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张顾诸葛步传(二)(1/1)
张昭每次朝见,言辞语气都很刚直严厉,正义之气表现在脸色上,曾因直言劝谏违背孙权心意,一度不能进见。后来蜀国使者来访,极力称颂蜀国的美德,而群臣都无法反驳,孙权感叹道:“要是张公在座,蜀国使者要么被驳得哑口无言,要么就会气焰全消,哪还能自夸呢?” 第二天,孙权派宦官前去慰问张昭,顺便请他进见。张昭离座谢罪,孙权连忙跪下阻止他。张昭坐定后,抬头说:“从前太后、桓王(孙策)不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所以我总想尽到臣子的本分,来报答厚恩,让自己死后,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可我见识短浅,违背了陛下的旨意,自认为会被永远抛弃,没想到还能蒙您召见,侍奉在您身边。但我为国效力的心愿,全在忠诚有益上,只求献出生命而已。如果要我改变心意,来换取荣华富贵、迎合他人,这是我做不到的。” 孙权连忙道歉。
孙权因为公孙渊向吴国称臣,派张弥、许晏到辽东任命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劝谏说:“公孙渊背叛魏国,害怕被讨伐,才远道来求援,称臣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想向魏国表明忠心,那两位使者就回不来了,这不是要被天下人笑话吗?” 孙权和他反复争论,张昭的态度更加坚决。孙权实在忍不住,按住佩刀怒气冲冲地说:“吴国的士人进宫就拜见我,出宫就拜见您,我对您的敬重,已经到了极点,可您却多次在众人面前顶撞我,我真担心自己会做出错事!” 张昭盯着孙权看了很久,说:“我虽然知道说了您也不会听,却每次都要竭尽忠心,实在是因为太后临终时,把老臣叫到床前,留下遗诏托付后事的话语还在耳边啊!” 说着泪流满面。孙权把刀扔在地上,和张昭相对而泣。但最终还是派张弥、许晏去了辽东。张昭因为自己的劝谏没被采纳而气愤,称病不上朝。孙权也很生气,派人用土堵塞他家的大门,张昭就从里面也用土封死。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许晏。孙权多次慰问道歉,张昭还是坚持不上朝。孙权出门路过他家门口,呼喊张昭,张昭以病重为由推辞。孙权放火烧门,想吓唬他,张昭反而把门关得更紧。孙权赶紧让人灭火,在门口站了很久。张昭的儿子们一起扶他起来,孙权把他用车接回宫中,深刻地责备自己。张昭没办法,这才恢复朝见。(习凿齿说:张昭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像臣子!侍奉君主,劝谏三次不听就该辞官退隐,只要性命还在,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况且秦穆公不听劝谏,最终称霸西戎;晋文公一时发怒,最终成就大业。秦穆公因后悔改过被记载,狐偃没有怨恨决绝的言辞,君臣关系和睦,上下都能荣耀。现在孙权后悔过去的错误而求张昭,后来又改变想法、放下姿态,没过多久就恢复关系,这是他的优点。张昭作为臣子,不估量孙权能改正错误,辅佐他弥补过失,日夜不懈,来赢得后世的赞誉,反而追怨自己的建议没被采纳,归罪于君主,关门拒绝召见,坐等被烧死,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张昭容貌庄重严肃,很有威严,孙权常说:“我和张公说话,不敢随便啊。” 全国人都敬畏他。嘉禾五年,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留下遗嘱,要求用幅巾束发、素棺安葬,穿平时的衣服入殓。孙权穿着白色丧服前去吊唁,追谥他为文侯。(《典略》记载:我从前听说荆州牧刘表曾亲自写信给孙策,拿给祢衡看,祢衡嘲笑说:“这样的信是想让孙策帐下的小子们读呢,还是要让张子布看呢?” 从祢衡的话来看,他认为张子布的才华很高吧?即使如此,张昭的文章含蓄典雅,不能说没有文采。又听说吴中人称他为 “仲父”,这样看来,他确实是当时的贤才,可惜他没能在中原施展才华,却在会稽一带建功立业。)张昭的长子张承已被封侯,小儿子张休继承爵位。
张昭的侄子张奋二十岁时,制造了攻城用的大攻车,被步骘推荐。张昭不赞成,说:“你年纪还小,为什么要投身军旅呢?” 张奋回答:“从前童汪踦为国捐躯,子奇十八岁治理东阿,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年纪不算小了。” 于是领兵做了将军,接连立下战功,官至半州都督,封乐乡亭侯。
张承,字仲嗣,年轻时就因才学出众闻名,和诸葛瑾、步骘、严畯等人是好朋友。孙权担任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来外放担任长沙西部都尉。他讨伐平定山中贼寇,获得一万五千精兵。之后担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被封为都乡侯,统领五千私家部曲。张承为人刚毅正直、敢于直言,擅长识别人才,从低微孩童中提拔了彭城人蔡款、南阳人谢景,后来这两人都成了国家栋梁,蔡款官至卫尉,谢景担任豫章太守。(《吴录》记载:蔡款,字文德,在朝廷内外历任官职,以清廉正直闻名当世。后来以卫尉身份兼任中书令,被封为留侯。他有两个儿子,蔡条、蔡机。蔡条在孙皓时期官至尚书令、太子少傅。蔡机担任临川太守。谢景的事迹记载在《孙登传》中。)另外诸葛恪年轻时,众人都惊叹他的才华,张承却预言最终败坏诸葛家族的就是诸葛恪。张承勤奋上进,对人才十分真诚,凡是有潜力的人,他都会主动上门结交。六十七岁时,于赤乌七年去世,谥号定侯。儿子张震继承爵位。起初,张承妻子去世,张昭想为他求娶诸葛瑾的女儿,张承因为两家关系友好,觉得为难。孙权听说后劝说他,最终他成了诸葛瑾的女婿。(臣松之考证:张承和诸葛瑾都在赤乌年间去世,算起来张承比诸葛瑾小四岁而已。)张承的女儿,被孙权安排嫁给儿子孙和。孙权多次让孙和对张承恭敬有礼,行女婿的礼节。张震在诸葛恪被诛杀时也受牵连而死。
张休,字叔嗣,二十岁左右就和诸葛恪、顾谭等人一起担任太子孙登的属官,为孙登讲授《汉书》。(《吴书》记载:张休授课时,解析文义、分辨事物,条理清晰。每次参加宴会,酒酣乐起时,孙登总会放下架子和他一同欢乐。张休为人通达,孙登非常喜欢他,常让他陪伴在身边。)他从中庶子转任右弼都尉。孙权经常外出打猎,直到傍晚才回来,张休上书劝谏,孙权非常赞赏,还把奏疏拿给张昭看。孙登去世后,张休担任侍中,被任命为羽林都督,掌管三典军事,后来升任扬武将军。他被鲁王孙霸的党羽诬陷,和顾谭、张承一起因芍陂论功之事获罪 —— 张休、张承与典军陈恂串通,虚报战功,三人都被流放到交州。中书令孙弘奸邪狡诈、阴险不正,张休向来对他很不满。(《吴录》记载:孙弘是会稽人。)孙弘趁机诬陷他,朝廷下诏书赐张休死,当时他四十一岁。
顾雍,字元叹,是吴郡吴县人。(《吴录》记载:顾雍的曾祖父顾奉,字季鸿,曾任颍川太守。)蔡邕从朔方回来后,曾到吴地躲避仇家,顾雍跟随他学习弹琴和书法。(《江表传》记载:顾雍跟随蔡邕学习时,专心致志、内心清静,聪明且容易教导。蔡邕很看重他,对他说:“你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现在把我的名字送给你。” 所以顾雍和蔡邕同名,“雍” 字就是这么来的。《吴录》记载:顾雍字元叹,意思是被蔡邕赞叹过,因此用 “元叹” 作为字。)州郡上表推荐他,二十岁时担任合肥县长,后来转任娄县、曲阿、上虞县令,任职之处都有良好的治理成绩。孙权兼任会稽太守时,没有到郡府就职,任命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事务。顾雍讨伐铲除寇贼,郡内安宁,官吏百姓都归顺服从他。几年后,他入朝担任左司马。孙权成为吴王,顾雍逐渐升迁为大理奉常,兼任尚书令,被封为阳遂乡侯。他受封侯爵后回到官署,家人都不知道,后来听说了才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