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王学明的调查(1/1)

刘长卿笑呵呵地听渔秀娟说完,说道:“怎么,你不恨他们?不觉得他们开玩笑开得有点过分?”

渔秀娟一脸憨厚地点着头说道:“科长,恨倒是不恨,就是兄弟们有时候开的玩笑有点过分,我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我叫这名,他们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和我闹着玩,我心里也清楚。”

刘长卿点了点头说道:“行,听你的。名字嘛,是爹娘给咱们起的代号。别说你叫秀娟,叫狗蛋、叫屎蛋、叫狗屎的都有。

你叫渔秀娟是因为父母觉得对你有恳切的希望,是想让你平安长大,咋能成为他们取笑的笑料?

这样,老于,等捕鱼的时候,你把你们机动大队人员全部召集起来,我跟他们讲讲话。以后谁要是再拿渔秀娟同志的名字开玩笑,别说我这个当科长的不答应。”

“是,科长,你就放心吧,我肯定办好。”老于大声说道。

以下为你优化表述,让语句更通顺自然,丰富人物对话细节:

“谢谢科长!”渔秀娟一脸憨厚,满是感激地向刘长卿道谢。

刘长卿摆了摆手,说道:“谢什么呀。秀娟同志,别让他们的取笑给你造成心理负担。

咱得理解父母,他们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咱们拉扯大,多不容易。

尤其是你们渔民,以前的日子有多难,你心里清楚,我也就不多说了。

就说在船坞上的日子,那可不好过啊。”

渔秀娟深有同感地点点头,说道:“科长,您也知道啊,您……您也当过渔民?”

刘长卿摇摇头,说道:“渔民我倒是没当过,不过我见过别人打鱼,他们常年住在船屋上,环境潮湿阴冷,每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关节病。对了,你家大娘身体咋样?”

渔秀娟赶忙回答:“挺好的,科长,就是关节有点疼。”

刘长卿点头道:“嗯,果然还是关节的问题。这样,你一会回去后,直接去后面仓库找老王,跟他要一下我给他的那个治疗关节痛的药方子,应该有点用,你拿去试试。要是抓药钱不够,就来我这儿拿,我先支给你。”

“是,科长,太感谢您了!”

“谢啥呀,行了,秀娟同志,你下去准备准备吧。老于,你也一起去。”

“是!”随后,于志高便领着渔秀娟离开了办公室。

等他们走后,刘长卿开始整理办公桌上的文件。刚整理没一会儿,汪鑫就过来了。刘长卿抬头看见是他,便问道:“钱给了?”

“给了,科长。”汪鑫回答。

“那行,你准备一下,咱们一会去百货大楼看看有没有那种保温的饭盒。如果有的话,咱们采购一批。李刚给你他们外勤组的名单了吗?”

“给了,科长。”汪鑫回应道。

“嗯,那就行,你先坐一会。”

汪鑫依言坐下,就在这时,敲门声响起。“进来。”刘长卿说道。办公室的门被推开,王学明走了进来,说了句:“科长。”

“是学明啊,有事?”

“科长,您不是让我调查何大清吗?我来给您汇报一下何大清的情况。”王学明说道。

“嗯,你说吧。”刘长卿说道。

“科长,何大清,男,现年47岁,汉族,1912年生人。”刚说到这,刘长卿就打断他:“用不着说这么详细,你就说他为什么抛家舍业,跟着一个寡妇跑到保定去就行了。”

“嘿嘿,科长,我这不担心您嫌我汇报得不够详细嘛。”王学明笑着说道。

刘长卿抬头瞥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滚蛋,你在这找补啥呢?我是那样的人吗?

赶紧说,他为啥抛家舍业,跟着个寡妇跑了?我就不信那寡妇能长得跟天仙似的,让他连亲生儿女都不顾了。

再说了,据我所知,当时他在咱轧钢厂都做到食堂大厨的位置了。

要是一直干下去,说不定现在食堂主任的位子就是他的。要事业有事业,要家庭有家庭,他为啥要跑?”

王学明挠了挠头,说道:“科长,我们还真没发现具体原因。不过根据我们推测,可能是他给日本人做过饭的缘故。”

“哦?这老小子还给日本人做过饭?详细给我说说。”刘长卿一下子来了兴趣,说着便抛给王学明一根烟,问道。

就在这时,汪鑫站起身,对着眼前挥了挥手,皱着鼻子说道:“科长,您这是成大烟筒了?就这么一会儿,我看您都抽了三四根了,咋又抽上了?

这屋里乌烟瘴气的,我可不在这多待了。等您走的时候叫我一声就行。”

刘长卿没好气地说道:“咋了?我这个当科长的,在自己办公室抽根烟还不行了?行了,那你回你办公室去吧,等我走的时候叫你。”

“哎,科长,您愿意咋抽就咋抽,反正到时候跟您睡一个炕上的又不是我,您媳妇肯定管您,我可不管。”说完,汪鑫拉开办公室门,一溜烟就走了。

王学明见汪鑫走了,一脸紧张地看向刘长卿,说道:“科长,不会女人都这样吧?要是我娶了媳妇,不让我抽烟可咋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长卿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你个怕媳妇的怂货!现在还没结婚呢,就操心以后媳妇管你抽烟。再说了,你媳妇影儿都还没有呢,哪来的媳妇?”

王学明嘿嘿笑着说:“科长,我这不提前担心嘛。”

刘长卿没好气地骂道:“你这纯粹是杞人忧天,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再说了,你咋就知道以后娶的媳妇不喜欢你抽烟,说不定她还就喜欢你抽烟呢。赶紧说正事,我一会还有事。”

“嘿嘿,科长。当时在日伪时期,何大清给那个统治北平期间的日本宪兵队队长井上雄一做了一年厨子,还被日本的报馆报道过,称他为‘中日友善合作对象’,成了所谓的‘中日友善代表’。我琢磨着,在1951 - 1952年大检查的时候,他知道了风声,就自己跑了,应该没人逼他。”

刘长卿摇了摇头,说道:“不可能。就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而言,何大清不可能一个人就这么跑了。而且咱们当时有政策,只要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给日本人做个饭什么的,问题不大。就我对何大清为人的了解,他聪明狡诈,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他这一跑,反而更引人怀疑。而且当时出门需要介绍信,他的介绍信是谁开的?再者,以当时何大清的家境来看,他最少也应该是个富农,现在却被评为贫农,这太不合理了。这里面,肯定有一双大手在背后推动这一切。你们一定要深入调查,查仔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