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吴主五子传(四)(1/1)
灵车快到都城时,孙皓派丞相陆凯带着猪、牛、羊三牲,在城外近郊祭祀迎接;他自己则在金城(建业的一座城)外露天过夜,以示恭敬。第二天,孙皓亲自到东门之外,对着灵车跪拜行礼。再过一天,又去清庙祭拜,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悲伤得说不出话。接下来的七天里,他接连祭祀了三次,还让歌女舞姬日夜表演娱乐,想让父亲的神灵高兴。官员们实在看不下去,上奏说:“祭祀讲究适度,太频繁反而显得不庄重,应该按照礼制控制情绪。” 孙皓这才停止了频繁的祭祀。
(《吴历》记载:孙和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孙皓、孙德、孙谦、孙俊。孙休在位时,封孙德为钱唐侯,孙谦为永安侯,任命孙俊为骑都尉。后来孙皓在武昌时,吴兴人施但因为百姓受不了苛捐杂税,聚集了一万多人造反,还劫持了孙谦,准备把他带到秣陵(今江苏南京),立孙谦为皇帝。可走到离秣陵三十里的地方,施但就停了下来,选了个吉日,派使者以孙谦的名义,给丁固、诸葛靓下诏书。诸葛靓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当场斩了使者。施但只好带着人继续前进,到了九里亭时,丁固、诸葛靓率军出击,把施但的队伍打得大败。施但的士兵没铠甲,打仗时都光着身子,一冲就散了。孙谦独自坐在车里,被丁固活捉。丁固不敢杀他,把情况报告给孙皓,孙皓派人给孙谦送了毒药,孙谦和他的母亲都被毒死了。孙俊是张承的外孙,又聪明又会说话,远近的人都很称赞他,可孙皓还是把他杀了。)
再说说孙霸,他字子威,是孙和的同母弟弟。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孙霸被封为鲁王,孙权对他的宠爱特别深厚,给孙霸的待遇和孙和几乎没差别。没过多久,孙和、孙霸关系不和的消息就传到了孙权耳朵里,孙权只好下令禁止两人往来,让他们专心读书。
当时的督军使者羊衟,实在看不下去,上疏劝谏说:“臣听说古代能统一天下的君主,都会先明确嫡子和庶子的区别,给子弟分封土地,这样才能尊崇祖宗,让子弟成为国家的屏障。太子和鲁王被正式册封,天下人都觉得合适,这可是咱们大吴兴盛的根基啊!可最近听说,陛下禁止两位王爷接待宾客,不管是远处还是近处的人,都觉得害怕,大小官员也很失望。臣私下里听大家议论,都说太子和鲁王聪明过人、才华出众,自从被册立以来,已经三年了,他们的德行在朝廷内被人称赞,好名声在外面传扬,连西北的魏、蜀两国,也早就听说了他们的贤名。大家都觉得,陛下应该顺应天下人的期望,让两位王爷主动接待四方贤才,让异国他乡的人听到他们的名声,心甘情愿来归附。可现在陛下不仅没这么做,反而下诏书,撤走了他们身边的护卫,禁止他们接待宾客,让四方的人想表达敬意,都没机会接触。陛下这么做,虽然是想推崇古代的道理,让两位王爷专心学习,不用顾虑那些小事,希望他们能温故知新、增长见识,可这不是臣下和百姓们最盼望的啊!有人说两位王爷不遵守规矩,臣听了这话,连觉都睡不好。就算真有大家担心的情况,陛下也该仔细考察,悄悄斟酌,别让外面的人说闲话。臣怕时间长了,猜疑变成诽谤,传得到处都是。西北的魏、蜀离咱们不远,这些闲话很容易传到他们耳朵里。等他们知道了,肯定会散布谣言,说两位王爷有不孝顺的过错,到时候陛下怎么解释呢?要是没法跟异国解释,国内的百姓也会心存疑虑。国内百姓有疑虑,国外又有谣言,这可没法让国家兴盛、稳固社稷啊!恳请陛下早点下一道宽厚的诏书,让两位王爷像以前一样,正常接待宾客、行使礼仪,这样天下太平,各国都会觉得幸运!”
可当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暗地里都依附孙霸,谋划着陷害太子孙和。他们的谗言起了作用,孙和最终被废掉太子之位,孙霸也没好下场 —— 孙权下令赐孙霸死。杨竺死后,尸体还被扔到江里漂流;杨竺的哥哥杨穆,因为之前多次劝诫杨竺别跟孙霸混在一起,才逃过一死,但还是被流放到南州。孙霸被赐死后,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也都被诛杀,都是因为他们依附孙霸、陷害孙和的缘故。
孙霸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孙基和孙壹。五凤年间(公元 254-256 年),孙基被封为吴侯,孙壹被封为宛陵侯。当时孙基在皇宫里侍奉幼主孙亮,太平二年(公元 257 年),他偷偷骑了皇帝专用的马车,事情败露后被抓进监狱。孙亮找来侍中刁玄,问他:“偷偷骑皇帝的马,按律该定什么罪?” 刁玄回答:“按法律条文,这是死罪。不过鲁王(孙霸)早就去世了,就剩这一个儿子,还请陛下可怜他,饶他一命。”
孙亮却很坚持原则:“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规矩,哪能因为是亲戚就徇私呢?你得想个符合规矩的办法放了他,别拿私情来逼我啊!” 刁玄灵机一动,说:“以前的赦免令分不同等级,有的是大赦天下,也有只赦免千里、五百里范围内罪犯的,陛下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定赦免范围。” 孙亮听了眼前一亮,说:“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 于是下了一道赦免令,只赦免皇宫里的人,孙基就这样逃过了一死。
可等到孙皓即位后,想起父亲孙和与孙霸当年的旧怨,心里的火气就上来了 —— 他不仅削掉了孙基、孙壹的爵位和封地,还把他们和祖母谢姬(孙霸的妻子)一起贬到会稽郡的乌伤县(今浙江义乌),让他们远离都城,再也没法干预朝政。
再说说孙奋,他字子扬,是孙霸的弟弟,母亲是仲姬。太元二年(公元 252 年),孙奋被封为齐王,驻守在武昌。孙权去世后,太傅诸葛恪担心各位王爷驻守在长江沿岸的军事要地会出乱子,就想把孙奋迁到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孙奋本来就对诸葛恪掌权不服气,一听要让自己搬家,当场就发了火,坚决不服从命令,还多次违反朝廷的规章制度。
诸葛恪没办法,只好给孙奋写了一封劝谏信,信里说:“帝王的尊贵,和上天地位相当,所以才会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让父兄都成为臣子,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帝王的奴仆。就算是仇人有优点,也不能不提拔;就算是亲戚犯了错,也不能不惩罚 —— 这是顺应天意、治理万物的道理,凡事要以国家为重、个人为轻,这是圣人定下的规矩,千百年来都不会变。
从前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分封了很多皇子皇孙,可后来他们势力太强,就开始图谋不轨,往上会威胁国家安危,往下会导致骨肉相残。后来朝廷吸取教训,把这事当成大忌讳。从光武帝刘秀之后,对王爷们有明确规定:只能在王府里享受清闲,不能管理百姓,更不能干预朝政;要是和外面的人私下往来,都有严厉的禁令。也正因如此,王爷们才能平安度日,保住自己的爵位和福气。这都是前代的经验教训啊!
前些年袁绍、刘表都有自己的地盘,土地不算小,手下人也不少,可就因为没分清嫡子和庶子的地位,最后家族都被灭了。这事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普通人,都觉得可惜又痛心。先帝(孙权)借鉴古代的教训、警惕当下的隐患,从一开始就防止灾祸萌芽,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他生病的时候,就把各位王爷分到各地去就藩,诏书里说得恳切,规定也定得严格,叮嘱的话没有遗漏一句,真心想上保宗庙安稳,下保各位王爷平安,让吴国能代代相传,不会因为王爷作乱而留下遗憾。
大王您应该向上学习太伯顺从父亲的志向,中间想想河间献王、东海王刘强恭敬守礼的品行,往下也该收敛自己的骄横放纵,别再做那些荒唐事,把之前的过错当成教训。可我听说您到武昌之后,多次违反先帝的诏令,不遵守制度,还擅自调遣将领士兵给自己修建王府宫殿。另外,您身边侍从有犯错的,本该上表报告朝廷,交给有关部门处理,您却私自把人杀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说清楚。
大司马吕岱亲自接受先帝的诏令,负责辅导大王,可您根本不听他的话,把他吓得整天担惊受怕。华锜是先帝身边的近臣,忠诚正直,他说的话本该好好听进去,可听说您还生他的气,甚至说要把他抓起来。还有中书杨融,也亲自接受过先帝的诏令,本该恭敬对待,您却说‘我就是不听禁令,看能把我怎么样’!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宫里宫外的人都很惊讶,心里没有不发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