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受惊自是难免(1/1)
他为大明有后继者而欣慰,但对这个新奇词汇感到不解,于是询问怀中的小团子。
“小康,乃人们处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状态。”
“实现小康,就是让百姓免于饥寒,温饱无忧。”
朱雄英打了个哈欠,揉着眼睛说。
他的眼皮渐渐沉重。
朱元璋沉浸在“小康”的思考中,并未注意到小团子的异样。
他皱眉思索,让人们处于温饱与富裕之间,这真的可行吗?
毕竟,即便是唐宋盛世,也有百姓忍饥挨饿。
让所有人都达到这种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未能做到。
“这新奇词汇定是叶轩所教。”
“乖孙儿,今日叶轩还教你什么了?”
“说给皇爷爷听听?”
朱元璋望着怀中的朱雄英,但小团子已趴在他的肩上,沉沉睡去,没有回应。
朱元璋心生疑惑。
“乖孙儿?”
“乖孙儿?”
几声呼唤后,朱元璋未见朱雄英回应。
侧耳倾听,唯有均匀的呼吸声传来。
他歪头一看,小家伙不知何时已趴在他肩上,沉睡正酣。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平日里这小家伙总是精神饱满,今日怎会如此疲惫?
想必是叶轩带他四处游玩,玩得尽兴所致。
就这样直接睡熟了。
朱元璋虽好奇叶轩今日与朱雄英的谈话内容,却也不忍唤醒他。
于是,他招手唤来一名内侍,吩咐将朱雄英抱到御书房内的床榻上休息。
第327章
朱雄英被安置在御书房内侧的小榻上休息。
朱元璋抬眼望向一旁,毛骧如同隐形人般站立,存在感极低。
他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体格健壮如熊。
他站在阴影与烛光的边缘,半身隐于黑暗,半身被烛光照亮,若不留意,几乎忽略其存在。
朱元璋坐回装饰华丽的官帽椅上,双手随意搭在扶手上,威严自然而然地流露。
他端起桌上冷却的茶水,轻抿一口。
“叶轩今日带咱乖孙儿去了哪些地方?”
“他与咱乖孙儿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
“事无巨细,全部道来。”
朱元璋深知出行不便,因此培养了锦衣卫作为耳目,监视天下官员。
同时,这群锦衣卫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替他行事,抓捕罪犯。
此外,这群锦衣卫唯朱元璋之命是从,即便是权倾一时的丞相,亦无权调动他们。
锦衣卫,乃皇上的忠实守护者,亦是锋利之刃。
毛骧恭敬禀报:
“今日叶轩携皇长孙殿下离宫,首访京城最为热闹之地。”
“皇长孙目睹了熙攘的市集,往来不绝的民众,以及那些富贾豪绅。”
“随后,叶轩询问皇长孙有何感想。”
“皇长孙答曰,正因皇上勤政爱民,大明才得以如此昌盛,他还誓言将来要效仿皇上,勤勉治国,守护大明。”
朱元璋闻言,面露欣慰之色。
“咱的乖孙儿真是不错,与他父亲一般勤勉。”
“正是我们老朱家代代勤勉,方有今日大明之盛世。”
毛骧小心翼翼地瞥了一眼朱元璋,继续道:
“之后,叶轩引领皇长孙前往京城郊外的贫民窟。”
朱元璋面色不悦。
“那等地方鱼龙混杂,多是贫民、流民、乞丐,甚至有亡命之徒,怎能让乖孙涉足此地?”
“没出什么意外吧?”
毛骧答道:
“并无。那些贫民、流民见皇长孙衣着华丽,自知身份尊贵,不敢冒犯。加之我等锦衣卫在旁震慑,他们更不敢妄动。”
朱元璋眉头渐展。
毛骧接着说:
“皇长孙目睹贫民窟之破败,见到那些骨瘦如柴的贫民,心生怜悯。”
“叶轩告知皇长孙,城内繁华仅是富人之景,而郊外贫民窟方为大明现状。”
“大明虽已步入盛世,但仍有许多百姓饥寒交迫。”
朱元璋闻此,心生触动。
“他当真如此说?”
“千真万确。”
“我亲耳听到的。”
毛骧回答。
朱元璋心情复杂。
他通过遍布天下的锦衣卫了解大明现状。
而叶轩足不出户,却在这京城中未被表象迷惑。
他能看透繁华下的 ** ,实属难得。
叶轩,果然名不虚传。
智谋超群。
“真是叶轩啊。”
朱元璋感叹道。
“叶轩还带皇长孙去了哪些地方?”
毛骧面露难色。
叶轩接下来带皇长孙去的地方,都不太正经。
若朱元璋知道,定会大怒。
见毛骧迟疑,朱元璋眉头紧锁。
“为何吞吞吐吐?”
“说!”
毛骧无奈,只能坦白。
但他们这群锦衣卫没有阻止叶轩,会不会受牵连?
毛骧只求朱元璋别迁怒于他们。
“接着,叶轩带皇长孙去了……”
“什么!!!”
朱元璋猛地站起,抓住毛骧衣领,怒视着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叶轩竟带皇长孙去那种混乱之地?”
“你们为何不阻止?”
“皇上,他们只是到了那地方外面。”
“没进去!”
“真的没进去!”
毛骧急忙解释。
朱元璋脸色稍缓,松开毛骧衣领。
“叶轩带咱乖孙儿去那种地方做什么?”
“卑职也不清楚。”
“叶轩带皇长孙去那儿,只是在远处看了看。”
“然后,皇长孙看到了赌徒的惨状。”
“赌徒沉迷 ** ,家破人亡,被打断手脚。”
“场面很血腥。”
“皇长孙殿下都被吓到了。”
毛骧的话让朱元璋脸色再次阴沉下来。
朱雄英自幼生活优渥,未知世间阴暗与血腥,受惊自是难免。
“后来怎样?”朱元璋急切追问。
“叶轩领着皇长孙至青楼外,仅远观而未入内。”毛骧连忙禀报,生怕朱元璋误解。
朱元璋闻言,几欲气绝。
逛那等场所也就罢了,竟还带着去青楼?
叶轩意欲何为?
这是授课?
抑或是误导孩童?
吾孙儿岂不被带坏了?
见朱元璋面色铁青,毛骧忙将叶轩对朱雄英的教诲全盘托出:
“叶轩言,凡人溺于酒色,尚且家破人亡;若为权贵所迷,恐致国危。”
“他劝皇长孙远离此等 ** ,成为明君。”
朱元璋听后沉思,随即感慨:
“叶轩授课,确有独到之处。”
“吾亦受益匪浅。”
“叶轩,良师也。”
“吾先前之言未白费,他尽心教导吾孙。”
“为孙儿择师,吾选对了。”
此等教诲,不仅对朱雄英有益,即便是朱元璋亦收获良多。
黄赌毒,常人不可沾,权贵更不可近。
大明虽盛,仍有百姓饥寒,仍需不懈奋斗。
---
第328章 朱雄英,大明未来之君!
自叶轩引领朱雄英目睹民间疾苦,朱雄英仿佛一夜之间成熟许多。
皇宫深处,寝宫广阔,阳光难及之处,灯笼高悬,照亮黑暗。
“乖孙儿,在做何事?”朱元璋轻声问道。
朱元璋结束早朝,步入寝宫,见朱雄英端正坐于椅上,倚桌认真书写。
“皇爷爷。”朱雄英扭头望向朱元璋,稚嫩地呼唤。
朱元璋头戴双龙戏珠翼善冠,遮掩了大半斑白头发,面容苍老而眼神锐利。
“我在规划学习书目与内容。”朱雄英认真道,“老师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欲成造福百姓,令众人享小康之乐的好皇帝。”
朱元璋轻抚朱雄英小脑袋,目光落于纸上,内容皆是治国理政、管理百姓官员之道,及如何为君之策。
他面露慈祥笑容,心中暗赞:叶轩教导乖孙影响深远。乖孙已初具君主风范,日后必成大明合格继承人。
朱雄英为嫡长孙,亦是朱元璋心中的大明第三代继承人。见其如此上进,朱元璋心中满是欣慰。
而在叶府书房,火盆旁银炭炽热,书房温暖如春。叶轩手执书卷,心思却飘远。
他回想起前天为朱雄英授课的情景。历史上,大明第二任皇帝为朱允炆,而他之前种种努力,皆为助朱标与朱雄英。若朱雄英不死,朱允炆无缘皇位。
叶轩沉思:大明若由朱雄英继承,是否会更为昌盛?历史上,朱允炆上位后大肆削藩,终致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事,并成功夺位。
朱棣成为了大明的第三任皇帝,而朱允炆在皇宫火灾后神秘失踪,生死未卜,去向成谜。朱棣即位后,虽多次秘密搜寻朱允炆,却始终未果。随后,大明的皇位由朱棣的后代相继继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直至明朝延续了两百多年后,李自成的大军攻陷北京, ** 在煤山自缢。然而,在叶轩的影响下,历史轨迹已悄然改变。
朱雄英并未如史书记载那般逝去,这意味着他有可能登上皇位。叶轩在心中盘算,若朱雄英称帝,对身为其师的自己无疑大有裨益。尽管朱允炆也算是他的学生,但相比之下,朱雄英更为亲近,是他真正意义上的门生。因此,叶轩倾向于支持朱雄英成为大明未来的君主。
不过,无论朱雄英还是朱允炆即位,对叶轩而言影响并不大,因为朱允炆若称帝,也定会对他毕恭毕敬,甚至委以重任。至于朱棣,叶轩自信能阻止他搅动风云,让他在殖民地里安分守己,享受虽非真龙天子却也不失尊荣的生活。
正当叶轩沉思之际,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门外传来仆人的声音:“老爷,我把小少爷和小 ** 带来了。”叶轩闻言,舒展了微皱的眉头,吩咐道:“进来吧。”
“对。”
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