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一)(1/1)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从小就有名气。(《江表传》记载:诸葛恪年少时就有才名,文采出众,思维敏捷,辩论时能随机应变,没人能辩得过他。孙权见到他后,觉得他是个奇才,对诸葛瑾说:“蓝田能出产美玉,果然不是空话啊!”《吴录》记载:诸葛恪身高七尺六寸,胡须眉毛比较稀疏,额头宽阔,鼻梁有些凹陷,嘴巴大,声音洪亮。)
他二十岁时被任命为骑都尉,和顾谭、张休等人一起陪伴太子孙登讲解讨论儒家典籍与技艺,都是太子的宾客好友。后来他从中庶子调任左辅都尉。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脸长得像驴。有一次孙权召集大臣们聚会,故意让人牵了一头驴进来,在驴脸上贴了一张长长的纸条,上面写着 “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诸葛恪见状,立刻跪下说:“恳请陛下赐我一支笔,让我在纸条上再加两个字。” 孙权同意了,让人给了他笔。诸葛恪接过笔,在 “诸葛子瑜” 下面添了 “之驴” 两个字,变成了 “诸葛子瑜之驴”。在场的大臣们都哈哈大笑,孙权也顺势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又有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父亲和你叔父(指诸葛亮)相比,谁更有才能?” 诸葛恪回答:“我父亲更优秀。” 孙权问他原因,他说:“我父亲知道该侍奉什么样的君主,而叔父不知道,所以我父亲更优秀。” 孙权听了又忍不住大笑起来。
后来孙权让诸葛恪给大臣们敬酒,轮到张昭时,张昭已经喝得有些醉意,不肯再喝,还说:“这可不是尊敬老人的礼节。” 孙权对诸葛恪说:“你要是能让张公说不出话来,他才会喝下这杯酒。” 诸葛恪于是上前劝说张昭:“从前姜太公(师尚父)九十岁时,还手持兵器、执掌兵权,没说过要告老还乡。现在打仗的时候,将军您在后面;喝酒吃饭的时候,将军您在前面,怎么能说这不是尊敬老人呢?” 张昭最终无话可说,只好把酒喝光了。
后来蜀国派使者来访,大臣们又聚在一起。孙权对蜀使说:“这位诸葛恪特别喜欢骑马,你回去后告诉诸葛丞相(诸葛亮),麻烦他送几匹好马过来。” 诸葛恪立刻跪下谢恩,孙权疑惑地问:“马还没送来,你谢什么呢?” 诸葛恪回答:“蜀国就像陛下您的外马厩,现在陛下下了恩诏,好马肯定会送来的,我哪敢不谢恩呢?” 诸葛恪的才思敏捷,都像这样。
(《恪别传》记载:孙权曾宴请蜀国使者费祎,事先叮嘱大臣们:“等使者来了,你们都低头吃饭,不要起身迎接。” 费祎到了之后,孙权停下筷子迎接,可大臣们都还低着头吃饭,没人起身。费祎见状,调侃道:“凤凰飞来,麒麟都停下进食表示迎接,只有驴骡不懂事,还低着头吃饭。” 诸葛恪立刻回应:“我们特意种下梧桐树,就是为了等待凤凰栖息,哪来的燕雀,敢自称是凤凰飞来?不如用弓箭把它射回去,让它回到自己的故乡!” 费祎停下吃饼,要来笔写了一篇《麦赋》,诸葛恪也请人拿笔写了一篇《磨赋》,众人看了都称赞写得好。
孙权曾问诸葛恪:“最近你靠什么消遣,反而变胖了?” 诸葛恪回答:“我听说财富能让房屋华丽,德行能滋养身体,我不敢随便消遣,只是修养自身罢了。” 孙权又问:“你和滕胤相比,谁更有能力?” 诸葛恪回答:“论登台阶、走正步的礼仪,我不如滕胤;论谋划策略、运筹帷幄,滕胤不如我。”
诸葛恪曾送马给孙权,送之前先把马的耳朵刺穿了。范慎当时也在场,嘲讽诸葛恪说:“马虽然是牲畜,却是秉承上天之气而生的,现在你弄伤它的耳朵,难道不伤害仁德吗?” 诸葛恪回答:“母亲对女儿,恩情最深厚,可还是会给女儿穿耳洞、戴珠子,这又哪会伤害仁德呢?”
太子曾嘲讽诸葛恪:“诸葛元逊可以吃马粪。” 诸葛恪反击说:“希望太子吃鸡蛋。” 孙权问:“别人让你吃马粪,你却让太子吃鸡蛋,这是为什么?” 诸葛恪回答:“因为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的啊。” 孙权听了哈哈大笑。
《江表传》记载:曾有一只白头鸟落在宫殿前,孙权问:“这是什么鸟?” 诸葛恪回答:“这是白头翁。” 张昭觉得自己是在场大臣中年纪最大的,怀疑诸葛恪用鸟来嘲讽自己,于是说:“诸葛恪欺骗陛下,从来没听过有叫白头翁的鸟,你要是有本事,就再找一只白头母来。” 诸葛恪立刻反驳:“有种鸟叫鹦母(鹦鹉),也未必有对应的鹦父,不如请辅吴将军(张昭官爵)找一只鹦父来?” 张昭答不上来,在场的人又都笑了起来。)
孙权特别看重诸葛恪,想让他尝试处理实际事务,就任命他担任节度官。节度官负责管理军队的粮草,要处理大量繁杂的文书,这并不是诸葛恪喜欢的工作。(《江表传》记载:孙权成为吴王后,开始设置节度官,让这个官职掌管军队的粮草,这并不是汉朝就有的制度。最早担任节度官的是侍中偏将军徐详,徐详去世后,孙权准备让诸葛恪接任。诸葛亮听说诸葛恪要接替徐详担任节度官,写信给陆逊说:“我哥哥(诸葛瑾)年纪大了,而且诸葛恪性格疏忽大意,现在让他掌管粮草,粮草是军队中最关键的物资,我虽然在远方,心里也感到不安。麻烦您特意告诉陛下,把他调到其他职位上。” 陆逊把诸葛亮的话告诉了孙权,孙权随即调诸葛恪去统领军队。)
诸葛恪早就看出丹杨郡(今安徽宣城附近)山势险峻,当地百姓大多勇猛剽悍。之前朝廷也派兵征讨过,可每次只抓了些外围县城的普通百姓,那些躲在深山里的人,根本没法彻底收服。于是他多次主动向孙权请命,想亲自去丹杨任职,还保证:“只要给我三年时间,我一定能从中选拔出四万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