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却仍未走出之前的困境(1/1)
且灭国与使之臣服为银库,后者更合大明今之战略。
君臣议定,朱元璋心安。
笑命太监备食,复问叶轩:
“既对天竺用此策,周遭联盟或需暂存。”
“日后征他国,此辈尚有用。然此次行动,彼等收益亦丰,按其体量,或超大明。”
“长此以往,大明虽得利,彼亦渐强。人心难测,况乎国乎。忧日后或有与我大明为敌者!”
“联盟乃你所提,可有制之之策?”
此言乃朱元璋肺腑之语,观往昔数据,那些国家恐怕早已欣喜若狂。
且未来经济合作,亦能给予对方提升空间,若无制衡之策,朱元璋恐将日夜难安。
毕竟,人生有限,至多百岁,朱标虽擅守成,然其后代能否保持进取,实难预料。
待到那时,若子孙无能,叶轩亦未必健在,朝堂之上缺乏远见卓识之士,强邻又虎视眈眈,此绝非吉兆。
朱标亦洞悉朱元璋之心思,但他另有所忧,那便是如朱棣般的兄弟。
大明疆域日益辽阔,众兄弟或将分封各地。
届时,这套殖民策略能否真正控制他们,实难预料。
若有人挑起战火,大明之未来堪忧。
然在朱元璋面前,朱标不敢言此,且他坚信,朱元璋在世之日,定能化解这些难题。
正当他沉思之际,叶轩已开口。
“陛下,我以为,您此刻无需忧虑,陷阱既设,猎物岂会逃脱?”
朱元璋闻言,面露诧异,转视朱标,见其亦满脸疑惑。
见二人反应,叶轩笑道。
“陛下莫非忘了,他们日后商贸中将使用我大明钱币?”
朱元璋颔首道:“诚然,但这又如何?商贸之中,且是诸国间之事,总不能因一项条约,便令他们全然更易货币吧?”
朱元璋虽事必躬亲,对诸国亦有了解,但终不能面面俱到,故有所不知。
且他也不认为,有国会全然舍弃己之货币,而改用他国者……风险过大,故即便他知晓,先前已有不少国家觊觎大明货币,甚至暗中交易。
闻朱元璋之言,叶轩只好再作解释。
“陛下,各国收藏大明货币,皆因大明钱币质地优良,纯度高。某些国家钱币,民众恐未用即损。”
“大明钱币入市,非他国愿否替换,乃民众是否弃其旧钱。”
“即便他们反悔,亦不敢言,大明之威压使别国伺机以待。诸多缘由下,他们只能默默承受,无可奈何。”
“如此,大明已掌控其经济。军事上,大明足以压制。”
“除非他们绕过大明,另行结盟反抗,否则不足为虑。”
“更甚者,殖民地仍记其威胁。彼时,双方成仇,殖民地在我掌控之中,等于他们被围。”
叶轩看向朱标,意味深长。
“陛下与殿下有锦衣卫,若将其散布其军中和朝廷,其一举一动,尽在掌控。”
“陛下可派人潜入,设法晋升高层,以控其朝政。”
“届时,顺从者仍为盟友,逆者朝廷可直接剿灭。”
叶轩言罢,朱元璋思索,结果令他满意。
闻叶轩末言,朱元璋兴奋,似掌握全新殖民之道。
朱标则感头痛,此意味着多年经营及渗透难题。
第381章 朱元璋再发国书,号令诸国!
谨身殿内,朱元璋命朱标送叶轩回府后,即召毛骧。
询锦衣卫于诸国布置后,朱元璋心稍安。
“朱元璋不久前下令,让重新培养的那批探子出动。”
略作思考后,他直接对毛骧吩咐道。
毛骧一愣,似乎对朱元璋的安排感到意外。
这批探子是毛骧费尽心思,从周边国家招募而来。其中不少人,是他用了特殊手段才让对方妥协的。
且不论他们的忠诚度如何,刚结束培训就想靠他们获取重要情报,显然不现实。
但朱元璋既已下令,毛骧自然不敢多言。
似乎看穿了毛骧的心思,朱元璋又补充道:
“告诉他们,我们暂不需要他们执行任务。到了各国后,好好生活,有机会便去做官。若需支持,大明自会相助。”
这话让毛骧更加疑惑,他试探地问:“陛下是让他们做长期潜伏的暗桩?”
朱元璋点头:“没错,他们非大明人,易被接受,且年轻,更易在当地立足。”
尽管朱元璋解释了一番,但毛骧仍觉奇怪。
以往锦衣卫的任务简单明了,即迅速收集有用信息。
而这次,朱元璋显然打算让他们在各国扎根,这意味着锦衣卫的工作重点将有所转变。
朱元璋深知毛骧,对这位下属极为了解,否则也不会放心将锦衣卫交给他管理。
看着毛骧的表情,朱元璋明白,他或许并未领会自己的真正意图。
于是,他耐心解释道:
“各国虽与大明结盟,但难免有异心。大明虽有力量铲除他们,但不必轻易动武,以免引人猜疑且得不偿失。”
说着,朱元璋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显然是在勾勒一个范围。
“如今最重要的是对付天竺,所以我们要了解各国动向,甚至左右其动向。你的这批人,便是用来渗透和调查的。”
“我们无意轻易灭人之国,但若有人不顺从或心怀异志,那便由不得我们了。”
毛骧闻言,慌忙跪拜,向朱元璋誓言。
“如此重任,陛下委以臣身,臣心中实感惶恐。请陛下宽心,臣必当倾尽全力,在所不辞!”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我明白你的心思,安心吧,卸磨杀驴之事,我不会做,你也不必故作姿态。”
言罢,朱元璋似有所忆,又对毛骧提道:
“蒋遵近日在忙些什么?各国路途遥远,我想派他去各国监督此事,或许能替你分担一二。”
一句话,便将此事处置权分出一半。
毛骧不敢多言,心中也明白,这既是分权,也是安抚。
毕竟他早已知晓,蒋遵是朱元璋安插在身边的眼线,监视锦衣卫的一举一动。
如今蒋遵被调离,意味着朱元璋已对他彻底信任。
于是,毛骧连连叩头,再次保证一番,这才领旨匆匆离去。
随后几日,朱元璋着手安排战后安置事宜。
一切安排妥当后,朱元璋派遣使者,再次向各国递送国书。
阿瓦王朝,王宫之内。
阿瓦王手执国书,面色凝重。
近期的军事行动让阿瓦王朝收获颇丰,同时也对大明心生敬畏。
得知大明使者专程送国书而来,阿瓦王立即准备最隆重的礼仪迎接。
使者逗留期间,他都不敢擅自打开国书,举止间尽显臣服之意。
使者离去后,阿瓦王松了口气,急忙展开国书。
从使者言辞中,阿瓦王隐约感到大明并无所求,且国书内容连使者也不知情。
这些不寻常之处,让阿瓦王有所预感,这或许是两国的某种秘密。
然而,国书展开后,他的脸色变得异常。
一旁的相国见状,等了片刻,见阿瓦王沉默不语,只好小心翼翼地询问。
“陛下,大明皇帝有何旨意?”
阿瓦王被唤醒,收起国书,随即向众人发令:
“颁布旨意,自今日起,我国境内,无论官民,皆不得与德里苏丹国通商往来,封锁两国间所有道路,严禁任何生灵飞往德里苏丹国!”
此言一出,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已隐约猜到此事或许与大明有关。
相似情景,在各国纷纷上演,接到国书的国家,大多颁布了类似禁令。
更有甚者,直接将境内的德里苏丹人驱逐出境,导致天竺周边局势动荡。
而朱元璋亦向未结盟的国家派遣使者,要求他们与联盟国同步,对天竺实施封锁。
这些国家鉴于联军之威,深知德里苏丹国外强中干,国书一至,无形的大网便已悄然笼罩德里苏丹国。
然而,德里苏丹国内,却仍未走出之前的困境。
数月间,反叛频发,军队与政客忙于平叛,政局千疮百孔。
新王面对此景,身心俱疲,病倒于床榻,朝政由大臣们商议决断。
促成和谈的本·图里各路,反成民众泄愤对象,封号被撤,官职连连降级,昔日王弟,今已远离政治核心。
胡惟庸与朱元璋的博弈
随着朱元璋的国书流传,世界格局悄然变迁。
蒙古梁王残部,目睹大明实力,终放弃对抗之心。
将领们强令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下令,全军撤离大明势力渐入的云贵区域,改道安南,意图穿越弱小国家,最终北上与黄金家族其余部落会合。
东察合台汗国闻知明朝联手小国迫使天竺屈服,心生惶恐。
国主秃黑鲁帖木儿汗深信长生天会保佑黄金家族,终有一日能对抗大明。但面对已成为世界霸主的大明,他不敢轻举妄动,甚至停止挑衅,转而派商队试探大明态度,与之通商。
权贵们对此欣然接受,毕竟无论谁掌权,他们的生活资源都需得到保障。
大明对东察合台汗国的贸易请求多交由地方处理,甚至不愿接见其使者。然而,东察合台汗国仍默默进行贸易,不敢有所反应。
受此影响,一些原本效忠黄金家族的部族开始动摇。瓦剌等部落私下与大明接触,准备择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