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暗计:借刀无声断仇怨(1/1)
纥石烈逃回斡难河后,虽元气大伤,却仍不死心,暗中联络了与石禾素有嫌隙的中原军阀孙承宗,许以“平分中原粮草”的承诺,要借孙承宗之手除掉心腹大患。密信传到孙承宗帐中时,恰逢他因粮草短缺与石禾起过争执,竟真的动了联合之心,暗中调兵遣将,欲趁石禾主力在北境之际,偷袭他后方的粮仓重镇——谷阳城。
消息传到临河城时,石禾正在灯下研究孙承宗的布防图。谢继昌急道:“孙承宗狼子野心,谷阳城由春桃驻守,虽工事坚固,但兵力不足,咱们若分兵回援,纥石烈定会趁机反扑!”石禾指尖在“孙承宗与纥石烈密信”的字迹上划过,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他想借刀杀人,咱们便将计就计——这把‘刀’,未必不能反过来用。”
他立刻修书两封,一封送与谷阳城的春桃,只写“紧闭城门,故作慌乱,城中粮草记号做旧,引敌深入”;另一封则派死士送往斡难河,信中“不慎”泄露孙承宗的行军路线,却在关键处改动了几个字——将“偷袭谷阳城”写成“孙承宗假意联合作战,实则欲夺斡难河牧地”,末尾还附上了一份伪造的“孙承宗与草原叛徒的盟约”。
送信的死士故意被纥石烈的巡逻兵捕获,密信“恰好”落入纥石烈手中。本就对中原人疑心极重的纥石烈,见信中写着“待灭石禾后,便转头取斡难河牛羊”,顿时怒火中烧——他本就因祭典被毁迁怒于孙承宗支援不力,此刻更认定对方是想坐收渔翁之利。“好个孙承宗!竟敢算计到草原头上!”纥石烈将密信撕得粉碎,当即下令:“传我命令,亲率精锐,在孙承宗必经的‘断云岭’设伏,让他有来无回!”
与此同时,孙承宗正带着军队悄悄逼近谷阳城,见城头旗帜杂乱、守城士兵神色慌张,果然以为石禾后方空虚,得意地下令:“今夜三更攻城,拿下谷阳城,石禾的粮草就是咱们的了!”他丝毫不知,纥石烈的铁骑已在断云岭的密林里等候,更不知春桃早已在谷阳城外布下陷阱,只等他踏入瓮城。
三更时分,孙承宗的军队刚冲到谷阳城下,城头突然亮起灯火,春桃的声音在城楼上响起:“孙将军远道而来,怎么不尝尝我备的‘大礼’?”话音未落,城外壕沟突然塌陷,前锋士兵尽数落入陷阱,紧接着火箭齐发,将攻城器械烧得噼啪作响。孙承宗方知中计,正欲撤军,却听见后方传来震天的喊杀声——纥石烈的骑兵如潮水般从断云岭杀出,对着孙承宗的军队便是一阵砍杀。
“孙承宗!你敢骗我!”纥石烈一马当先,弯刀直指孙承宗,“拿命来偿斡难河的牛羊!”孙承宗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大喊“误会”,可杀红了眼的蛮族骑兵根本不听,双方在谷阳城外杀成一团。春桃在城头看得清楚,见时机成熟,下令开城门:“出城!两面夹击!”
这场混战从深夜持续到天明。孙承宗的军队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他本人在突围时被纥石烈的儿子一箭射穿肩胛,仓皇逃窜;纥石烈虽重创敌军,却也折损了不少精锐,得知自己杀错了人,又气又悔,只能带着残部退回斡难河,从此再不敢轻易南下。谷阳城下,尸横遍野,既有中原士兵的铠甲,也有草原骑兵的毡帽,鲜血染红了护城河的水。
石禾赶到谷阳城时,春桃正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的惨状发呆。她脚下放着那封伪造的密信,纸角已被泪水打湿:“将军,这计虽成了,可……”她声音哽咽,“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成了刀下鬼。”石禾走到她身边,望着远处收尸的百姓,他们在尸体堆里翻找亲人的遗物,哭声此起彼伏。
柳姑娘的医馆里,挤满了伤兵。一个孙承宗的士兵断了腿,手里还攥着家书,信上妻子写着“等你回家收麦子”;一个蛮族少年被箭射穿了肺,临死前反复说着“阿妈,我没抢到粮食”。柳姑娘给他们换药时,眼泪止不住地掉,她想起石禾说的“借刀杀人”,可这刀下的冤魂,又该向谁讨还?
张小姐在清点战场物资时,发现孙承宗的帅旗后藏着一个孩子,是他随军的幼子,吓得缩在旗角发抖。孩子怀里抱着半块糕点,是出发前母亲给的,说“等爹打胜仗就回家”。张小姐把孩子抱起来,糕点渣掉在她手背上,温热的,像孩子未干的眼泪。
乌兰赶来时,带来了斡难河萨满的话:“草原的狼不食同类,可这把借来的刀,却让狼和羊都流了血。”她看着石禾疲惫的脸,轻声道:“你赢了计策,却输了心安,对吗?”石禾沉默着点头,他望着谷阳城的炊烟,这炊烟里混着血腥味,再也不是往日踏实的暖香。
夜里,石禾独自站在城外的坟地。新坟一座挨着一座,没有墓碑,只有百姓插的木牌,上面写着“爹”“儿”“夫君”“阿兄”。风过坟头,呜呜作响,像无数冤魂在哭泣。他想起“借刀杀人”的精妙,可这精妙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破碎,多少未竟的牵挂。
“这或许就是战争的代价。”谢继昌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声音沉重,“可咱们能做的,就是让这样的代价少一些。”石禾弯腰,在一座无名坟前放上一束格桑花,那是乌兰带来的,说草原的花能安神。
月光下,谷阳城的城墙沉默矗立,像一个见证了太多伤痛的老者。石禾知道,这一计虽解了燃眉之急,却在他心里刻下了更深的伤痕。借刀杀人,杀的是敌人,伤的却是所有渴望和平的心。从此,他再不愿用这样的计策,只盼有朝一日,天下再无“刀”可借,人间再无战火可燃,让炊烟里只有粮食的香,再无鲜血的腥。
坟前低语:计策之外的人心
石禾在坟前放花时,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回头一看,竟是春桃提着一盏灯笼走来,灯笼光晕里,她眼尾还带着红痕。“将军还没睡?”春桃把灯笼递给他,“夜里露重,柳姑娘说你旧伤容易犯,让我给你送件披风。”
石禾接过披风披上,暖意裹住身体,心里却仍沉甸甸的。“这计赢了,你却好像比输了还难受。”春桃蹲下身,对着一座插着“工匠王二”木牌的坟头轻声说,“王二是修城墙的好手,上次你教他草原的圆顶粮仓法子,他还说要给你雕个木羊当谢礼呢……”
“用别人的刀杀人,终究不踏实。”石禾望着远处的灯火,“孙承宗狼子野心,纥石烈贪婪多疑,本就该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可那些跟着他们打仗的士兵、工匠,又做错了什么?”
正说着,谢继昌带着阿木走来。少年手里捧着那支断骨笛,笛声虽不成调,却吹得格外认真。“谢将军说,吹《归牧谣》能让亡魂安心。”阿木见了石禾,把笛子递过来,“将军,你会吹吗?阿爸说中原人吹笛更好听。”
石禾接过笛子,指尖触到冰凉的骨头,忽然想起柳姑娘埋在土里的小笛。“我不会吹草原的调子,”他把笛子还回去,“但我知道,最好听的笛声,是和平日子里的牧歌,不是坟前的悼念。”阿木似懂非懂点头,又对着坟头吹起来,笛声混着风声,竟有了几分温柔。
此时张小姐带着那个孙承宗的幼子走来,孩子已不再发抖,手里攥着块新做的麦饼。“这孩子叫孙念,念念不忘的念。”张小姐轻声道,“他说爹答应打完仗带他去看草原的羊群,还说……”她顿了顿,“说石将军是坏人,抢了他们的粮草。”
石禾蹲下身,与孙念平视:“你觉得,什么是坏人?”孩子咬着麦饼,含糊道:“抢粮食的是坏人,杀人的是坏人。”石禾又问:“那如果有人要抢你的麦饼,还要杀你,你该怎么办?”孙念愣了愣,把麦饼往身后藏:“我会打他,但……但不杀他,让他回家找娘。”
石禾心头一颤,抬头看向张小姐,见她眼里也闪着泪光。“你看,孩子都懂的道理,大人却总忘。”张小姐声音发轻,“咱们用计策让他们自相残杀,可在孩子眼里,所有打仗的人,或许都是‘抢麦饼的坏人’。”
夜色渐深,乌兰带着奶酒和烤肉赶来,见众人对着坟头发呆,便把食物分给大家。“萨满说,亡魂不喜欢悲伤,喜欢烟火气。”她递给石禾一块烤肉,“你这‘借刀杀人’之计,在草原人看来够狠,却也够笨。”
“笨在哪里?”石禾咬了口烤肉,肉香里带着草原的烟火气。乌兰指了指孙念,又指了指阿木:“你让狼和狗打架,赢了也溅一身血,还不如把肉分给他们,让他们知道,合作比争抢更能吃饱。”她凑近了些,声音带着草原人特有的直白:“你守城池,我守草原,张小姐管粮草,柳姑娘治病,春桃修房子,孩子们有麦饼吃,有羊群看,谁还愿意当‘借来的刀’?”
谢继昌听得笑起来:“还是女皇看得透彻!咱们费尽心机想计策,不如让日子过得踏实,让所有人都知道,打仗不如种地,杀人不如养羊。”阿木也跟着点头,举着骨笛说:“对!等我学会吹《归牧谣》,就教中原的孩子吹,他们教我唱中原的童谣,就没人打仗了!”
柳姑娘提着药篓走来,听见这话便笑:“那得先让阿木把伤养好,我教你认中原的草药,你教我吹笛,怎么样?”阿木立刻点头,把笛子递过去:“现在就教!”笛声再次响起,虽仍生涩,却没了之前的悲伤,多了几分轻快。
石禾看着眼前的景象:孙念和阿木凑在一起研究骨笛,张小姐在给众人分奶酒,春桃和柳姑娘说着明日修补城墙的事,乌兰靠在他身边,望着远处渐亮的天际。风里的血腥味淡了些,混着奶酒、烤肉和青草的香气,竟有了几分安稳的暖意。
“或许乌兰说得对,”石禾轻声道,“最好的计策,不是借刀杀人,是让所有人都放下刀,拿起锄头、笛子、针线,把日子过成烟火气,而不是烽火味。”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众人起身回城。孙念拉着阿木的手,说要去看春桃修城墙;张小姐和柳姑娘讨论着要在谷阳城开个集市,让草原和中原的人换东西;谢继昌则缠着乌兰,要学草原的摔跤,说“强身健体比琢磨计策有用”。
石禾走在最后,回头望了眼坟地,晨光正一点点照亮那些木牌。他知道,亡魂或许真的喜欢这样的烟火气——没有仇恨,没有算计,只有孩子们的笑声、人们的交谈声,还有那支渐渐熟练的《归牧谣》,在和平的晨光里,越吹越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