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高育良动真格的(1/1)

高育良把电话放下,手指还搭在话筒上,指节微微泛白。办公室的灯亮了一夜,案头那叠“宏远贸易”的资料已经翻过三遍,笔迹密密麻麻。

凌晨四点,天刚蒙蒙亮,他起身泡了杯浓茶,茶叶沉在杯底,像一堆没写完的判决书。

六点整,秘书陈清泉准时敲门,手里抱着一摞文件。

“高书记,东港海关那边说,报关记录要走流程,最快也得下午才能调出来。”

高育良吹了口茶,没抬头:“你刚才进门的时候,走廊里有几个人?”

陈清泉一愣:“三个,两个值班的,还有一个穿便装的,像是市委组织部的。”

“那就是他们的人。”高育良把茶杯放下,“你去政法委文印室,拿一份‘专项督查函’,用红头纸,盖章,现在就发东港海关。别走流程,直接派人送去。”

“可徐副书记还没签字……”

“我不需要他签字。”高育良看着他,“你是我的秘书,不是他的传话筒。今天起,所有政法委对外文件,先过我手,谁压着不办,我找谁算账。”

陈清泉咽了口唾沫,点头出去了。

八点,市委组织部会议室。

吕州市公安局长人选讨论会开了不到二十分钟。组织部长念完几个备选名单,话音刚落,赵立冬的亲信、市委副秘书长张立国就接上:“我看李国强同志不错,基层经验丰富,作风扎实。”

没人接话。

市委副书记咳嗽两声,正要表态,会议室门被推开,梁群峰的秘书走了进来,把一张纸递给主持会议的市委副书记。

全场安静。

副书记看完纸条,脸色微变,清了清嗓子:“刚接到省委政法委通知,梁书记建议,由祁同伟同志接任市公安局局长。理由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且在基层一线有突出表现。”

张立国脸一下子涨红:“这……这还没走程序,怎么能……”

“程序?”副书记冷冷看了他一眼,“省委政法委书记亲自过问,这就是程序。”

会后,任命文件火速下发。祁同伟从副局长直升局长,兼任党委书记。

消息传到公安局,有人拍桌子,有人冷笑,也有人悄悄删了手机里的几条通话记录。

祁同伟到任时,高育良正在看一份强拆案的卷宗。他抬头看了眼手表,九点十七分。

“来得正好。”他把卷宗推过去,“这是昨天那起强拆案的材料,拆迁户姓王,六十岁,房子被推了,现在住在桥洞底下。法院说证据不足,延期审理。你觉得,证据在哪?”

祁同伟翻开卷宗,眉头越皱越紧:“这哪是证据不足?这是压根就没取证。”

“对。”高育良站起身,“所以你今天第一件事,不是开会,不是见人,是带人去现场,把证人全部重新走访一遍。谁阻拦,你报我名字。”

祁同伟合上卷宗,点头:“明白。”

“还有一件事。”高育良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这是东港海关的调查函,我已经让陈清泉发了。

你公安局配合,三天内,把‘宏远贸易’的所有资金流水、货物进出、关联企业,给我查清楚。

尤其是那艘货轮,最后一次靠港时间、装卸货品、收货方签字人,一个都不能漏。”

祁同伟接过纸,看了眼抬头:“高书记,这公司法人……是您侄子。”

“我知道。”高育良语气没变,“所以我才交给你。你是我学生,但更是公安局长。查案,不看人情,只看证据。”

祁同伟盯着他看了两秒,把纸折好,放进内袋:“我这就去安排。”

中午,梁群峰到了吕州。

没人通知,也没搞欢迎仪式,一辆黑色轿车直接开进市委大院。他下车时,高育良已经在办公楼前等着。

“梁书记,您怎么亲自来了?”

“不来看看,怎么知道你是不是真在干活?”梁群峰笑着拍了他肩膀一下,“走,去现场。”

两人上了车,直奔强拆案事发地。

现场已经拉了警戒线,祁同伟带着几个刑警正在走访周边住户。见到梁群峰下车,立刻迎上来敬礼。

“情况怎么样?”梁群峰问。

“昨晚我们调取了周边三个摄像头,发现拆迁队是凌晨两点强拆的,没有通知,也没有合法手续。目前掌握六名直接参与人员,其中两人是‘宏远建设’的保安。”

“宏远?”梁群峰挑了挑眉,看了高育良一眼。

“巧合。”高育良面不改色,“我们也是刚发现。”

梁群峰没说话,弯腰从地上捡起一块碎玻璃,上面还贴着半张拆迁通知,日期被水泡得模糊不清。

“通知没公示,手续不全,强行动工。”他把玻璃扔了,“这不叫拆迁,叫抢劫。”

回程路上,梁群峰在车上没再提案子,只问:“你打算怎么干?”

“三件事。”高育良说,“第一,所有积压涉企案件,年底前清零;第二,政法系统会议纪要当天上传内网,谁改内容,谁停职;第三,重大案件,一把手必须亲自过问,谁签字,谁负责。”

梁群峰听完,笑了:“你这哪是当政法委书记,你是要当吕州的‘纪检委’。”

“我不当纪检委,我只当法官。”高育良看着窗外,“法律不是摆设,签字也不是走形式。谁敢拿它当儿戏,我就让他知道,什么叫后果。”

梁群峰沉默片刻,忽然说:“老高,你比我想的还狠。”

“不是我狠。”高育良转过头,“是这地方,太松了。”

当晚,梁群峰在吕州迎宾馆设宴,只请了高育良一人。

饭局很简单,两碗面,一碟花生米,一壶老酒。

吃到一半,梁群峰举起杯:“来,敬你一杯。”

“敬我什么?”

“敬你敢动真格的。”梁群峰一口喝干,“多少人当官,就图个安稳升迁。你倒好,第一天上任,就把强拆案翻出来,第二天就把祁同伟扶正,第三天就开始查你侄子的公司。你不怕得罪人?”

“怕。”高育良也喝了,“但我更怕,有一天我走在街上,被人指着说,这人当过法官,却没办过一件真案子。”

梁群峰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大笑:“好!就冲这句话,我认你这个书记!”

第二天,《汉东日报》内参刊发一篇题为《吕州政法新风》的报道,标题引用了高育良的话:“守住法律的底线,就是守住人心的底线。”

第三天,文章提到梁群峰视察强拆现场,称赞新任政法委书记“懂政治,更懂责任”。

省城官场震动。

有人翻出高育良二十年前在党校讲课的录像,说他当年就敢批“权大于法”;有人打听他背景,发现他既不是赵系,也不是钟系,纯粹是梁群峰一手提拔;更有人悄悄打电话到京海:“老高动真格了,祁同伟现在是公安局长,东港那条线,怕是保不住了。”

吕州政法委,晨会。

高育良刚坐下,徐建国就递上一份文件:“高书记,这是昨天发往东港海关的督查函,程序上有点问题,没经过副书记联签,按规定……”

“规定?”高育良打断他,“我昨天已经说了,今后所有对外文件,由我直接签发。你要是不习惯,可以申请调岗。”

会议室一片寂静。

徐建国脸色铁青,还想说什么,高育良已经翻开文件夹,抽出一张回执单:“东港海关今天上午十点签收,回执已传回。陈清泉,你去把原件拿上来。”

陈清泉起身去取文件,路过徐建国时,不动声色地把一张小纸条塞进他手里。

徐建国低头一看,纸条上写着:“查账限三日内报我,勿经副书记。”

他猛地抬头,看向高育良。

高育良正低头看文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会开到一半,祁同伟的电话打了进来。

“高书记,东港海关那边查到了。那艘货轮上个月确实在东港卸过货,收货方是‘宏远贸易’,但报关单上写的货物是‘机械设备’,实际卸的是两百箱白酒,没有完税凭证。”

高育良握着电话,声音平静:“把报关单、卸货记录、收货人签字,全部复印,存档。另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会议室一圈,最后落在徐建国脸上。

“让技术科做笔迹鉴定,看看签字人是不是高启盛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