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磕碜到天下皆知(1/1)
“啥玩意?柴忠孝要去告咱们家?”柴米蹙眉问道。
苏婉哭着说着:“你出去之后,你爸爸也不在家。你奶奶就来了,她说:柴米要不给我钱,她爷爷说了,就去乡里告你们家老三的事,看到时候罚不死你们。”
柴米安慰了苏婉几句,随后问柴秀:“那你哭啥?”
柴秀愣了愣:“妈哭了,我就哭了。”
“你个完蛋玩意。”柴米训斥了柴秀一句,随后把柴秀的眼泪给擦了擦。“大人的事,你凑什么热闹,一边玩去。”
柴米随后对苏婉说道:“妈,你也别哭了。这玩意你也拦不住他,他要是想靠这个威胁我,那他是想多了。他想告状,那他就去告去。他想彻底撕破脸皮,那他就看着来呗,没啥大不了的,柴忠孝要是告咱们家,我自然有办法收拾到他家破人亡。”
柴米并非不生气,而是极度生气的。
但是母亲苏婉正在哭,她也只好去安慰。
柴米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柴忠孝想威胁自己,那是门都没有。老三柴欣这个事情,早晚是个问题。
老三柴欣这个问题,始终都是个问题。没人提,柴米也知道这个坑,早晚有人会提起来。
现在既然柴忠孝有这个想法,那就不如以退为进,自己先去乡里,把该交的罚款,给交了就是。
柴米又安慰了苏婉几句,随后出门,去找村里的妇女主任李国华了。
李国华这个人的辈分很高,和柴家也是有亲戚的,从辈分讲,柴米应该管李国华叫大奶奶,虽说她只有三十出头,比苏婉年纪还小。
不过辈分摆在那里了,也没有办法。
李国华和柴家的亲戚,其实就比较远了,柴米记得好像是李国华丈夫的太太奶奶,姓柴……就这么个亲戚。
这种事,柴米只能找她。
不过李国华平时不在村里,在县城打工呢,偶尔回来。所以,村里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也是闲置的,没人管。
但是,毕竟老三是不合理的,现在柴忠孝提起来,柴米就琢磨做个一劳永逸的事情,把该交的罚款交了,那以后谁去告,就无所谓了。
反正,这个钱甭管怎么花,最后不落到柴忠孝他们手里,就行。对于他们想要威胁或者告自己家,柴米暂时虽说愤怒,倒也并不意外。
什么事,他们做不出来?
走了一会儿,才到了李国华的家里,碰巧李国华今天在家。
那是一个长的还算挺利索的女人,三十多岁的年纪,不怎么下地干活,皮肤保养的还行,穿着一个浅绿白格子衬衫,小皮鞋黑色裤子,问题还扎着马尾辫。这个年纪,扎马尾的着实不多,一般都是脑袋小的扎,或者不干农活的可以。要不然风吹日晒雨淋的,头发长一些,会特别麻烦,一直需要洗。
李国华家门口,养了一些家桃花,她正蹲在门口浇花。
柴米到了停下脚步,说话的时候,李国华还在浇花呢:“大奶奶,浇花呢呀。你这花养的挺好,小院收拾的也干净。”
“哎呀……柴米啊。”李国华显然有些意外柴米的到来,两家其实走的并不近,若不是村长刘长贵的关系,导致李国华去柴米家随了两次礼,李国华和柴米家的交集,几乎是没有的。
“你这是……”李国华其实拿不定主意,柴米是来做什么的。
如果是熟悉的人,可能李国华就叫柴米进屋说话了。
但是,很显然两个人并不熟络,所以李国华也就只是试探着说了一句。
“有点事,想麻烦大奶奶了。”柴米也不避讳,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是这样的,大奶奶你也知道,我家老三……是老三了,按理来说,是应该交点罚款的……”
李国华明显表情顿了一下,连忙说道:“这事我可没说……”
言外之意就是,虽然已经发生的事,但是李国华可没去上边打小报告,毕竟涉及到钱的问题,这种得罪人的活,她才不干。
“没,是我主动想交的,要不落户口也是难的。就是不知道这个标准是多少,交给谁,怎么交,之后会不会落实户口的事。”
“这个没啥太多标准,一般就是看家庭情况吧,1000-5000都没准,你要主动想落实户口的话,那我去问问具体多少?”李国华试探着问道。
“中。这事就麻烦大奶奶了。”
随后李国华就去了村长刘长贵家里,询问这事该怎么办。李国华本着一点责任都不要出在她身上的原则,让刘长贵给这件事做主。
刘长贵手一摊,表示自己都停职了,这事没法办,不过既然人家是主动想交钱的,那应该问问上边,能不能给个优惠什么的。
李国华才不信刘长贵的鬼话。
“村长,你这谁下台了,你也下不了台啊,你还是村长,大家伙不还是听你的?要不你就打个电话,你是村长,乡里那边你都认识,说话办事都好办。我这个妇女主任懂啥啊?这种事,我都没做过。”
李国华是极力撇清自己和这件事的关系。
“村长,我可啥都没说,啥也没干。这都是柴米自己主动找我的,她现在还搁我家门口等信呢。这种事我可不管,上次晚上招呼lao忙人吃饭的时候,她还招呼我了呢,我没在家就没去成。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这玩意一般没人主动去交,都是逼着没法了,才整的。现在也不像头几年了,我看不少都写着过继到别人家的,这么整就没啥事了。我看那柴家老二柴有福家里就一个孩子,要是把柴米家的老三,给过继到她二叔家里,就应该没啥事了,不用交钱的。”
李国华不仅撇清关系,还啰哩啰嗦说了一大堆,全是为了柴米着想的。
刘长贵都听笑了:“哎呀,你看你,谁说怪你了?我压根也没说是你偷摸举报的……我估摸着,应该是柴米碰见啥事了,没准是他们柴家老宅那几个人要举报柴米家,之后露出来风了,柴米这才主动想要交钱的吧。”
李国华不太清楚柴家的内乱,表情有些惊讶:“那他们家老爷子啥的干的?他们家这样呢吗?”
“嗯,他们家乱套的厉害。我先打电话,问问乡里咋办。”
刘长贵说着,就拿着电话给乡里打电话了。
由于三家村的村部早就年久失修,已经都是荒草了,加之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导致村部那个大院,其实不属于村里了,后来因为这个事情,还打了官司,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由于没有村部,村里唯一和外界联系电话,也就在刘长贵家里了。
刘长贵去里屋打电话,李国华在外边等着。
约莫过了十来分钟,刘长贵走了出来,说道:“那啥,我跟着你去吧,柴米搁你家门口呢?”
“嗯。”
于是刘长贵和李国华就走着,回李国华的家了。
两家不远,也就几分钟的路。
见到了柴米之后,刘长贵长话短说,也就把刚刚电话里的内容给说了一下。
简而言之就是:鉴于柴米家庭情况并不是很好,家中已经三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整体的家庭都是很困难的,想要多交罚款是没有的,亲戚朋友是没有的,总之就是穷的快揭不开锅了,好不容易借了点钱才能上的份上,给予柴米家处罚为最低档:1000元。
“这个钱,你到时候给我就行,我去乡里给你交上。你把户口本给我,我一起给你办了。”李国华说道。
“那辛苦大奶奶了。”
柴米对这个结果还是很欣慰的,当即就回家取来了户口本和一千块钱,一起交给了李国华。
这事,也就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不过,也仅仅是这个事完事了,柴忠孝这么干,柴米并不打算放过他们。
既然,他们不讲武德,那柴米也要不讲武德了。
当天傍晚,柴米就去找孙玉广算了一卦……
至于算卦的内容是什么,别人就不得而知了。
……
“出大事了……”
第二天村里一大早就传来了新闻,村民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开始吃瓜。
“听说没有?孙玉广和两个闺女,抬着棺材跑到报社去了……”
“那不是自杀吗?也不是别人干的,他抬哪里有用呀?”
“你懂个啥?他这是想磕碜柴忠孝呀……他这么一整,柴忠孝算是到头了,人是死的,他只要一说是亲爹逼得,那柴忠孝可就成了喀县第一名人了……”
村民们吃瓜的吃的热火朝天。
老宅的柴忠孝却坐不住了,气的在家里破口大骂。
王慧蓉也是铁青着脸,心里愤恨到了极点。
从早晨到中午,已经来了好几波报社的记者了……
“这群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了?”王慧蓉咬牙切齿的骂道:“他们也不管个青红皂白,就开始胡乱的嘞嘞。也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就要采访……”
家里已经大门紧紧的关上了,可是墙头还是有几个不要命的记者搁那拍照片呢。
今早晨,孙玉广就抬着棺材,跑到几个报社门口,开始诉苦。
这事他有没有理?
显然是没有的。
但是,他也没什么退路。
因为孙玉广的两个闺女打伤了柴有德,这件事是确定的。既然伤了人,那就是需要赔偿的。
但是反过来,柴春芳是自杀的,他一毛钱也得不到。
里外里的一算,他老婆白死了不说,他还得搭钱赔给柴有德。
于是,孙玉广此行的主要观点就是:我女儿是爱母心切,导致出手伤人,他们不仅是无辜的,还应该得到嘉奖,并且家里都没钱安葬柴春芳了……
孙玉广这么一讲,报社的人和看热闹的人,也觉得这件事确实很热,值得报道。
孙玉广核心的诉求就是:正是柴忠孝等人失手打人,导致柴春芳活不下去了,那自己两个闺女打人,怎么就不行了?
柴忠孝也被这群人搞得头疼,这事太丢人现眼了,他可不想出去,索性拉着窗帘。
柴忠孝本来觉得自己是:姜是老的辣。
他准备讹诈柴米点钱,结果现在自己连门都不能出去了,这点家丑,不仅全村知道了,现在全县都知道了。
……
柴忠孝和王慧蓉在家煎熬,柴米却悠闲自在的在家里菜园子割了一点韭菜,准备包饺子了。
结果自己家门口,也来了几个记者,就开始打听柴忠孝的事。
柴米表示自己一概不知。
但是,柴米也提醒记者: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亲爹能把自己亲闺女逼死了的人,他其他的事情,就会做的干净吗?
记者茅塞顿开……准备挖挖柴忠孝其他的新闻。
柴米还热络的给了几个记者一些蔬菜,并且请他们喝了点茶。
母亲苏婉在屋里哄着孩子,也不敢出去了,她来回踱步,有一些不安,等到柴米回来,苏婉问道:“柴米,这咋回事……咋还一堆拿摄像机的?”
柴米嘿嘿一笑:“都是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这回,老头老太太该消停了。他俩就等着还饥荒吧。”
“啊?他俩还有饥荒?”
“现在还没有,很快就有了。”
柴米笑而不语。
柴忠孝和王慧蓉什么德行,柴米再清楚不过了。
既然他们当了初一,柴米不介意做个十五。
告状那种低级别的,柴米不怎么爱做。
柴米要做,就要做绝。
这件事,从村里变成了县里都知道了。
可以说是满城风雨。
加上有一群报社记者参与,那他们就会拿着放大镜,去看柴忠孝和王慧蓉了。
人,是经不起考验的。
人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哪怕是好人,恐怕也犯过错误。而柴忠孝和王慧蓉显然不是什么好人,那也指定会犯错误的。
特别是农村,这种错误,可以说的上是必然的。
柴米安心的包饺子,也安慰苏婉不要想太多,等着看热闹就行。
至于柴有庆……
昨天挖井已经结束了,柴米还没去算工钱,不过井确实已经挖好了,十四五米的样子,水也特别好,属于那种扔几个水泵都抽不干的好井。
柴有庆便被柴米安排去浇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