在厂里效益不好,粮荒在即,总该琢磨开源节流,至少得喂饱工人肚子,免得工人闹意见。

于是他特意去了趟车间,跟谢建国唠了唠。

药茶是杨舒芬整的,菜也是。

所以,他想见杨舒芬!

老实巴交的谢建国还以为进厂需要经过各种正儿八经的手续,就跟上学那会儿似的,得叫家长去办手续,还得村里出介绍信。

丝毫不知这是有莫大的喜事儿找上门儿了。

……

愁绪到处发散,东村的刘刚家里也是。

刘刚在愁今年下半年该咋弄。

生产队有生产任务,年底要交公粮。

但早前下发的那一茬儿人口粮,撑不过半年。

村里口粮紧缺,供销社都已停摆,叫队员饿着肚子干活,咋可能?

在镇上受培训的时候,镇上就说过,作为队长,维持村里的秩序稳定才是队长的第一任务。

要是闹出了啥幺蛾子破坏了稳定,队长的帽子就要被摘掉。

“刚子,那药茶煮好了吗,快给我端来。”

忧愁间,他老爹刘洪福还以为他在灶房里忙活煮药茶,大声催促。

刘刚都把药茶的事儿给忘了,早前在谢家拿了一筐鲜的猪毛菜,一筐看着多,实则一天煮两顿的话,两天就用完了。

刘洪福等半天不见动静,于是撑着老腿儿自己走出来,瞧见儿子只是在发呆,啥正经事也没做,他不禁脾气毛躁的开始碎嘴子:

“你爹我好不容易舒坦两天,你就开始撂挑子,见不得你爹舒坦是吧?”

“好不容易有个有用的药汤喝喝,这两天脑壳可算不疼了,你……”

刘刚脑壳里压着个“孝”字,不敢顶撞老爹,只能借着去谢家拿猪毛菜的由头跑了。

时值傍晚,谢建国蹬着崭新的二八杠下班回家,这一幕刚好被刘刚瞧见。

他肚子里寻思,眼下正是全村难捱的时候,谢家居然有余钱买二八杠子?

“妈,厂长叫您明儿去厂里一趟呢。”

“是吗,看来那树菇煮红薯叶,你们厂长爱吃,这是还想吃呢。”

刘刚来到谢家院子外头,刚来到就听见他们母子的对话声。

他肚子里又开始寻思,红薯叶?村里可没种。

呵呵,原来你谢家私底下一直在投机倒把!

“咳咳!”

刘刚一声清嗓。

杨舒芬手头上在忙活铡草药,灶房里熬粪坑似的苦臭气冲天。

谢桂花脸上绑着块摞好几层的粗麻布,一会儿跑出来一趟换口气。

“这是来拿猪毛菜的?”

刘刚脸上的来者不善,杨舒芬佯装没瞧见。

撑着膝盖站起身来,进屋去背了一大筐子猪毛菜出来。

拿人的手短,吃人的最软,这么一下子,刘刚也不好意思开口指责他们私底下投机倒把了。

“妈,你这老是给旁人辛苦,这一筐子咋的也有三十斤吧?”谢桂花终于憋不住了,因着这些天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人过来白拿的:

“就是一分钱一斤,三十斤也得三毛钱了,况且还是您辛辛苦苦从山上采背回来的。”

杨舒芬等闺女牢骚完之后,才用眼神示意她消停。

刘刚听见这话,心里就是更加的不好意思,尴尬的抬手挠着自个儿脖子:

“我爸说这啥子猪毛菜,喝着有用。”

“嗯,”杨舒芬随和的搭腔:

“你爸那是头风了,喝这个能驱头风,驱一驱就不头疼了,喝完再来拿,咱家里还有。”

不知为何,刘刚感觉杨舒芬慈祥的就像自己的亲长辈,也确实,他爸妈都是脾气暴躁的,而杨舒芬总是这般慢条斯理,向来不跟人大声说话。

于是鬼使神差的就将肚子里的压力,发牢骚似的跟杨舒芬说了说。

他在愁生产队开工的事儿,以及村里的口粮撑不到年底这要命事儿。

“感觉杨大娘您是个有主心骨的,这趟闹灾,村里各家各户都在慌,您倒不慌的,要不,您说说您的看法?”

杨舒芬随和的笑着,嘴唇子不动声色的蠕动起来:

“叫各家各户在自个儿的屋前屋后开辟三分田种红薯呗,这么一来,口粮有了,也不妨碍责任田的耕种。”

“那咋行!不行的!开私田属于投机倒把!”

“哦,那就饿着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