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招聘星舰工厂工人(1/1)

炎黄城 “曙光一号” 星舰工厂的正门广场,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星舰发动机金属模型,模型表面的蓝色晶体纹路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与工厂正门上方 “曙光一号” 四个星核合金铸造的大字遥相呼应。广场两侧的十座临时招聘棚,是用轻便的星核合金框架搭建而成,棚顶覆盖着浅蓝色的防晒帆布,帆布边缘印着各工种的彩色图标 —— 机械维修的齿轮、晶体调试的菱形晶体、精密焊接的火花,一目了然。棚内的全息屏幕循环播放着星舰建造的纪录片,画面中发动机运转的低沉嗡鸣、工人焊接的火花四溅,吸引了来自十五城的工人驻足围观,人群中不时响起 “这星舰可真威风”“要是能参与建造,这辈子值了” 的议论声,像潮水般在广场上涌动。

苏睿穿着一身浅灰色工装,工装袖口绣着小小的星舰图案,她站在中央高台上,手中握着的扩音设备外壳是用回收的机甲零件改造而成,透着工业美学的粗犷。她目光扫过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自 “机甲港” 的资深机械师,工作服上沾着深色的机油渍,却洗得干干净净,腰间别着常用的扳手和螺丝刀;“金石镇” 的焊接工人,脸上带着常年高温作业留下的淡红色印记,手中紧紧攥着心爱的焊接面罩,面罩镜片被打磨得锃亮;“逐光城” 的年轻技术学员,背着装满专业书籍的帆布背包,背包侧面挂着自制的晶体能量测试仪,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龙首和李龙成将军站在她身旁,李龙成将军穿着笔挺的军装,军靴踩在高台的金属踏板上,发出 “笃笃” 的沉稳声响,他时不时抬手调整耳麦,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广场四周,确保现场秩序井然;龙首则双手背在身后,目光温和却坚定地落在人群中,偶尔与熟悉的工人点头致意。

“各位来自十五城的同胞们,大家上午好!” 苏睿的声音通过扩音设备传遍广场,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高台上,“想必大家都听说了,星舰发动机的‘晶体共振’技术已经成功突破,这意味着‘曙光号’的组装正式进入冲刺阶段。但要打造这艘跨时代的星舰,光有核心技术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用你们的双手,将蓝图变成现实!今天的招聘,面向十五城所有有技术、有热情的同胞,只要你愿意为龙国的星舰事业出力,我们都热烈欢迎!”

她抬手示意,广场中央的全息投影突然亮起,“曙光号” 的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模型上不同部位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点,对应着不同的工种需求:“本次招聘分为五大核心工种,每种工种都关系到星舰的安全与性能,要求各不相同。首先是‘机械维修工种’,主要负责星舰发动机、涡轮推进器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查,需要至少 5 年以上重型机械维修经验,熟悉星核合金的物理特性,能独立看懂三维机械图纸,还得会操作‘天枢’系统的辅助诊断功能。”

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走出几位穿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为首的是来自 “机甲港” 的王师傅,他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机械维修手册,封面上满是岁月磨损的痕迹,扉页上还写着 “精益求精” 四个钢笔字。“苏博士,我在‘机甲港’修了 8 年机甲,从最基础的腿部关节维修,到复杂的反重力引擎调试,啥活都干过。” 他声音洪亮,带着常年与机械打交道的爽朗,“星舰的机械结构虽然比机甲复杂,但原理都是相通的,比如涡轮推进器的轴承润滑,和机甲关节的保养逻辑差不多,我有信心做好!”

苏睿笑着点头,示意工作人员记录下王师傅的信息:“王师傅,您的经验太宝贵了!机械维修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和责任心,星舰飞行时,哪怕一个小小的零件故障,都可能引发大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接下来是‘晶体调试工种’,这个工种对技术要求最高,需要熟悉蓝色晶体的能量波动特性,能精准操作共振频率调节器,进行晶体能量校准,最好有灵脉草种植或能量设备运维经验,毕竟晶体的能量状态和植物生长一样,需要细心观察。”

人群中一阵骚动,来自 “灵泉堡” 的陈工举起手,他三十多岁,手指上还沾着淡绿色的灵脉草汁液,显然是刚从种植园赶来。“苏博士,我在‘灵泉堡’负责灵脉草能量提取设备的调试,已经 3 年了。”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型晶体测试仪,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的能量波动曲线,“我对晶体的能量变化特别敏感,上个月还参与过迷雾沼泽未知晶体的初步检测,能通过晶体的光泽和振动频率,判断能量是否稳定,我觉得我能胜任晶体调试的工作!”

“陈工,您的技能正好契合我们的需求!” 苏睿眼中闪过赞许,“晶体调试直接关系到星舰能量系统的稳定,差 0.1 赫兹的共振频率,都可能影响发动机的推力,您对晶体的敏感度,正是我们需要的。接下来是‘精密焊接工种’,星舰的舰体采用星核合金与晶体复合结构,焊接时需要将温度精确控制在 2000-2200 摄氏度之间,误差不能超过 5 摄氏度,还得掌握真空焊接技术,避免焊缝出现气泡。有相关经验的师傅,可以上前报名。”

来自 “金石镇” 的李师傅立刻挤出人群,他身材高大,手臂上肌肉结实,腰间别着特制的水冷焊接面罩,面罩上还印着 “金石镇第一焊” 的字样。“苏博士,我在‘金石镇’做了 10 年精密焊接,上个月刚完成机甲装甲的真空焊接任务,当时温度控制在 2103 摄氏度,误差只有 2 摄氏度,焊缝检测全优!” 他拍了拍胸脯,语气里满是自信,“星舰舰体的焊接虽然要求高,但只要给我合适的设备,我保证焊得比机甲装甲还牢固!”

李龙成将军看着李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眼中露出敬佩:“李师傅,您这双手,是咱们龙国的‘宝贝’啊!焊接是星舰的‘筋骨’,只有像您这样的老匠人,才能焊出经得起太空考验的舰体。接下来还有‘能量系统运维工种’和‘生态系统维护工种’,‘能量系统运维’需要熟悉星舰的供电网络,会操作核聚变反应堆的辅助设备;‘生态系统维护’则需要懂无土栽培、微生物处理技术,负责星舰微型温室和废水处理装置的日常运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报名。”

招聘流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每个招聘棚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机械维修棚内,考官正拿出星舰发动机的三维图纸,指着涡轮推进器的轴承部位提问:“王师傅,如果这个轴承在运行中出现异响,您会从哪些方面排查故障?” 王师傅立刻回答:“首先听异响的频率,判断是轴承磨损还是润滑不足;然后用内窥镜检查轴承内部是否有异物,再测一下轴承的温度,要是温度过高,可能是配合间隙不当,得重新调整。” 考官满意地点点头,在评分表上打了个高分。

晶体调试棚里,工作人员摆放着几块蓝色晶体样本,让应聘者测试能量波动。陈工接过晶体测试仪,手指轻轻搭在晶体上,闭上眼睛感受片刻,然后调整调节器:“这块晶体的能量波动有点不稳定,共振频率大概在 48.2 赫兹,需要调到 49 赫兹,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测试仪屏幕上的数值随着他的调整逐渐稳定,工作人员忍不住赞叹:“陈工,您这手感也太准了!”

精密焊接棚内,搭建了临时的真空焊接台,李师傅穿上防护服,手持焊枪,在一块星核合金板材上进行焊接演示。蓝色的焊弧在真空罩内闪烁,他手腕稳定,焊缝像一条笔直的银线,完成后经过检测,焊缝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的 1.2 倍,考官当场拍板:“李师傅,您明天就能上岗!”

龙首走到 “生态系统维护” 招聘棚前,看着一位来自 “嘉禾坞” 的年轻姑娘正在操作微型温室的控制系统。姑娘叫林晓,二十出头,穿着浅蓝色的工作服,手指在虚拟面板上快速滑动,精准调整着光照时间和湿度参数,温室里的光合蕨类叶片立刻变得更加鲜亮。“小姑娘,你为什么想来星舰工厂做生态维护啊?” 龙首轻声问道,语气温和。

林晓抬起头,眼中满是坚定:“龙首,我在‘嘉禾坞’种了 4 年有机蔬菜,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大家吃到新鲜蔬菜时的笑容。听说星舰上的微型温室,能让船员在太空里也吃到新鲜菜,我就想来试试。” 她指着虚拟面板上的参数,“您看,只要把光照调到 16 小时,湿度控制在 65%,光合蕨类的氧气产量能提高 15%,船员们就能呼吸到更充足的氧气了!”

龙首欣慰地点头:“生态系统是星舰的‘生命之源’,有你这样细心的姑娘,我们放心!好好干,未来‘曙光号’飞向太空时,你培育的蔬菜,会陪着船员们一起探索未知。”

广场的另一侧,苏睿正在查看招聘数据,工作人员递来的平板电脑上,实时更新着报名人数:机械维修 128 人,晶体调试 45 人,精密焊接 92 人,能量系统运维 76 人,生态系统维护 63 人。“李将军,晶体调试的报名人数还是有点少,虽然陈工这样的人才很优秀,但后续批量生产时,人手可能不够。” 苏睿眉头微微皱起。

李龙成立刻回应:“我已经和‘曙光大学’联系好了,他们能量工程专业有 100 多名学员,今天下午就能过来参加培训,由你们团队的技术人员亲自授课,重点教晶体调试的基础操作,争取一周内让他们能辅助资深工人工作。另外,我还从各城抽调了 200 名有经验的技师,明天就能到岗,补充到各个工种中。”

夕阳西下时,当天的招聘工作接近尾声。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留下的是一张张写满希望的报名表,和工作人员忙碌整理数据的身影。苏睿站在高台上,望着星舰工厂内依旧亮着灯的车间,机械臂挥舞着钢铁巨臂,将预制好的舰体部件运送到组装区;焊接工人戴着面罩,在车间里留下一道道明亮的焊弧,像夜空中的星星。

“龙首,今天共招聘了 404 名工人,加上后续补充的技师和学员,能满足星舰工厂现阶段的人力需求。” 苏睿递上招聘总结报告,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兴奋,“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技能特点,分岗位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重点讲解星舰部件的特殊要求,确保下周所有人都能正式上岗。”

龙首接过报告,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为星舰事业奋斗的身影:“这些工人,是‘曙光号’的建造者,也是龙国未来的希望。李将军,后勤保障一定要跟上,工人的宿舍、食堂、医疗设施,都要尽快完善,让大家能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您放心!” 李龙成坚定地说,“生活区的 10 栋宿舍楼已经完工,每间宿舍都有独立卫浴和供暖系统,还配备了书桌和衣柜;食堂能同时容纳 2000 人就餐,每天提供三餐,早餐有粥、包子,午餐和晚餐保证两荤两素,还有水果;医疗站也配备了 3 名资深医生和 10 名护士,有先进的创伤治疗仪和体检设备,能及时处理工伤和常见病。”

夜色渐深,星舰工厂的灯光依旧明亮,像一片璀璨的星河。招聘棚内的全息屏幕还在滚动播放着星舰的设计图,广场上偶尔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工人,聚在一起讨论着未来的工作,有的在交流机械维修技巧,有的在研究晶体调试的参数,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一周后,星舰工厂的各个车间里,新招聘的工人已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王师傅带领着机械维修团队,仔细检查发动机的每一个轴承,用内窥镜查看内部结构,确保没有任何隐患;陈工坐在晶体调试台前,专注地调整着蓝色晶体的共振频率,屏幕上的能量曲线渐渐变得平稳;李师傅戴着焊接面罩,在真空焊接台上忙碌,舰体的焊缝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型;林晓则在微型温室里,细心照料着光合蕨类,偶尔还会记录下植物的生长数据。

“曙光号” 的全息模型,依旧悬浮在工厂的中央大厅,在灯光的映照下,舰体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所有工人前进的方向,也照亮了龙国在曙光大陆的星际征程。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手中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焊缝、每一次调试,都在为 “曙光号” 的起航积蓄力量,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写下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