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宗室传(二)(1/1)

孙贲,字伯阳。他的父亲孙羌,字圣台,是孙坚的同胞哥哥。孙贲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弟弟孙辅还是个婴儿,孙贲亲自抚养弟弟,兄弟友爱非常深厚。孙贲曾担任郡里的督邮、守长。孙坚在长沙发起义兵,孙贲辞去官职跟随孙坚征战。孙坚去世后,孙贲代管剩余的部众,护送孙坚的灵柩回去。后来袁术迁移到寿春,孙贲又去依附他。袁术的堂兄袁绍任用会稽人周昂为九江太守,袁绍和袁术不和,袁术派遣孙贲在阴陵打败周昂。袁术上表推荐孙贲兼任豫州刺史,后改任丹杨都尉,代理征虏将军,讨伐平定山越。孙贲被扬州刺史刘繇逼迫驱逐,于是率领将士回到历阳驻守。不久,袁术又派孙贲和吴景一起攻打樊能、张英等人,没能攻下。等到孙策东渡长江,援助孙贲、吴景打败张英、樊能等人,于是进军攻打刘繇。刘繇逃到豫章。孙策派遣孙贲、吴景回到寿春向袁术报告战况,正赶上袁术僭越称帝,设置百官,任命孙贲为九江太守。孙贲没有接受,抛弃妻子儿女回到江南。(《江表传》记载:袁术让吴景驻守广陵,孙策的族兄孙香也被袁术任用,担任汝南太守,而让孙贲为将军,在寿春统领军队。孙策给吴景等人写信说:“现在我要征伐江东,不知道几位的意思怎么样?” 吴景立刻放弃广陵回到孙策身边,孙贲受困后才得以脱身,孙香因为路途遥远没能回来。《吴书》记载:孙香,字文阳。他的父亲孙孺,字仲孺,是孙坚的再从弟,在郡里担任主簿功曹。孙香跟随孙坚征战有功,被任命为郎中。后来被袁术差遣,加授征南将军,死在寿春。)当时孙策已经平定吴郡、会稽郡,孙贲和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队返回时,听说刘繇病死,就顺路平定了豫章,孙策上表推荐孙贲兼任豫章太守。(《江表传》记载:当时丹杨人僮芝擅自任命自己为庐陵太守,孙策留下孙贲的弟弟孙辅统领军队驻守南昌,孙策对孙贲说:“哥哥现在占据豫章,这就像扼住了僮芝的咽喉,守住了他的门户。只需观察形势抓住有利时机,让国仪领兵进军,再让周瑜做出援助的态势,就能一举平定他。” 后来孙贲听说僮芝生病,就按照孙策的计策行事。周瑜率军到巴兵,孙辅于是得以进兵占据庐陵。)后来孙贲被封为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书任命孙贲为征虏将军,仍然兼任豫章太守。孙贲在任十一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孙邻继承爵位。

孙邻九岁时,就接替父亲孙贲统领豫章郡,还被进封为都乡侯。(《吴书》记载:孙邻,字公达,性格文雅精明,从小就有好名声。)他在豫章郡任职将近二十年,讨伐平定叛乱的贼人,功绩显着,政务也打理得很好。后来被召回武昌,担任绕帐督。当时太常潘濬掌管荆州事务,重安县县长陈留人舒燮犯了罪被关进监狱,潘濬曾经和舒燮有过节,想要把他依法处死。很多人都为舒燮说话求情,可潘濬还是不罢休。孙邻对潘濬说:“舒伯膺兄弟为朋友争着去死,天下人都认为他们讲道义,把这事当作美谈,舒仲膺又有侍奉国家的旧情。现在您要是杀了他的子弟,将来天下统一,皇帝乘坐青盖车到北方巡视,中原的读书人一定会问起仲膺的后代,要是有人回答说潘承明杀了舒燮,您觉得这事会怎么样呢?” 潘濬听了这话,才打消了杀舒燮的念头,舒燮因此得以活命。(《博物志》说:仲膺名叫舒邵。当初,伯膺的亲友被人杀害,仲膺为他报仇。事情败露后,兄弟俩争着去死,最后都得以赦免。袁术当权时,舒邵担任阜陵县长。这事在《江表传》里也有记载。)孙邻后来升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在任上都很称职。赤乌十二年,孙邻去世。他的儿子孙苗继承爵位。孙苗的弟弟孙旅以及叔父孙安、孙熙、孙绩,都在朝廷担任过官职。(《吴历》记载:孙邻还有个儿子叫孙述,担任武昌督,处理荆州事务。孙震担任无难督,孙谐担任城门校尉,孙歆担任乐乡督。孙震后来抵御晋军,和张悌一起战死。孙贲的曾孙孙惠,字德施。《孙惠别传》说:孙惠喜爱学习,有才智。晋永宁元年,他响应齐王司马冏的义举,因功被封为晋兴侯,还被征召为大司马贼曹属。司马冏骄傲自大、奢侈僭越,让天下人失望。孙惠向司马冏进言,用五难、四不可来委婉劝诫他,劝他把朝政大权交出来,回到自己的封地青岱,言辞十分恳切。司马冏没有采纳,不久后果然失败。成都王司马颖征召他为大将军参军。当时司马颖准备对长沙用兵,任命陆机为前锋都督。孙惠和陆机是同乡,关系亲近,担心他会招来灾祸,对他说:“您为什么不让都督之位给王粹呢?” 陆机说:“那样他们会说我像老鼠一样畏首畏尾地躲避贼人,只会更快招来灾祸。” 不久陆机就被杀害,他的两个弟弟陆云、陆耽也被杀死,孙惠对此非常伤心遗憾。永兴元年,皇帝驾临邺地,司空东海王司马越在下邳练兵,孙惠写信求见司马越,故意改了姓名,自称南岳逸民秦秘之,在信中用勤王匡世的策略勉励司马越,言辞义理都很优美。司马越看了信,把信张贴在路边,寻找写信的人。孙惠于是出来拜见,司马越当即任命他为记室参军,专门掌管文书奏疏,参与谋划商议。每次起草书信檄文,司马越有时派驿马催促,孙惠都能立刻完成,而且都有很好的言辞旨意。他多次升迁担任显要官职,后来担任广武将军、安丰内史。四十七岁时去世。孙惠的文章共有几十篇。)

孙辅,字国仪,是孙贲的弟弟,他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辅佐孙策平定了三郡。孙策讨伐丹杨七县时,派孙辅向西驻守历阳来抵御袁术,同时招引安抚剩余的百姓,聚集失散的人口。孙辅又跟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了祖郎等人。(《江表传》记载:孙策平定江东后,赶走了袁胤。袁术因此非常怨恨孙策,就暗中派遣使者带着印绶给丹杨宗族首领陵阳人祖郎等人,让他们煽动山越人,大规模集合部众,谋划一起攻打孙策。孙策亲自率领将士讨伐祖郎,活捉了他。孙策对祖郎说:“你从前袭击我,砍中我的马鞍,现在我创建军队成就大业,放下过去的仇恨,只录用有才能的人,和天下人畅通往来。不只是对你,你不要害怕。” 祖郎叩头谢罪。孙策立即打开刑具,赏赐给他衣服,任命他为门下贼曹。等到军队返回时,祖郎和太史慈一起在前面带路,人们都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事。)孙策向西袭击庐江太守刘勋时,孙辅跟随出征,身先士卒,立下战功。孙策任命孙辅为庐陵太守,安抚平定所属的县城,分别设置官吏。后来孙辅升任平南将军,持符节兼任交州刺史。他暗中派遣使者和曹操联系,事情败露后,孙权把他软禁起来。(《典略》记载:孙辅担心孙权不能保住江东,趁着孙权出行到东冶,就派人送信给曹操,想投靠他。送信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孙权,孙权于是返回,假装不知道,和张昭一起去见孙辅,孙权对孙辅说:“哥哥厌倦享乐了吗?为什么要叫外人来呢?” 孙辅说没有这回事。孙权于是把书信扔给张昭,张昭把信拿给孙辅看,孙辅惭愧得说不出话来。孙权于是把孙辅身边亲近的人全部斩杀,分散了他的部众,把孙辅迁移安置到东部。)几年后,孙辅去世。他的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都在朝廷担任过官职。

孙翊,字叔弼,是孙权的弟弟,他勇猛强悍、果断刚烈,有哥哥孙策的风范。太守朱治推举他为孝廉,司空府征召他做官。(《典略》记载:孙翊原名孙俨,性格和孙策相似。孙策临死时,张昭等人认为孙策会把军队交给孙俨,可孙策却叫孙权过来,把印绶佩戴在他身上。)建安八年,孙翊以偏将军的身份兼任丹杨太守,当时他才二十岁。后来他被身边的侍卫边鸿杀害,边鸿也立刻被处死。(《吴历》记载了孙翊妻子徐氏的节义行为,应该和妫览等人的事情前后相连,所以把它列在后面的孙韶传中。)孙翊的儿子孙松担任射声校尉、都乡侯。(《吴录》记载:孙松善于和人交往,轻视财物,喜欢施舍。他镇守巴丘时,多次向陆逊咨询政事的得失。他曾经有小过错,陆逊当面责备他,孙松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陆逊见他情绪稍缓,对他说:“您不嫌弃我粗鄙,多次来咨询我,所以我才顺着您的意思把话说尽,您却变了脸色,为什么呢?” 孙松笑着说:“我也是自己对做事有这样的过失而生气,难道是对您有不满吗!”)黄龙三年,孙松去世。蜀国丞相诸葛亮给哥哥诸葛瑾写信说:“我既然受到东吴的厚待,对孙家子弟怀有依恋之情。又因为子乔是个优秀的人才,为他的去世感到悲痛。看到他送给我的器物,感动得流下眼泪。” 诸葛亮如此哀悼孙松,是因为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曾向他讲述过孙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