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事实也确实如此(1/1)

“跟杨宪硬碰硬,没用。”

“我们得暗中行事。”

“这样杨宪才不会对我们起疑。”

“我们也方便行动。”

“你暗中搜集杨宪的罪证,越多越好。”

“等时机成熟。”

“我们就把杨宪的所有罪证都曝光。”

“杨宪如此嚣张。”

“他蹦跶不了多久了。”

“高层最厌恶的,就是那种爱蹦跶的人。”

“到时候,高层不再庇护杨宪,再加上这么多罪证,杨宪必死无疑!”

李善长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刘伯温都不敢这么霸道。

杨宪算哪根葱?

要不是朱元璋暗地里支持,杨宪早被收拾了。

胡惟庸脸上露出喜色。

“原来如此。”

“我明白了。”

“以后见到杨宪,我一定毕恭毕敬。”

“然后暗中搜集他的罪证。”

胡惟庸心里舒服多了。

就让杨宪蹦跶吧。

他就看杨宪能蹦跶到什么时候!

不久,朝堂上,杨宪成了明面上的头一号人物。

连淮西勋贵亦难与之抗衡。

胡惟庸面上仍恭敬有加,遵杨宪之命,不再与之相抗,似已臣服于杨宪。

第203章 胡惟庸捧杀之计,杨宪愈发嚣张!刘伯温欲警之,杨宪却避其不见!

大殿宏伟,朱元璋端坐于金丝楠木雕龙椅上,头戴双龙戏珠翼善冠,身着明黄衮服,目光如炬,威严尽显。椅后屏风高大宽阔,雕龙绣髹,金碧辉煌。青银色仙鹤、神兽香炉等礼器对称摆放于台阶、龙椅两侧,香炉中香烟袅袅,云雾缭绕。

大殿之下,百官身着官袍,列队而立。此刻,杨宪成为焦点,身着绯色仙鹤补服,头戴官帽,手持板笏,滔滔不绝。

“水力织布可省人力,人力转种棉。”

“藩王已拓殖民地,奴隶、土地无数。”

“殖民地亦可植棉。”

“……”

杨宪满面春风,浙东党派官员纷纷响应,赞同其言。

朱元璋俯视杨宪,眉头微蹙,面无表情。近日杨宪愈发活跃,犹如跳梁小丑,令人不悦。若非需其制衡淮西勋贵,何须提拔此人。罢了,既是自己提拔,便只能容忍。

朱元璋目光暗转,扫向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勋贵官员,心中暗自期待,欲观两党如何争吵不休。

他眼中闪过一丝喜悦。

此刻,胡惟庸站了出来。

来了!

胡惟庸与杨宪素来不合。

他定会与杨宪激烈争吵。

“杨大人此计极为高明。”

“既能解决大明人力过剩的问题,又能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奴隶和土地,让百姓在那里种植棉花,节省成本。”

“臣附议杨大人之计。”

胡惟庸此言一出,全场愕然。

杨宪惊讶地打量着胡惟庸。

胡惟庸转性了?

莫非,他自知斗不过杨宪,所以主动退让?

哈哈,没想到整日与自己对立的胡惟庸,也有退让的一天!

杨宪如饮甘霖,浑身畅快。

脸上洋溢着得意之色。

淮西勋贵与浙东官员面面相觑。

这……

胡惟庸竟主动退让于杨宪?

天,要变了!

上方的朱元璋静待好戏上演,却一脸茫然。他使劲眨了眨眼,看着平静退让的胡惟庸和得意的杨宪,心中波澜起伏。

这剧情,不对!

他想看的不是这个。

他想看的……

然而,其中一人却屈服了。

这还怎么看?!

朱元璋面无表情,凝视着愈发得意、跋扈的杨宪,眼中闪烁着寒光。

连淮西党都屈服了。

看来杨宪势力已大。

竟连淮西党都甘拜下风。

这只肥羊,不能留太久。

否则,他说不定敢以下犯上。

刘伯温目睹此景,双手插袖,微闭双眼,心中忧虑。

胡惟庸一向与杨宪不和。

也从未服过杨宪。

为何他突然有如此大的转变?

其中必有蹊跷。

他深知朱元璋提拔杨宪的用意。

目标在于提拔浙东官员,压制淮西党,防止淮西党势力壮大。

当前胡惟庸展现出以杨宪为主导的姿态,这对杨宪并无益处,反而是祸端。

朝中无人能制约杨宪,其结果不言自明。

朱元璋是个手段狠辣之人,凡威胁到皇权者,他宁可错杀也不会放过。

杨宪此刻被捧得极高,注定会惨死。

胡惟庸这一捧杀之计,确实巧妙。

但凭胡惟庸的智谋,难以想出此计,想来是……

刘伯温微微睁眼,望向站在胡惟庸身旁的李善长,李善长面容平静,仿佛置身事外。

这一捧杀之计,太过狠毒,没给杨宪留一丝活路。

刘伯温心中暗叹。

以杨宪的骄横性格,定会中计。

事实也确实如此。

杨宪此刻浑然不知自己已陷入李善长的捧杀之计,满脸得意,傲慢至极,完全不将朝中官员放在眼里。

念及师徒之情,刘伯温决定提醒杨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夕阳西下,刘伯温下班后前往杨宪府邸。

“希望我的提醒,能救他一命。”刘伯温心想。

他打算私下劝诫杨宪。

杨宪府邸外,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排成长队。

刘伯温上前,仆人见是刘伯温,连忙热情迎接。

“刘大人在此稍候,请用茶。”

“小人这就去通报老爷。”

仆人前去禀报杨宪。

大厅内,杨宪满面春风地送走一位官员,仆人上前禀报。

“老爷,刘伯温刘大人来了,正在庭院等候。”

杨宪脸上的笑容瞬间褪去。

刘伯温?

他还记得朱元璋说过的话,要提拔他为左丞相。

但刘伯温阻止了朱元璋,声称自己并无担任丞相之才。若非朱元璋赏识他,坚持提拔他为左丞相,这位置或许早已另属他人。

“我了解了。”

“别管他。”

“无需在意。”

杨宪冷淡回应。

仆人满脸困惑,刘伯温是老爷的恩师,但老爷的态度却如对待仇敌,令他难以理解。然而,他只是仆人,不敢多问,应了一声便离去。

庭院亭中,刘伯温坐在石椅上,不断品茶,直至日落西山,天空渐暗,杨府的灯笼逐一亮起。刘伯温深知这是杨宪故意避而不见。

“我这学生,已大不如前。”

“如今的他,贵为丞相。”

“哪还把我当老师看。”

刘伯温感慨万分,随后站起身,落寞离开。

第204章 杨宪的危机!李善长行动了!

时间又过去近半个月。

皇宫御书房内,传来朱元璋的怒吼。

“岂有此理!”

“杨宪愈发嚣张!”

“他难道以为朝中无人能制他吗!”

朱元璋满脸怒容,对杨宪愈发反感。以往怎未觉他如此蹦跶,如此碍眼?

一旁的毛骧沉默不语,心中暗想:先前杨宪与胡惟庸争执时,你还夸他做得好,现在无用便成碍眼之人。唉, ** 之心,难以捉摸。毛骧低头不语。

低头凝视地面,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

一脸唯恐被朱元璋怒火波及的神情。

朱元璋斥责良久,终因疲惫与干渴而停歇。

他拿起桌上的茶水,大口饮下。

待情绪平复,他开始思索如何处置这只自己亲手养大的“狗”。

原本期望它能对敌吠叫,如今却成了只对他龇牙的巨兽。

这样的狗,理应宰杀。

朱元璋心生杀意,但念及杨宪势力庞大,决定慢慢来。

数日后,朝堂之上,朱元璋对杨宪一派动手。

他给杨宪的几个下属安上罪名,将其一一罢免。

朝堂为之震动。

杨宪愕然,望着那些被剥夺官职、跪在地上的下属。

这些人曾是他的亲信,却竟做出这等违法乱纪之事!

他羞愤难当,急于撇清关系。

“皇上英明!”他大义凛然地说道,“这些不孝父母、办事不力、政绩 ** 之人,根本不配为朝廷效力,更不配为百姓的父母官!”

言罢,他仿佛与这些人彻底划清界限。

刘伯温、胡惟庸、李善长及满朝文武皆目瞪口呆。

他们首次见识到如此厚颜 ** 之人。

退朝后,李善长与胡惟庸在房间中相聚。

灯光照亮了房间的每个角落。

李善长坐上首,胡惟庸居下。

胡惟庸满面春风。

“哈哈,没想到杨宪的下属竟如此不堪。”

“他与这些人果然是一路货色!”

“真是大快人心啊!”

在朝堂之上,杨宪翻脸无情,企图与下属划清界限并严厉指责他们,其态犹如小丑。

李善长轻捋胡须,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皇上已开始对杨宪的人动手。”

“这意味着皇上已不容杨宪。”

“我们的机会来了。”

胡惟庸闻言一愣,旋即狂喜。

“我们的机会来了?”

“这真是太好了!”

“我期待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临!”

胡惟庸兴奋难掩,他长久以来一直佯装对杨宪毕恭毕敬,默默忍受着杨宪的欺压。如今,终于到了反击的时刻!

李善长冷静地问道:“杨宪的罪证收集得怎么样了?”

“属下已从杨宪的一些手下那里搜集到了他的罪证。”胡惟庸答道,“若不深入了解,我还以为杨宪是个好官。但事实上,他只是个急功近利之人。”

李善长感到惊讶:“何以见得?”

胡惟庸详细讲述了杨宪治理扬州的情况:“杨宪在扬州所谓的政绩,手段实则卑劣。他为了迅速见效, ** 百姓日夜劳作,还张贴告示恐吓百姓返乡。若百姓不按时返乡,便没收其土地。”

李善长惊愕,捋胡须的动作停了下来:“没想到刘伯温的这个学生竟是这样的人。刘伯温真是看错了人。”

胡惟庸继续说道:“不仅如此,杨宪还让仆役冒充他在田间劳作,甚至将朝廷的救济粮冒充为丰收的粮食充入粮库。而第二年扬州所谓的丰收粮食,其实是杨宪从商人那里高价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