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这简直超乎常人的想象(1/1)

“瓦剌,是以为我方刚遣五十万大军击败阿鲁台部,短期内难以动弹,是吧?”

那些因战功显赫的贵族们,怒气难平。

更有甚者,拍案而起,大声疾呼。

“无论如何,这场战役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彻底击败阿伦部落!”

文臣面带不屑地望着那些慷慨激昂的武将们。

说话就好好说,能不能控制一下你们的口水?

再说了,一遇到事情就喊打喊杀,打仗不用花钱吗?不用人力吗?不需要后勤保障吗?

况且,眼下的局势如何?

草原已然步入寒冬,不是吗?

你们认为有多少大华的士兵能在严冬中挺进草原?

若是春天出征,大华又将有多少田地闲置,百姓又将面临多大的粮食短缺?

接下来的一年,难道全国人民都要节衣缩食吗?

只知一味喊打,从不深思熟虑。

粗鲁,

莽夫!

不可理喻!

“阿骨打那边呢?他有没有传来消息?”

李煜在接到战报后,对那些义愤的武将们置之不理。

他首先想到的是,

阿伦部落这次反叛,究竟是它独自行动,

还是连同阿骨打的蒙古部,

甚至这些年愈发难以驯服的乌桓三卫,整个草原要联手对抗大华?

若是前者,尚可应对。

若为后者,那么大华将面临近年来最具挑战性,甚至最为艰难的一场战争。

此战,绝不会比他当年的夺位之战轻松!

因此,

接到消息后,李煜并不急于对阿伦部落表态,反而首先关注的是阿骨打的情报。

按理说,

阿骨打在草原上。

阿伦部落向大华宣战,他理应第一时间得知。

那他,有没有向大华通报?

阿骨打?

听到李煜提及这个名字,在场众人皆露惊异之色。

我们不是在说阿伦部落吗?

和阿骨打的蒙古部有何干系?

文臣们尚在愣神之际,武将们已是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些亲眼目睹阿骨打如最忠诚的臣仆般效忠李煜的将领。

“对啊,我们怎么就没想到阿骨打呢?”

“有他在草原策应,我们便能高枕无忧了!”

“没错没错,有他在,此番定能助我大华,将这个胆敢作乱的阿伦部落一举歼灭!”

将领们纷纷点头赞同。

文臣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是怎么回事?

这些贵族将领都疯了吗?

你们竟然相信,那个曾因被我们击败而投降的蒙古人,会真心臣服于我大华?

那些草原民族背信弃义,难道不是天性使然?

就连当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也没能换来长久的和平。

你不过击败了对手,令其伤残,人家却未找你理论。你还想在背后给人致命一击吗?

你还妄想着人家会与你联手对抗强敌?

虽说那强敌与另一势力关系紧张,但你须知,他们与某方的矛盾更深,而与当前这势力的首领并无大怨。

“真是可笑……”

“早就听说这些贵族头脑简单,没想到如此不堪。”

“竟然信任草原之人?”

文臣们心中满是鄙夷。

还好,

他们只是心中暗讽,并未表露,

否则,那些武将怕是要大闹一场了。

一场风波过后,

武将们定会嘲讽这些文臣,

“你们这些书呆子真是瞎了眼。”

“难道你们不知那首领对我们皇上,比狗对主人还要忠诚吗?”

“在那两方势力之间,他当然会毫不犹豫地站在我们大明皇帝这边!”

然而……

此刻,

锦衣卫统领林逸站了出来。

没错,就是林逸。

“禀皇上,那首领并无任何消息传来。”

林逸正色道。

在皇上手下的锦衣卫,不仅监视朝臣,还负责刺探敌情,传递消息,必要时更会亲临战场。

像皇上与草原臣服的首领沟通这样的大事,

自然更需要锦衣卫作为信使。

那些普通士兵,怎能与锦衣卫相比。

毕竟,

锦衣卫多出身清白,且受过良好教育。

“那首领竟无消息传来?”

武将们难以置信。

当初那首领的顺从,他们还记忆犹新。

如今瓦剌反叛如此严重,他竟无动于衷?

就算你不表态,给大明传递个消息总可以吧?

“既然那首领无消息,我们如何得知瓦剌反叛?”

一武将疑惑问道。

“是边关将士探知的。”

林逸淡然回答。

“这……”

武将们一时语塞。

其实他们根本不信那首领会暗中使诈。

但若那首领在草原上只是伪装对皇上忠心耿耿,那他将是比任何人都可怕的对手。

此番,他非但不援手大华,反倒定与兀惕勾结一处。

倘若他与兀惕联手,那本就不安的阿鲁浑三卫,亦会蠢蠢欲动。

颠覆大华,重夺中原。

此乃那些蒙古余部朝思暮想之事!

“不可能,怎会如此!”

有将士低声自语。

文臣不解这些武将何以反应如此激烈,就连皇上神色亦如此凝重。

不过区区一阿穆鲁乎罢了?

这些异族,投降后再叛不是很寻常吗?

待大华更为强盛,他们自会安分几十年……

咦,皇上神色怎又由凝重转为轻松?

确实。

朱允炆的神色,已缓和。

因为……

【这帮愚蠢的贵族,一条消息就让你们乱了阵脚,至于吗?】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若真如此易愈,那些受害者又怎会家破人亡。】

【此乃心病,懂吗?】

【罢了,说了这些乡巴佬也不懂。】

朱祁钰心中响起淡淡的不屑。

虽朱祁钰所言何意,朱允炆也不解。

但,

朱允炆知晓,

朱祁钰认为阿穆鲁乎绝不会反叛。

这一点已足够。

“若阿穆鲁乎未叛朕,那他缘何无任何消息传回大华?”

“缘由不过几个。”

“要么阿穆鲁乎此刻正被兀惕大军围攻。”

“令其分身无术,无法传递消息。”

“但这可能性不大。”

“他们都是草原部落的子民,一旦察觉异样,定会立刻传信,怎会全军覆没,无一逃脱。”

如此说来,

答案唯有一个。

阿穆鲁乎无法传递消息。

——这看似与前因相近,实则大相径庭。

鞑靼被兀惕攻击而无法传信,

与兀惕视鞑靼为同道,而阿穆鲁乎为获兀惕信任,在关键时刻给予其致命一击,故而不能传信,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

谜底已昭然若揭。

“阿穆鲁乎,是在迷惑兀惕,迷惑马哈木,故他不能轻率行动,以免引得马哈木起疑!”

是啊,

这些草原上的雄鹰,

怎会轻信同类,

实则,他们已心甘情愿臣服于大华皇帝的脚下。

有人竟会选择成为华夏帝王的仆从,也不愿成为那威风凛凛的草原霸主吗?

这简直超乎常人的想象。

事实便是如此。

“马哈苏近年来养精蓄锐,而草原部落又因阿鲁特部的重创而摇摇欲坠。”

“他的野心终于按捺不住了。”

“他企图煽动草原子民一同对抗大华!”

但若真如此,

新的难题便接踵而至。

大华不久前才集结五十万雄师,剿灭了阿鲁特部。

马哈苏何来自信,认为自己能与大华抗衡?!

仅凭那些蒙古残余势力的联合吗?

“不论他们依仗何物,朕都要将他们的幻想击碎!”

李禛眼中闪烁着凌厉的光芒,他已下定决心,此番定要一战功成,彻底解决阿剌,同时也要消除小智者口中的那场边疆之变!

虽然,现今的皇太孙已非李祁镇,而是那位小智者李祁渊了。

历史,自李祁渊成为皇太孙……不,是自朕听见小智者心声之时起,便已悄然改变!

未来那场边疆之变或许将不复存在,

“即便朕不主动找阿剌与马哈苏算账,待小智者登基后,也定不会放过他们!”

“但朕,是大华的帝王,是小智者的祖父。”

“小智者是位小英雄,作为祖父,朕也要让小智者见识见识,他祖父这位大英雄的风采!”

“朕,将倾尽余生之力,使大华永无外患。”

“朕要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华传给小智者,让他尽情施展胸中抱负!”

“这一切,便从阿剌与马哈苏开始!”

念及此处,

李禛不再迟疑,

即刻调兵遣将。

国公李骁,正镇守东瀛旧地。

国公张戍,仍在安南平叛。

但除却这两人,全国各地镇守的贵族勋臣,皆被召回!

国公沐威,镇国侯顾峰,西宁侯宋豹,武宁侯郑强,武定侯王岩,安宁侯李宁,保定侯孟良,永康侯徐勇,广宁侯袁宏,泰宁侯陈岳,安昌侯柳威……

皆被李禛委以重任,

李禛亲自统帅三千精兵营,

他们各自率领所辖区域的将士,前往北方京城与李禛会合,而后挥师北上,重创阿剌!

然而……

即便如此,也需待到春暖花开之时。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

内阁大臣杨霖率先站出来反对。

“今春,我们已北伐草原一次,当时调动了五十万大军北上。”

“其中消耗的粮草暂且不论。”

“因此荒废的卫所田地也已不在少数。”

“今年秋收,我们收获的粮食远低于往年。”

“况且不久前,我们才对岛国发起了一场灭国之役。”

“尽管李国公与张国公英勇善战,迅速消灭了岛国。”

“但这场战役动员了三十万大军,粮草消耗极为庞大。”

“大明近几年内,已无力再承受一场大战。”

“这将使大明元气大伤,百姓生活困苦,国家怎能安定?”

“再加上,北狄气势如虹,蒙古意图难测,东部三卫态度模糊。”

“此战危机四伏。”

“况且还需率军北上……”

“如此看来,天时、地利、人和,大明皆不具备!”

“望陛下慎重考虑!”

李铭如此诚挚地陈词,

其他文臣亦被感染,纷纷跪地。

恳求朱权三思。

“陛下,这显然是北狄的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