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关大楼建成百年记(1/1)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江汉关大楼这一建筑实体,以“缘起汉口开埠时”、“大楼兴建显契机”、“一朝建成惊天下”和“屹立江畔逾百年”四个部分,向读者展示了百年老关“江汉关”的历史一瞬,较为详细地再现了盖楼的时代背景、施工经过、建筑概貌和时代意义,以期读者更加洞悉江汉关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以及武汉城市江汉朝宗的底蕴内涵。

【关键词】海关江汉关大楼武汉江汉朝宗

1924年1月21日落成的江汉关大楼,耸立于武汉沿江大道顺江折弯的最佳地段,该大楼建筑风格独特、尽显古典风范。从1924到2024,经受百年风雨洗礼,江汉关大楼见证了武汉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更亲历了中国海关的主权更迭。如今的江汉关大楼,已然成为武汉城市闻名遐迩、名副其实的地标建筑,象征着武汉江汉朝宗的人文底蕴。

图1江汉关大楼近照

一、缘起汉口开埠时

俯瞰武汉城,滚滚长江水顺流而下,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贯穿东西。汉水汇集于此,会江入海奔腾不息,促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水鼎立的城市格局。随着鸦片战争一次又一次的殖民发动,一艘艘坚船、一枚枚利跑,彻底叩开了封闭已久的旧中国大门,也从此把武汉这座沉静安逸的小城推向了历史的潮头。1861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跟随海军中将贺布率领的英国舰队进入长江,开始强制执行《天津条约》规定的口岸开放事宜。3月21日,巴夏礼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签订了开辟汉口英租界的协议,汉口正式宣告开埠,这也意味着汉口地区向世界敞开大门,武汉城市的近代史也随之拉开序幕。

英租界的开辟,只不过是英国人在商贸领域侵略的第一步。签订协议后不久,英国单方面公布了《扬子江贸易章程》和《长江通商章程十二款》,明文规定外商商运货到长江中上游,只需在镇江办备手续,即可在镇江以上各口随意装卸合法商货,返镇江前可勿庸履行任何海关手续。此举一出,国外的商船蜂拥而至,畅行长江中上游,如入无人之境。时任湖广总督的官文对此表示不满,向清政府上奏,请求在汉口设关。几经周折,清政府总理衙门终于同年10月向官文下达谕文:汉口设关,查验进出各货。只可惜,清政府对海关的运作机制毫无经验,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起的海关,只能是名在清政府、利归英国佬。1862年1月1日江汉关宣告成立,江汉关首任税务司由英国人狄妥玛担任,代表清政府的江汉关监督由驻节汉阳黄州德安兵备道道台郑兰兼任。狄妥玛的关署(办公楼)设于汉口河街英租界附近的花楼外滨江。郑兰的监督署(办公楼)设于汉口青龙巷。

命运多舛,江汉关与武汉城市的命运紧密相关、宠辱与共,被殖民者所主宰,被迫遭受丧权屈辱。但从积极地一面看,汉口开埠设关为武汉城市发展和经贸往来注入了一股活力,让汉口从一个内陆内河码头转变为通江达海的国际经贸中心,并一度加冠“东方芝加哥”美誉。而江汉关因海关业务量的激增,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四大海关”之一。

二、大楼兴建显契机

(一)搬迁问题浮出水面

江汉关设立之初,主要的办公场位濒临英租界,正是上文提到的狄妥玛的关署毗邻的青龙巷内的一处房屋。此房屋连同仓库均是1866年以14万2千两关平银从美旗昌洋行购得,房屋整体设施较为简陋。随着业务发展,江汉关除了征税、监管业务外,还承揽了邮政、港务、气象、检疫等工作,办公场所显得更加狭窄不堪。此外,房屋整体采用木质结构,木料年久失修,腐朽已过半,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事虽如此,沿江的房产备受外国银行、商店、轮船公司竞相追逐,房价极其昂贵、高居不下,江汉关既无雄厚的财政支撑,也短期内寻不到合适的场所,导致办公场地搬迁问题被迫搁置。

(二)临时场地不足以解燃眉之急

1899年,时任江汉关税务司的何文德向海关总署总税务司赫德建议,请求英政府批准,将位于汉口的英工部局房屋转让江汉关作办公之用,但这事在他的任上并未达成。1906年,履职江汉关税务司的克勒斯在写给赫德的半官方信函中坦言,建议购买英工部局房屋地基以筹建江汉关大楼,同样的结果再次发生,他的任上江汉关关署仍未动迁。转机发生在1907年,安格联调任江汉关税务司,他也认为江汉关办公地点严重阻碍了业务发展,经商英国驻汉口领事费雷泽达成一致,江汉关关署于1908年1月19日从原址搬迁至英工部局房屋内办公。

(三)十年长谈方兴未艾

江汉关大楼在兴建之前,其地基一部分属于江汉关所有,一部分属于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所有。鉴于江汉关原办公地点位于招商局轮船公司与其仓库之间,而招商局轮船公司的房地产是向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承租,故此须经江汉关、招商局轮船公司、英商太古轮船公司三方协商而定。协商的初步方案是将房产进行置换,让各自的房产连在一起,对三方都有利。至于面积大小差异,则通过双方认可的差价进行补偿。但推算下来,置换结果是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取得的利益最大,地基面积由原先的110.77平方米,置换成239.33平方米。而招商局轮船公司方面,虽汉口分局表示同意协商但无权作出决定,必须请示上海总局,但上海总局却表示强烈反对,究其缘由是为了于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在其他地方(如广州)的房产形成制衡局面。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协调一致,加上地基、码头、面积差价等问题复杂多边,房产置换方案就一拖再拖,直到1920年时机成熟,三方才正式达成协议,江汉关大楼方才迎来兴建之机。

三、一朝建成惊天下

(一)最著名的设计

早在1906年,收到克勒斯信函提出兴建江汉关大楼时,赫德对大楼的设想是修建一座三层楼高的大厦,既可以适应业务日益发展的需要,又能为日后更加壮大提供足够的办公场所。他还特地指定总税务司署建筑工程师阿诺德设计了大楼平面图,阿诺德后来因病未能如愿完成。赫德又采取奖励方式招标设计,择优选用,最后由上海著名的斯蒂华达生-斯贝司建筑工程公司中标,该大楼的设计师由建筑工程师辛甫生担任。不愧是名师,辛甫生对大楼的整套设计图纸,很顺利地通过了总税务司署工程部门的审核,并投入实施。

图2江汉关大楼建筑设计图纸(整体)

(二)最上乘的施工

1920年底,江汉关大楼设计图纸以及筹建各项准备工作就绪。1921年1月29日,江汉关署由原址再次迁至沿江大道青岛路口汇丰银行二楼临时办公,税务司办公地点则迁至鄱阳街合作路口的一座花园洋房内。同年7月24日,正式开始撤除英工部局及巡捕房等房屋,而英工部局则迁至鄱阳街文华村,巡捕房迁至南京路。

1922年11月4日,江汉关举行了盛大的奠基典礼,恰逢江汉关成立六十周年。奠基典礼由时任总税务司安格联主持,江汉关监督陈介、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与中外人士参加,还邀请到HUB省督军萧耀南、美国海军上将菲利普,以及各国领事团体、各银行、中外商行、市政当局、汉口商会会长汪泽湘,外商商会会长马克等。

奠基典礼大会上首先由陈介致开幕词,继由梅乐和代表江汉关发言,接着安格联讲话,随后中外来宾代表分别交流。全部发言完毕后,随即进行奠基仪式。梅乐和邀请安格联夫人将一个装有本地报纸、硬币的小匣子放在江汉关大门左侧一处地面上的空穴内。守在一旁的工人后将一块刻着中英文文字的奠基石放在这个空穴之上。这时,鞭炮声响起,安格联宣布奠基仪式礼成。

实际上,1922年5月5日,填土奠基工程就已经启动。负责该项工程的刘歆记填土公司一开始就遇上了麻烦,江汉关大楼所在地基的土质软硬尤为不均,特别是江边扩填部分,均为泥沙淤积而成,给工程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为此,该公司突发奇想,为了克服这道难题,竟在姑嫂树到江边沿途铺设了一条轻便铁路,用法国购回的两辆小火车拖着运土用的翻斗车,通过这条轻便铁路把土方运到工地。地基填土完工后,该公司又将数百余根二三十公尺长的木桩打入岩层,用混凝土及数吨重的大麻石奠基。工程浩大的填土奠基工程完毕,已入1923年1月。魏清记营造厂开始进场,接续担起承建大楼的工程,汉口英商景明洋行承担了工程监造与承办工程事务的责任。有了充分的设计图以及成套的施工图,盖楼这件事就显得容易多了。魏清记营造厂用了短短1年时间,江汉关大楼新楼拔地而起,如期竣工。

大楼整体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109平方米,主体楼高40.6米,钟楼高达83.8米。整个建筑线条刚劲、棱角分明,主体建筑为正方形四层楼,正面与侧面立有科林斯式柱廊8跟,每根高约10米,直径1.5米,柱头由忍冬草团组成,宛如一个花篮。门前台阶高筑,自下而上多达23级,建筑物的主要部分,如墙壁、顶盘、梁柱均采用湖南花岗石(麻石)砌成,并刻有花纹线条,坚固壮观。大楼底层庄重厚实,中上层高耸典雅,极富艺术气息。

大楼主楼共分四层,一楼设有休息室、报关单箱房、实验室、仓库、贮藏室等。二楼设有大办公室,位于中央,而东侧分别与副税务司或帮办办公室相连,西侧与验估、征税、正副监察长办公室相连。三楼为税务司办公室,两侧与秘书、巡江事务、会计、统计、档案及接待等办公室相连,四楼均作税务司住所之用。主楼后院还设有汽车停放间及水手工作间,可以从院内东侧出入通往江边的江汉关趸船码头。

(三)最考究的装饰

除了大楼外部的高雅庄重,大楼内部的装饰装潢也极具时代气息。办公室、会议室、卧室等,均采用了色彩凝重的柚木门和英国制造的柳桉木地板,楼窗以钢架镶嵌大型透光玻璃构成。水、电、气、卫装置,也均是全进口产品,如灯具、吊扇、开关、电线,是来自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产品;楼内电梯,是英国梅德威公司制造;自来水管、水泵及卫生设备,产自英国戈登公司。楼顶还建有蓄水池,可蓄水50吨,由自动控制水泵控制,供消防紧急使用。大楼底层两侧的地下室内还安装有中央供暖设备,也是美国暖气设备公司制造,冬季可维持室内温度21℃。

(四)最惊艳的钟楼

主楼之上的钟楼,高43.2米,钟面直径长达3米。钟楼的机件是瑞士察司·吐麦士钟表公司制造,报时装置是美国安德森迈尔公司制造。整个机件及报时装置的安装维护由汉口的达卫长和亨达利钟表公司承担。

钟楼自下而上共有四层,第一层是摆砣室。第二层是大钟的机件室。第三层是大钟的时针室,时针长达1.5米。顶层(第四层)装有一座特制的六方形报刻器,相当于一个由7个不同音阶的铜钟构成的音响室。

大钟是投刻奏乐,乐曲为《威斯敏斯特》曲。此曲是英国伦敦议会大厦钟楼大笨钟所奏出的钟曲,由于议会坐落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由此得名。曲乐按每15分钟奏4小节16个音符、每30分钟奏2小节8个音符、每60分钟奏4小节16个音符的规律节奏运行,按点敲钟,声音宏亮,远近皆闻,钟声宛若德国古典音乐家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的主题曲。大钟于1924年1月18日开始启动报时。

钟楼的管理是由外班结关关员负责,每星期五与停泊在长江中的英国军舰核对格林威冶天文台标准时间,以便校正时差。

钟楼顶上还安装了一个风向仪,由4个英文字母E.S.W.N组成,仪上还立有一个镏金英式帆船标志,别具特色。顶层平台,设有瞭望信号台,站在台上可鸟瞰汉口港全景,并可用望远镜观察进出港口的轮船,通过信号员打出旗语,指挥轮船进港或出港。

(五)最不菲的造价

大楼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总税务司署工程部门提出大楼设计图纸、施工程序、承包契约、时间期限和造价等要求,并在公告栏中张贴公布。据统计,共有8家营造厂参加投标,分别是魏清记、汉协盛、袁祥泰、品芳、杨祥记、周顺记、姚宁顺、龚源记等,这些都是当时第一流的营造厂。开标后,标价最高的是龚元记,最低的是魏清记。

图3江汉关营造报标概况表

公开招标结果中标的是魏清记营造厂,因其造价最低、竣工工期最短,以及该厂承包过多个大型建筑,经验丰富、诚信可靠,极受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江汉关大楼的建造费用,完全不受当时民国政府的控制,而是仅由时任总税务司安格联直接审批,从关税结余中直接支付,实报实销。从时任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非官方信函中可以一窥究竟。

图4时任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非官方信函(部分,江汉关大楼的英文翻译为Customs House Hankow)

最终大楼工程造价估算后,包括基建和装修等费用,经总税务司署工程部门审核,预算总价约为49万两关平银。初期款项由总署从公积金中拨付总造价的七分之一,即7万两关平银。余款则由江汉关税收中分期拨付,自1920年4月1日起,每月从税收中拨付2万1千两关平银,分20个月拨付,合计42万两关平银;之后又调整为每月拨付1万4千两关平银,分30个月拨付。

最后,江汉关大楼主体造价约合33万8千两关平银,基建工程、道路修建以及室内设施安装等费用约为19万3千两关平银,两者合计53万1千两关平银。再算上地价成本7万1千两关平银。总体实际支出60余万两关平银。

四、屹立江畔逾百年

江汉关大楼自1922年5月5日起施工,时至1924年1月21日落成。落成当日上午,在新大楼二楼大厅举行了隆重的招待会。招待会由江汉关监督陈介主持,税务司梅乐和宣布江汉关大楼正式落成并剪彩。参加招待会的有中国官员、各国驻汉领事、海军军官、外商银行、中外商行、商会负责人及中外来宾七百余人。会后,还在大厅内举行了盛大的庆贺宴会。不久之后,在外临时场地办公的税务司以及关署全体人员分别从鄱阳街合作路口花园洋房、沿江大道汇丰银行二楼乔迁回到新大楼内。

新大楼的惊艳还缺少最为关键的点睛之笔。梅乐和特地邀请到当时汉口的著名书法家、时任HUB省教育厅厅长的宗彝,为江汉关大楼完成这一点睛之笔。宗彝先生的手笔“江漢關”历经百年,实属惊世骇俗,被人凿刻于巨型石碑之中,立于江汉关大楼正门之上,眺望着沿江的滚滚江水,也凝视着武汉城市描绘江汉朝宗的时代变迁。

站在新时代的时间长廊中回首百年江汉关,史料中记载了江汉关受到了沉降、洪水白蚁等自然损害、遭遇了战火硝烟的破坏。令人欣慰地是,江汉关在历次维修改造下仍屹立未倒,甚至更加光芒四射。这不禁令人慨然,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城市,莫衷一是地面临着城市特色和地方底蕴的消逝,这不仅是中国大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大城市面临的城市危机。再次翻开江汉关大楼兴建始末,突感一股不仅为武汉这座大都市的演绎,更是为世界城市危机提供一剂良药的暖流。以冀在回望这一栋个体的建筑中,寻觅到武汉这座城的文化密码,感知经济社会生活变迁的跌宕起伏,重塑打开大门勇敢走向世界的决心和信心,包容并蓄地理性看待多重文化的交叠碰撞和异域风情的独特魅力。亦更加期待在仰视一座家乡的建筑实体中,让更多的人们,感悟到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既铭记曾经的封闭、落后与屈辱,更加坚决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武汉海关志》编写组.武汉海关志[M].武汉: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海关,1995年10月:102-108.

[2]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HUB省志20(1979-2000年)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武汉:HUB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38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