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必有妙计解决此事(1/1)

朱棣与道衍向朱元璋行礼:“儿臣/臣参见父皇/皇上。”

高丽王及其王室成员亦跪倒在地。百官审视着他们,议论纷纷。

“这便是高丽的王?”

“似乎也不过尔尔。”

“连我们燕王的气度都不及。”

“毕竟是小国之君。”

朱元璋头戴华冠,身着龙袍,手扶龙椅扶手,审视着下方的高丽王及其王室,心中涌动着征服的豪情与满足。他的脸色因得意而泛红。

高丽王俯首称臣,沦为阶下囚,这无疑彰显了大明的强盛。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将被载入史册,朱元璋的功绩将流传千古。

叶轩立于百官之中,目睹了这一幕。他深知,历史的车轮已悄然改变方向。或许正是他的推动,导致了这一系列变故。李成桂已遭高丽王之手,而高丽王则向大明俯首。

高丽成为燕王治下的殖民地。

“这历史的变迁委实巨大。”

“这似乎与我并无直接关联?”

叶轩目睹此景,心中波澜不惊。

高丽王跪伏在地,声音颤抖:“大明皇帝陛下,我乃高丽王王颛,特来拜见。我愿率高丽归顺陛下,乞求陛下宽恕我的性命。”

朱元璋淡淡扫视高丽王,又望向一旁的朱棣,心中已知晓朱棣书信所述——高丽王有意投降,只盼余生富贵平安。

于是,朱元璋当即册封高丽王为国公,赐京城宅邸一座,令其安享富贵,同时警告他要安分守己,方可保全性命。

高丽王感激涕零:“多谢陛下隆恩!”

群臣亦纷纷颂扬朱元璋的英明,此等功绩,必将青史留名。

第294章 封赏!朱棣晋封高丽王!叶轩职级晋升!

朱元璋开始颁布封赏。

“朱棣,上前听封!”

朱元璋目光聚焦朱棣,朱棣神情肃穆,上前一步,拱手行礼。

“儿臣在此!”

“你征战高丽逾年,战功赫赫,攻克城池数十座,终使高丽归顺。你的功绩,不可磨灭。”

“朕封你为新的高丽王!”

朱元璋宣布道。

朱棣面露喜色,连忙谢恩:

“多谢父皇恩赐!儿臣定当尽心治理高丽,不负父皇厚望!”

“道衍,上前听封!”

朱元璋的目光转向朱棣身后的道衍,道衍身着官服,风尘仆仆,其秃头与三角眼特征显着,易于辨认。

朱元璋对朱棣的这位智囊早有了解,亦从锦衣卫处得知道衍诸多事迹。

朱棣攻伐高丽期间,道衍智计频出,对高丽投降功不可没。

道衍心中一惊,未料朱元璋竟点他名。

他迈步向前,双手作揖:“臣在此。”

“道衍,攻打高丽时,你多次助燕王筹划,功不可没,今封你为高丽丞相。”朱元璋宣告。

道衍愣了片刻,随即接旨:“谢主隆恩!”

他未料到朱元璋会亲自册封,以为即便朱元璋不封,朱棣也会有所表示。他偷偷望向朱棣,只见朱棣面无表情。册封毕,道衍退回朱棣身后。

不仅道衍,朱棣麾下将领亦得册封。

最终,朱元璋目光落在角落里的叶轩身上。

“叶轩。”

“上前领赏。”

叶轩先是惊愕,继而满脸困惑地走出。

不仅他困惑,多数文武大臣亦是满头雾水,不明所以。叶轩怎会有封赏?这太不寻常。

众臣皆不知经济战、五石散腐蚀高丽之计及制衡藩王之策皆出自叶轩之手。因此,见朱元璋召叶轩,皆感迷茫。

唯有刘伯温、胡惟庸、朱棣、道衍等人毫不惊讶,他们早已知晓,在高丽之战中,于朱元璋背后运筹帷幄者,正是叶轩。以叶轩之功,足以为相。他们好奇朱元璋会如何封赏叶轩。

“此次高丽之战,叶卿功不可没……”

最终,朱元璋将叶轩官职提升一阶,由四品升至从三品,却是虚职,无实权。

朱棣等人愕然,本以为朱元璋会重赏叶轩,不料仅升其为从三品虚职,再无他赏。

“这也太抠门了吧?”朱棣等人心中暗想。

此次高丽之战,叶轩立下赫赫战功。

若非叶轩提出以经济战和五石散削弱高丽之策,高丽绝不会败得如此迅速,恐怕战事将拖延数年。

高丽迅速投降,皆因叶轩之功。

如此大功,却只升一阶,且无任何额外赏赐。

朱棣等人对朱元璋的吝啬本质一目了然,不禁对叶轩心生同情。

叶轩能在朱元璋麾下效力至今,实属不易。

朱棣甚至有过提拔叶轩的念头,但又顾虑到朱元璋的反应,担心此举会激怒父皇,最终打消了挖墙角的想法。

毕竟,朱元璋对叶轩极为器重,若朱棣真的这么做,后果不堪设想。

高丽王在一旁目睹朱元璋封赏群臣,唯独对叶轩感到陌生。

他以为叶轩不过是个略有功劳的小官,全然不知此人正是迫使他们投降的关键人物。

朱元璋在群臣的奉承声中,享受着作为君王的荣耀,诸如功绩永载史册、千古一帝之类的赞誉,听得有些厌烦,遂宣布退朝。

群臣散去,叶轩欲随众离开,却被一名宦官叫住。

宦官恭敬地告知叶轩,皇上召见他。

叶轩无奈,只能随宦官前往御书房。

这一幕被在场的文武百官看在眼里,他们私下议论纷纷。

“皇上对叶轩真是器重有加。”

“确实如此。”

“皇上频繁接见叶轩。”

“叶轩之子百日宴,皇长孙及众多皇孙皆前往祝贺。”

“叶轩乃皇长孙等人之师,与皇室关系甚笃。”

“此等荣宠,非常人所能及。”

忽有怒斥之声传来:“哼!休要胡言乱语!小心你们的脑袋!”

文武百官望向恼怒的胡惟庸,顿时噤声。

胡惟庸望着叶轩离去的背影,心生酸楚。

朱元璋常私下召见叶轩,这份恩宠,令人艳羡,即便是他这丞相也不例外。

叶轩被引入御书房。

御书房内烟雾缭绕,清冷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他步入其中,见朱元璋背对着他。

朱元璋察觉动静,转身直言:“叶卿,燕王已归,朕封其为高丽王。然其麾下兵马,加之高丽兵马,数量庞大,该如何处置?”

朱棣原仅三万兵马,而今攻占高丽后,兵马总数至少十万。

朱元璋对此极为忧虑,欲控制其兵马数量,保持在三万左右。

但若遣散多余兵马,恐引发士兵不满,甚至 ** 。

朱棣亦会心生怨怼。

朱元璋无解,故召叶轩询问对策。

他深信叶轩才智过人,必有妙计解决此事。

第295章

朱元璋一纸圣旨,剥夺高丽数万兵马!朱棣隐忍,从命顺之!

第295章

朱元璋颁发圣旨,剥夺高丽数万兵马,朱棣隐忍顺从。

朱棣军事才华出众,仅凭少量兵力便能与高丽抗衡,令高丽节节败退,最终使其投降。经济战与五石散的侵蚀虽有一定助力,但朱棣的杰出才能显而易见。朱元璋对朱棣的军事才能表示认可,也为拥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然而,一旦涉及皇权,朱元璋便变得冷酷无情。无论朱棣多么出色,他也只能是藩王,绝不能有任何非分之想。

如今,朱棣掌控了高丽大部分势力,拥有十多万的兵马,这对朱元璋和大明构成了威胁。朱元璋不能坐视不管,身为 ** ,他必须采取行动。

然而,如何处置这些兵马却成了难题。留在高丽境内会为大明带来隐患,遣散又可能引发动荡,全部收归大明手中又恐朱棣心生不满。各种方法均不适宜,朱元璋倍感苦恼,于是召见叶轩商议。

“叶卿,对于燕王那过多的兵马,你有何看法?”朱元璋问道。

叶轩五官英俊,棱角分明,唇红齿白,浑身散发着贵气。他身穿绯红色官袍,身形笔直,气度非凡。

“您为燕王的兵马所困扰,不如让这些多余的兵马前往东瀛,协助皇太子殿下。东瀛虽小,但实力不凡,底蕴深厚。”叶轩建议道。

“这无疑将是一场艰巨的战斗。”

“东瀛人拥有地利之便,取胜不易。若得那些兵马之助,皇太子殿下或许能轻松不少。”

叶轩出谋划策。

对于朱棣手中高丽兵马过剩的问题,叶轩直截了当地说:

“这有何难?找个正当理由,将朱棣的兵马调走便是。有何可犹豫?”

叶轩不解朱元璋的迟疑,直接给出建议。

朱元璋恍然大悟,愁容尽释。

这计策妙极!

他怎就没想到!

现下朱标与徐达正征伐东瀛。

东瀛作为岛国,拥有天然的地利。

朱标攻克东瀛,恐非易事。

若有高丽兵马增援,攻克东瀛便有望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一来能以正当理由削弱朱棣手中的兵权,且因是助朱标,朱棣无法抱怨,反而必须支持,毕竟朱标乃其兄长。若朱棣有异议,定会背负不义之名。

二来能调动更多兵力助朱标攻东瀛,朱标定能更快取胜。

“叶卿之计,一如既往地精妙。”

“如此一举两得,朕心甚慰。”

朱元璋赞扬叶轩,随后拟旨,命宦官传达。

另一边,

朱棣与道衍受封完毕,回到京城燕王府。

“父王!”

刚入门,朱高煦与朱高炽两个小家伙便兴冲冲地奔向朱棣。

朱棣脸上绽放真挚笑容,抱起朱高煦高高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