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新春路通万象新(1/1)
丁义珍把车停在工地入口时,天刚蒙了一层青。他拎着保温桶下车,门口值班的老李头揉着眼睛迎上来,手里还攥着半截烟。
“丁县长,您咋又来了?这大冷天的。”
“路通不通,得看最后一公里。”他把保温桶塞过去,“热水,给工人们每人倒一碗,别凉着。”
老李头应着,又小声补了句:“钟书记真要来?”
“已经出发了。”丁义珍抬头看去,沥青摊铺机正缓缓推进,最后一段路面还冒着热气,像一条刚苏醒的黑蛇。
他没回办公室,直接往南岭村走。昨晚他熬到两点,把那本工分本里的每一笔账都核对了一遍,三百二十七户,七万三千八百六十二块四毛五的补贴拖欠,全在县财政应急台账里找到了对应条目。今早五点,他亲自签了特批单。
走到村口,他看见几个老人蹲在路边,手里捧着搪瓷缸,正小口喝着热汤。
“丁县长来了。”有人认出他,没起身,也没冷脸,就那么看着。
丁义珍站定,从兜里掏出那份签过字的补发清单,展开,举起来。
“钱,已经批了。三天内到账。谁家没收到,直接打我电话。”
没人说话。
一个白发老太太慢慢站起身,把搪瓷缸递过来:“喝口?”
他接过,仰头喝了一大口,烫得龇牙咧嘴。
老太太笑了:“行,这路,算通了。”
他回了个笑,没多说,转身往回走。手机在裤兜里震了一下,是祁同伟发来的消息:“省道口三辆中巴,钟书记车队,十分钟后进县界。”
丁义珍回了个“收到”,顺手把手机倒扣在掌心,像压住一块热炭。
通车仪式不搞花架子。没彩旗,没横幅,就一辆宣传车停在主路交汇处,喇叭里放着《歌唱祖国》。钟正国的车一到,丁义珍迎上去,两人握了手,没寒暄。
“走,先看看路。”钟正国说。
他们上了县里那辆旧丰田,丁义珍坐副驾,钟正国在后。车一动,钟正国就指着窗外:“这沥青压得实,不像抢工期。”
“最后三公里,我盯着铺的。”丁义珍回头,“高温停工令执行了四十三天,工人轮休,医疗组驻点。”
钟正国点点头,没夸。
车子驶过几个村口,陆续有村民站在路边看。有人挥手,有人喊“书记好”,也有孩子追着车跑。
钟正国忽然说:“你爸当年修滇缅线,也是这么一段一段盯下来的。”
丁义珍没接话。他知道老爹八十年代在西南的事,但从来没听他提过细节。
“那时候,一条路能救一城人。”钟正国声音低了些,“现在,一条路能毁一班子人,也能救一班子人。”
丁义珍转过头:“所以我补了钱,也立了规。”
“补钱是还债,立规是防病。”钟正国笑了笑,“你比我当年明白得早。”
车行至南岭段,丁义珍让司机停了。他带钟正国下了车,走到路边一处水泥桩前,指着地下:“这儿原有个塌陷坑,直径六米,深四米。现在填了三层钢筋混凝土,上面加了排水槽。”
钟正国蹲下,用手敲了敲路面,又摸了摸边缘的导流沟。
“你这路,比人品扎实。”
丁义珍笑了:“路不敢塌,人更不敢倒。”
回程车上,钟正国问:“接下来呢?路通了,人往哪儿走?”
“两条路。”丁义珍说,“一条往胃里走,一条往口袋里走。”
“哦?”
“金山县的红薯,甜,糯,纤维少。我算过,一亩产三千斤,深加工成粉条,附加值翻六倍。我在想,建个几红薯粉厂,注册‘金岭’牌,主攻北极圈那边——那边冬天长,冻货需求大。”
钟正国挑眉:“北极圈?还是青山镇模式?”
“这次不能用青山镇模式了”丁义珍坦然,“金山这边摊子会比较大,再用那套模式不利于管理。”
钟正国笑了:“你这算盘打得。金山县你打算怎么弄?”
“招商,这次可能要麻烦老爹了。”丁义珍摇头,“我是今天才决定的。”
钟正国收了笑,看了他一会儿:“还有呢?”
“土特产公司。”丁义珍继续,“把山货、腊肉、菌子统一分级包装,线上卖,线下进商超。关键是,得有人懂招商,有人会协调,有人敢碰硬。”
钟正国眯眼:“你想要谁?”
“程度。”丁义珍直说,“公安系统出身,反黑经验足,现在在省厅挂闲职。我要他来当公安局长,先把治安这块稳住。”
钟正国没应。
丁义珍也不急:“还有孙连城,县委办主任的活,得找个不怕麻烦、不图表现的人。他行。”
“孙连城?”钟正国哼了声,“那主儿可是出了名的‘慢半拍’,开会永远迟到五分钟,写材料像挤牙膏。”
“但他不站队。”丁义珍说,“不巴结,不甩锅,文件经他手,错一个标点都得改。这种人,现在少见了。”
钟正国沉默片刻,忽然问:“你就不怕动人事,惹麻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麻烦已经来了。”丁义珍语气平静,“地热的事刚露头,京州就有人查审批权限。我不是要抢先,是得把门看好。”
钟正国盯着他,半晌,叹了口气:“你比你爸难。”
“他那时候,是打出来的天下。我这儿,是守出来的规矩。”
“守规矩,比打天下还累。”钟正国终于点头,“程度,我可以打招呼。孙连城,你得自己去北平请。他现在在国务院事务局,不在我的条线上。”
“我去。”丁义珍说。
“你去了也得按程序走。”钟正国提醒,“别以为有个爹就能横着走。”
“我没想横着走。”丁义珍看着窗外飞逝的田野,“我就想,让这条路,不止通到县城,还能通到外面去。”
钟正国没再说话。车快到县政府时,他忽然开口:“红薯粉厂,要是真能成,别光想着出口。先让县里每个村小食堂,每顿饭加一勺粉汤。”
丁义珍猛地转头。
钟正国看着前方,嘴角微扬:“我吃过的,金山县的红薯粉,冲水就能香半条街。”
车停稳,丁义珍推门下车,回头问:“那您是答应了?”
“我没说答应。”钟正国伸手拍了拍他肩膀,“但路既然通了,总得让人走。走得快的,走得慢的,都得有道。”
丁义珍站着没动。
钟正国的车缓缓启动,摇下车窗,扔出一句话:“别光想着招人,先想想怎么留人。金山县,缺的不是路,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