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贺全吕周锺离传(二)(1/1)

孙权还赏赐给贺齐一辆有帷幔的马车和一匹骏马。宴会结束后,孙权特意停下自己的车驾,让贺齐先上车。贺齐连忙推辞,说不敢这样做。孙权让身边的侍从扶着贺齐上车,还命令引导的官吏和士兵,按照贺齐在新都郡担任太守时的仪仗规格,护送他出发。孙权看着贺齐的车队离开,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人就该努力啊!要是不长期积累德行、勤奋做事,这样的荣耀是得不到的。” 直到贺齐的车队走了一百多步远,孙权才下令让自己的车驾返回。

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豫章郡东部出了乱子 —— 百姓彭材、李玉、王海等人带头造反,一下子聚集了一万多人。贺齐奉命率军征讨,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他处死了彭材这些带头闹事的头目,剩下的人见势不妙,纷纷投降。贺齐从投降的人里挑选出身体强壮、身手好的编入军队,剩下的则登记为户籍,让他们安心种地过日子。凭借这次平叛的功劳,贺齐升任奋武将军。

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贺齐跟着孙权去征讨合肥。当时合肥城里的魏军主动出城迎战,吴将徐盛在战斗中受了伤,手里的长矛也丢了。贺齐赶紧率领中军冲上去抵挡魏军,不仅打退了敌人,还帮徐盛找回了丢失的长矛。(《江表传》记载:孙权征讨合肥失利后撤军,在逍遥津北边被魏将张辽突袭,差点陷入绝境。当时贺齐正率领三千士兵在津南接应,看到孙权遇险,赶紧带兵支援。等孙权登上大船安全后,召集众将设宴饮酒。席间,贺齐突然离开座位,流着泪说:“陛下您是一国之主,行事本该稳重谨慎。今天这事,差点就酿成大祸,我们这些下属都吓得魂飞魄散,感觉天塌地陷一样。希望您能把这次教训记一辈子!” 孙权赶紧走过去,亲自擦干贺齐的眼泪,愧疚地说:“真是太惭愧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不只是把它写在衣带上提醒自己。”)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 年),鄱阳郡百姓尤突接受了曹操授予的官印绶带,煽动当地百姓造反。陵阳、始安、泾县(都在今安徽境内)的人也纷纷响应尤突。贺齐和陆逊一起率军征讨,很快就打败了尤突的叛军,斩杀了几千人。剩下的叛军吓得不敢再反抗,丹杨郡的三个县也都乖乖投降。这次平叛,贺齐和陆逊挑选出八千名精锐士兵补充军队。战后,贺齐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封为山阴侯,奉命驻守长江沿线,管辖范围从扶州一直到皖县(今安徽潜山)。

黄武初年(公元 222 年左右),魏国派曹休率军进攻东吴。贺齐因为行军路线远,比约定时间晚到了一些,只好在新市(今安徽当涂附近)驻扎下来,准备抵御魏军。刚好赶上在洞口(今安徽和县附近)驻守的吴军,遭遇大风,很多船只被吹翻,士兵淹死了一半,剩下的将士个个脸色惨白,军心大乱。幸好贺齐的军队还没渡江,完整地保留了实力,其他将领都把他当作依靠,军心才渐渐稳定下来。

贺齐这人生活上喜欢奢华讲究,尤其在军事装备上特别舍得下功夫 —— 他手下军队的铠甲、兵器都做得极为精良。他乘坐的战船,船身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还涂着红漆;船帆是青色的,船幔是深红色的;船上的盾牌、戈矛都画着鲜艳的花纹;弓箭也全都选用最好的材料制作。他率领的战船排列起来,远远望去像连绵的小山一样壮观。曹休等人看到贺齐的军队阵容整齐、装备精良,心里十分忌惮,只好率军撤退。贺齐也因此升任后将军,被授予符节,兼任徐州牧。

早些年,有个叫晋宗的将领,原本驻守在戏口(今安徽安庆附近),后来带着手下人投降了魏国,被魏国任命为蕲春太守(今湖北蕲春)。晋宗投降后还不安分,打算偷袭东吴的安乐县(今湖北黄冈附近),把留在安乐县的人质(当时将领的家属常被当作人质留在后方)抢走。孙权觉得这事特别丢人,又气又恨。当时军队刚打完仗,正是六月盛夏,天气炎热,孙权决定出其不意攻打晋宗,于是下诏让贺齐统领麋芳、鲜于丹等人,突袭蕲春。贺齐果然不负所望,顺利活捉了晋宗。四年后,贺齐去世。他的儿子贺达和弟弟贺景,在当时都很有名气,是东吴的优秀将领。(《会稽典录》记载:贺景担任灭贼校尉时,治理军队既严格又懂得体恤士兵,手下的兵器装备也极为精良,在当时堪称第一,可惜他英年早逝。贺达性格比较任性,经常因为直言不讳得罪人,所以虽然立了不少战功,却没能获得太高的爵位。但他为人轻视财物、重视道义,胆识和勇气都超过常人。贺达的儿子贺质,后来官至虎牙将军。贺景的儿子贺邵,在史书中有专门的传记记载。)

再说说全琮,他字子璜,是吴郡钱唐县(今浙江杭州)人。他的父亲全柔,在汉灵帝时期被推举为孝廉,后来担任尚书郎右丞。董卓作乱时,全柔弃官回乡,州府征召他担任别驾从事,朝廷还特意下诏书任命他为会稽东部都尉。孙策来到吴郡后,全柔率先率军归附,孙策上表推荐全柔担任丹杨都尉。孙权担任车骑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来又调任桂阳太守。

有一次,全柔让全琮运几千斛米到吴郡,打算卖掉换些财物。可全琮到了吴郡后,却把米全部分给了别人,空着船回了家。全柔气得火冒三丈,全琮赶紧跪下磕头,解释说:“我觉得您要换的那些东西不是急需的,可现在有很多士大夫正处在危难之中,急需救助,所以我就把米分给了他们,没来得及提前向您禀报。” 全柔听了这话,反而觉得儿子有胆识、有担当,对他刮目相看。(徐众评论说:按照礼仪,儿子侍奉父亲,不能有私人财产,也不能擅自施舍财物,这是为了维护父亲的权威。全琮擅自动用父亲的财物来博取名声,不符合父子间的礼仪。臣松之则认为:子路曾问孔子 “听到该做的事要不要立刻去做”,孔子回答 “有父亲兄长在,要先请示”。全琮擅自分散父亲的财物,确实不符合做儿子的规矩。但当时士大夫们的性命危在旦夕,情况紧急,他权衡轻重后,先救别人的急难,这和战国时冯谖为孟尝君 “市义”、西汉汲黯擅自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是一类情况,徐众说他 “博取名声”,可能是误解了他的本心。)

当时中原地区的士人纷纷躲避战乱南下,投靠全琮的有上百人。全琮拿出家里所有的财物接济他们,和大家共享物资,他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远近各地。后来孙权任命全琮为奋威校尉,给了他几千士兵,让他去讨伐山越。全琮趁机招募兵马,组建了一支一万多人的精锐部队,驻守在牛渚(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后来逐渐升任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刘备的大将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全琮向孙权上疏,提出了征讨关羽的计策。当时孙权已经和吕蒙暗中谋划偷袭关羽,担心计划泄露,所以把全琮的奏疏压了下来,没有回复。等到活捉关羽后,孙权在公安(今湖北公安)设宴庆功,回头对全琮说:“你之前就提出征讨关羽的计策,我虽然没回复你,但今天这场胜利,也有你的功劳啊!” 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

黄初元年(公元 220 年),魏国派水军大举进攻洞口,孙权派吕范统领众将抵御。当时吴军和魏军的军营遥遥相对,魏军多次派轻便的战船突袭吴军。全琮总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日夜不停地防备,不敢有丝毫松懈。没过多久,魏军几千人乘船从江中出动,全琮率军迎击,大败魏军,还斩杀了魏军的将军尹卢。战后,全琮升任绥南将军,进封为钱唐侯。黄初四年(公元 223 年),全琮被授予符节,兼任九江太守。

黄初七年(公元 226 年),孙权来到皖县,派全琮和辅国将军陆逊一起率军进攻曹休,在石亭(今安徽桐城附近)大败曹休。当时丹杨、吴郡、会稽三郡山区的百姓又起兵造反,攻占了多个县城。孙权于是从这三个郡中划出地势险要的地区,设立东安郡(今浙江富阳附近),任命全琮为东安太守。(《吴录》记载:全琮当时把郡府设在富春县。)全琮到任后,明确赏罚制度,招抚引诱叛军投降。几年时间里,就收服了一万多人。后来孙权召全琮回牛渚驻守,东安郡也随之撤销。(《江表传》记载:全琮返回时,经过家乡钱唐县,特意修整祖先的坟墓。他出行时的仪仗队伍,旌旗飘扬、节杖鲜明,在故乡格外引人注目。全琮还邀请了同乡的老朋友、宗族亲戚聚会,拿出一千多万财物分给大家,钱唐县的人都为他感到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