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弱国无声,后进受欺(1/1)

叶轩望向沈蓉三人若有所悟的脸庞,轻抿一口茶,眼帘微垂,神色难辨。

大明历来刚强不屈,即便日后衰微,不敌他国,亦会血战到底,绝不屈服。更何况如今大明正值鼎盛。

他为大明筹谋划策,使之占据上风,若朱元璋仍考虑与高丽议和,叶轩定会深感失望,他的辛劳也将付诸东流。

高丽乃心腹大患,必除之。

叶轩深信,朝中有智者如刘伯温者,定能洞悉此理,知所行止。

至于胡惟庸,叶轩对其才智存疑,终未将其归入智者之列。

议和之路,绝无可能。。

于接待外使的密室中,高丽使臣李石与其手下密谋。

“大明皇帝易于欺瞒,”李石笑道,“我只需口头允诺些许土地与牛羊财宝,他便轻易同意议和。”

“待大明撤军,开放粮贸,他们欲取我所诺之地,可就难了。能否得手,且看他们自己本事。”

手下纷纷恭维:“大人英明,此举解我国难,李成桂大人必将重用您。”

李石满面春风,心中盘算着议和成功、大明撤军后,自己必将受高层赏识,仕途有望更进一步。

突然,急促敲门声打断了他的美梦。

“大人,大事不妙!”

李石眉头紧锁,认出是手下之声,遂道:“进来。”

门开,手下慌慌张张闯入:“大人,大事不好了!”

李石不悦,放下茶杯,厉声道:“何事惊慌?”

下属脸色一变,“大人,前线急报,燕王朱棣一夜之间攻陷我国三座城池,正攻打第四座,我国危在旦夕!”

李石瞳孔骤缩,手中茶杯跌落。

砰!

茶杯碎裂,热茶四溅,沿地砖流淌,形成不规则水痕。

众人惊愕。

“大明的皇帝不是已同意议和撤军了吗?”

“怎会如此?”

“是否有所误会?”

“大人,您不是说大明皇帝亲口应允议和的吗?”

“这下糟了。”

“大明非但未撤军,还一夜夺我三座城池。”

“大明怎会背信弃义?”

……

李石的下属慌了神。

李石亦惊慌失措。

这与约定全然不符。

当日觐见大明皇帝时,对方明明承诺撤军,还下旨令燕王朱棣退兵。

可如今……

这是何情形?

根本不像议和的态势。

他先前还向本土报信,称大明已允诺议和退兵,如今大明却一夜夺我三座城池。

这与约定全然不符。

李石面色惨白。

他是否连累了李成桂等大人物?

他们此刻恐怕恨不得杀了自己这个传假讯之人。

若非他传假讯,

高丽也不会一夜失三城。

他竟成了帮凶,助大明一臂之力,成了高丽的罪人。

李石深知,若此事办砸,回国必遭李成桂等人严惩。

他不禁寒意四起。

不行!

他不能坐以待毙!

李石起身离房。

众人疑惑,却也只得跟上。

恰巧遇上礼部官员,对方微笑道:

“高丽使者,尔等欲往何处?”

“此地陌生,不如由吾伴行。”

为防番邦使者生事或遇险引发外交 ** ,其行踪多受限制,需大明礼部官员或士兵陪同。

“吾等欲觐见大明皇帝。”

“望君引路。”

李石语气坚决。

礼部官员面露微恙,强颜欢笑,内心却满是轻蔑。

高丽使臣岂知,大明皇帝岂是轻易得见?

官员心中暗讽,面上仍带笑意:“抱歉,欲见皇上,需层层审批,待皇上恩准。”

“何时能见?”

李石不悦。

“或明日,或数日、半月,乃至年余。”

官员言罢,李石怒不可遏。

“吾无闲时可耗。”

“此刻便要见皇帝!”

“即刻!”

“这……高丽使者,纵有此愿,吾亦无能为力。”

“吾不过礼部微末小吏。”

“不敢擅专。”

“让开!”

“吾今日定要见之!”

言罢,李石推开官员,率众朝皇宫方向疾行。

旁侧大明士兵急扶官员,其余士兵欲上前制伏李石等人。

官员整理被弄皱的官服,摆手制止士兵,点选数人。

“尔等随吾来。”

遂领数士尾随李石一行,却未阻拦,只作壁上观。

欲入宫见皇上?

也不瞧瞧自己什么身份。

以李石等人之地位,恐难越宫门一步。

果然,李石一行人未能踏入宫门半步,被守卫在宫门口的将士们阻挡。

“我们要觐见大明皇帝!”

“请代为通报!”

李石等人语气坚决,对守门的将士说道。

守门的将士身披重铠,手持兵器,冷漠地扫视着他们,不为所动。

“难道你们没听见吗?”

“我们是高丽的使臣,要面见你们的皇帝!”

“难道大明就是这样对待客人的?你们这群粗鲁的人!”

见将士们不予理会,李石等人意图强行闯入。

铿锵声中,长戟交叉阻挡在他们面前,其他士兵也纷纷抽出锋利的剑。

“擅闯皇宫者,一律格杀勿论!”

守门的将军面色冷峻,浑身散发出威严的气息。

李石等高丽人面色惨白,心生畏惧,不敢硬来,只能转而哀求。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恳求,守门的将士都毫不动摇。

最终,他们只能无奈离去,接受国家即将遭遇大明摧毁的命运。

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朱雄英等皇孙目睹。

他们不禁回想起叶轩的教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会挨打。

如今的高丽,正是如此写照。

皇孙们心中暗誓:一定要让大明变得更强,超越所有国家。

如此,他们才能背靠强大的国家,不必重蹈高丽的覆辙。

高丽与大明的交战前线。

轰隆作响!

“杀——”

炮火与喊杀声交织,大明士兵将大炮推至前线,不断开炮,轰鸣连绵不绝。

高丽士兵被 ** 掀得人仰马翻,惨叫声此起彼伏。

不久,朱棣统领的明军逐渐占据优势。

那些服用了五石散的高丽士兵战斗力大减,根本无法与大明军队相比,加之明军拥有众多大炮,更使得他们处于劣势。

高丽军队被迫撤退至城内。

响亮的撤退号角回荡在空中。

高丽士兵丢盔卸甲,踉跄逃回城内。

城门发出沉重的吱嘎声,缓缓关闭。

明军被阻挡在城外,而那些未能及时逃回的高丽士兵则丧命于明军的武器之下,一具具倒下,鲜血染红了城门,血腥味弥漫在城外。

城墙上,巨石滚落,箭如雨下,轰鸣声与箭矢破空声交织,震撼人心。明军的刀剑盾手挺身而出,将巨大的盾牌立于前方,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然而,箭矢如暴雨般倾泻,盾牌承受着重压,一些刀剑盾手口吐鲜血,但仍坚持护着推着攻城车的明军,猛烈撞击城门。

城门坚固无比,纹丝不动。

战场上烽烟四起, ** 堆积如山,鲜血与硝烟弥漫,攻城战仍在持续。

中军帐内,烛火摇曳,照亮了营帐。

朱棣身着华丽盔甲,坐在官帽椅上,手持战报,眉头紧锁。

攻伐高丽已历时一年有余。

叶轩的经济手段与五石散让高丽迅速陷入困境,大明军队乘势而上,捷报频传,已攻陷高丽数十城池。

现今,高丽兵力集中于都城开京周边,显然无意与大明军队正面交锋,而是采取守势,龟缩不出。

高丽军队不敌便逃入城中避难。

面对此景,朱棣亦束手无策。

然而,高丽正面临粮食危机。

若高丽军队持续龟缩城中,粮食将耗尽。

“如何在高丽粮尽之时攻取其地?”

朱棣放下战报,长叹一声,靠椅背上,揉着太阳穴。

他渴望一战功成,成就千古未有之霸业——彻底消灭高丽。

但,此路艰难。

“李成桂……”

李成桂为高丽当前主事者,其策略为不敌则退,或固守城池,这让朱棣颇为头疼。

这仗还如何打?

如此怯懦。

朱棣认为李成桂过于胆小。

但,李成桂若不胆小又能如何?

明军战斗力强悍,难以匹敌。

李成桂自是明白,硬碰硬无异于送死,他不会做此等傻事。

他试图从后方调配粮草,哪怕数量有限,也要优先供给前线,因为李成桂深知,一旦前线失守,后方危矣,高丽亦将不保。

然而,朱棣不给其任何喘息之机。

高丽城内军队欲外出运粮,皆被明军击退。

城中粮食本就不充裕,加之朱棣军队的围追堵截,他们更难获取粮草。

此外,道衍为朱棣献策,截断高丽后方粮草运输线,或焚或夺。

数番行动之后……

高丽后方粮食匮乏,已无力支援前线。

高丽行事决绝,自知无法保留粮草,索性将其焚毁,也不愿资敌。

朱棣军中,道衍步入营帐,身着官服,秃头三角眼,神色凌厉。

“王爷,有要事禀报。”道衍面色凝重。

“何事?”朱棣不解,正值攻高丽之际,何来新忧?

“我军兵力增,粮草却日益短缺。前次提议袭夺高丽粮草未果,彼等竟自毁粮草,我军屡试屡败,粮草将尽。”

“若此势不减,粮草将竭,必须另寻良策。而封地粮草亦不足……”道衍言至此处,望向朱棣。

朱棣眉头紧蹙,粮草短缺,军心必乱,此乃大忌。

“道衍,你有何对策?”朱棣问计于大谋士。

“唯有求援后方,皇上必不会坐视不理。”道衍答道。

朱棣眉头稍展,只要粮草有着落便好。

“还有一事。”道衍续言。

朱棣愕然,还有何事?

道衍不顾朱棣神色,继续说道……

这些新入伍的士兵,多为高丽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