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新方案出炉(1/1)
丁义珍一脚跨进县委小会议室的时候,小赵正把一叠材料往桌上摆。第二批水泥检测报告的封面还是湿的,大概是路上淋了点雨,边角卷着,像块泡发的馒头。
专项小组第一次开会,人来得齐,但气氛不对。财政局那位王副局长低头看文件,眼皮都不抬,可手里的笔一直在转,转得比电风扇还快。丁义珍没急着说话,先把柳树沟村民联名信拍在桌上,信纸皱巴巴的,有几处还沾着泥点,显然是从地里直接掏出来的。
“这是昨晚收的。”他开口,“三百二十七户签字,按手印的占八成。里面写了三件事:不退钱的,卡被停了;想少捐的,低保复查突然不合格;还有人说,村干部放话——‘不捐,以后危房改造别想批’。”
屋里静了两秒。
王副局长终于抬头:“丁县长,群众情绪我们理解。但财政缺口摆在这儿,路总得修吧?”
“路当然要修。”丁义珍从包里抽出一份表格,“可咱们这三个月收的捐款,四十七万八千六百块,全进了金峰建材账户。人家连合同都没签,发票也没开,钱就进了账。这叫捐款?这叫定向输送。”
他把转账记录往中间一推,“你们猜,这钱要是走正规流程,能省下多少管理费?省下的钱,够给五保户全免了。”
没人接话。
王副局长咳嗽两声:“调整可以,但不能全免。要是一刀切,群众积极性受打击,以后搞建设更难推动。”
丁义珍笑了:“积极性?拿低保户的救命钱凑数,这叫积极性?他们捐三百,是信咱们能修条好路。结果呢?水泥标号连猪圈都不如。他们不是捐钱,是捐命。”
他顿了顿,掏出一张草图:“我提个方案——三级分类。五保户、低保户,免捐,公示名单,谁敢动,纪委查谁。中等收入户,自愿认捐,捐多少都记在功德榜上。富裕户,鼓励多捐,捐得多,表彰大会坐前排。”
会议室里有人抬头了。
“钱怎么管?”丁义珍继续说,“镇纪委牵头,每村抽两个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每一笔支出,双签才能走账。账目每月公示,手机扫码就能查。”
王副局长手里的笔停了。
他沉默片刻,忽然低声说:“这方案要是早半年出,老李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丁义珍没接话,但心里明白——这话不是白说的。
茶歇时,走廊上,王副局长拍了拍他肩膀:“丁县长,你爸是世界首富,你图个啥?”
“图这条路,别塌在老百姓脚底下。”丁义珍看着他,“也图咱们穿这身衣服,还能抬头看人。”
专项小组散会前,新方案初步通过。财政局同意调整资金结构,监督机制也写进了草案。丁义珍走出会议室时,阳光正照在楼梯口的水泥地上,反着光,像一层薄冰。
常委会那天,李达康来得晚。
他进门时没看丁义珍,径直走到自己位置坐下,外套没脱,像是随时准备走。会议一开始,他就开口:“工程暂停可以,但财政不兜底,项目就得无限期延后。不能让干部流汗又流泪。”
有两位常委点头。
丁义珍不急,先把质检站的最终报告发下去。报告封面盖着红章,结论写得直白:“第二批水泥抗压强度不足标准值40%,掺杂大量煤渣及风化土,严禁用于道路施工。”
他等大家翻完,才说:“上级追责的时候,不会问谁流了汗。只会问——谁批的钱?谁签的字?谁让这种水泥上了工地?”
屋里一下子安静。
易学习一直没说话,这时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然后抬头:“县委决定,向市里申请专项扶贫基建资金。同时,临时动用应急储备金五十万,作为前期保障。”
他顿了顿:“新方案,原则通过。”
李达康猛地抬头:“老易,你这是越权!应急金是防灾用的,不是修路的提款机!”
“那你说,拿什么修?”易学习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钉子,“拿群众的血汗钱?拿劣质水泥?拿干部的良心?”
李达康没吭声。
就在这时,他忽然抬手:“等等。新方案涉及全县群众利益,是不是该走个程序?我提议——提交全县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再实施。”
丁义珍立刻接话:“可以。三天内组织各村代表会议,材料今晚就下发,公示期七天,全程录像。”
李达康没想到他答应得这么快,愣了一下。
易学习一锤定音:“县委先出指导性意见,代表会议是征求意见程序,不具否决权。新方案,原则通过。”
散会时,丁义珍收拾文件。易学习走过他身边,不动声色塞过来一张纸,是份红头文件复印件,标题写着《关于加强贫困县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监管的通知》,但没盖章。
“钟书记昨夜打的电话。”易学习低声说,脚步没停。
丁义珍捏着那张纸,没说话。
他走出会议室,走廊灯光照在墙上,影子拉得老长。刚下两阶楼梯,身后传来声音。
“你赢了这一局。”
是李达康,站在楼梯口,对着他的背影说。
“但路还得人走。”
丁义珍没回头,脚步也没停。
他走出县委大楼,外头阳光刺眼。小赵在门口等他,手里抱着一摞新印的方案说明。
“丁县长,下一步干啥?”
丁义珍把那张没盖章的文件折好,塞进内袋。
“发下去。”他说,“每村一份,逐户讲解。”
小赵点头,转身去开车。
丁义珍站在台阶上,抬头看了眼天。云层裂开一道缝,阳光漏下来,照在县委大门口的石狮子眼睛上。
那石头眼睛,突然亮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