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清算(1/1)
五更时分,内阁值房内,诸葛明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
“左相!有喜讯!”
兵部侍郎曾仲涵几乎是撞开了内阁值房的门,手中塘报抖动得哗哗作响,“东狄人……东狄人向北撤退了!”
诸葛明猛地站起身来,眼前一阵发黑。
他扶住桌角,待那阵眩晕过去,才接过那份沾满泥水的塘报。
纸上的字迹大半被雨水晕开,但“焚徐州府而去”几个字依旧触目惊心。
“淮安情况如何?”诸葛明声音嘶哑地问道。
曾仲涵脸上的喜色褪去一半,答道:“……都被烧毁了。多耳衮临走前将淮河以北的城池……都烧毁了。”
诸葛明的手指微微颤抖,捏着那份刚从徐州送来的急报——东狄人烧毁了徐州府,淮河北岸尸骸遍野,但东狄人终究是向北返回了。
“北返了……”
他喃喃自语,干裂的嘴唇扯出一丝苦笑,不知该庆幸还是悲哀。
“勤王军目前抵达何处?”诸葛明突然发问。
“最远的蜀州兵刚过汉中,最近的楚州兵五日后可到达。”
曾仲涵犹豫着说,“既然东狄已经撤退,是否让他们返回……”
“不必,让他们前来。”
诸葛明打断他,“现有的十万禁军根本无法守住金陵和淮河,重新从各地卫所兵中挑选青壮来重建禁军吧。”
他走到墙边那张泛黄的疆域图前,手指划过淮河流域那些被朱砂标记的城池,“多耳衮虽已离去,但齐州到淮河一线已经彻底空了,很快便会盗贼蜂起。”
曾仲涵欲言又止。
各地抽调精锐后,地方会出现多少漏洞,他们心中都十分清楚。
但如今,大魏就像一个病入膏肓之人,只能采取剜肉补疮之法,先保住金陵。
十万禁军既要防守江北到淮河,又要拱卫金陵,这点兵力远远不够。
而且也没有时间重新招募训练,只能从各地军队中抽调人员重新整编禁军,补充新兵。
想到此处,诸葛明心中苦涩更甚。
原本最适合主持整军事务的学生余廷益,如今已没有机会了。
这般亡国级别的惨败,他这个副总指挥恐怕性命难保……
“廷益啊……”诸葛明突然喃喃自语。
一阵尴尬的沉默。
曾仲涵悄悄后退两步。
“你先回兵部赶紧汇总各方消息吧。”诸葛明摆了摆手。
曾仲涵拱手告辞。
内阁值房的门被轻轻推开,诸葛明皱了皱眉头,“不是让你……”
“陛下……”
诸葛明抬头,看见小皇帝曹祯站在门口,脸色苍白如纸,眼窝深陷。
“老师不必多礼。”
曹祯声音沙哑,“朕……是来认错的。”
“临大事而失措,朕辜负了老师的教诲。”曹祯缓缓说道,每一个字都像是从齿缝间挤出。
左相望着眼前这个憔悴的少年天子,恍惚间忆起他刚登基时的模样——那双眼睛里还闪耀着光芒,对朝政充满好奇,对治国满怀热忱。
而如今……
“陛下不必自责。”
诸葛明叹息道,“连老臣得知英国公全军覆没时,也险些晕厥。这等祸事,非人力所能轻易承受。”
“不一样。”
曹祯打断了他,转过头来。
诸葛明这才留意到皇帝的眼神——那不再是少年人应有的清澈,而是一种冰冷的审视,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人。
“老师可以慌乱,朕却不能。”
曹祯行至案前,将那份急报拿起。
“多尔衮北返了。”
曹祯轻声说道,“然而老师仍在调集勤王军?”
“正是。”
诸葛明点头回应,“十万禁军连淮河防线都难以守住,必须即刻整编新军。即便……”他略微停顿,“即便各地兵力空虚,亦在所不惜。”
“老师认为,若再有一次战事,我方还能...?”曹祯突然发问。
诸葛明一时愣住。
他见皇帝转过头来,那双眼眸漆黑深沉,仿若两口深不见底的古井。
“老臣……”他张了张嘴,竟一时语塞。
曹祯露出笑容,那笑容令诸葛明心头一颤。
“无需回答。”皇帝轻声说道,“朕已明白。”
“大军战败之事,应当有个了断。”
曹祯转身迈向案几,拿起最上面的那份奏章,“英国公张维蒙蔽圣上听闻,欺瞒上天,虚报大捷,判处剥夺爵位,满门抄斩。”
诸葛明心头一震,说道:“陛下,满门抄斩是否……”
“老师觉得处罚过重?”
曹祯冷笑一声,“百万生灵遭受涂炭,朕未诛他十族已是仁慈之举。”
诸葛明望着曹祯执笔批红的动作,那力道几乎要将纸张戳破。
他暗自叹息,斟酌着言辞道:“老臣所担忧的是金陵城内的其他勋贵。倘若打击范围过广……”
“那就先杀鸡儆猴。”
曹祯放下笔,抬头之际眼中闪过一丝疲惫,“其余勋贵将领,老师自行斟酌处置吧。”
最终所定下的处罚折中了君臣二人的意见:英国公满门抄斩,参与北伐的勋贵军官罚俸一年,视后续调查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置。
这也算是给了大批勋贵一颗定心丸,不会对他们过度追究。
接下来是对兵部尚书余廷益的处置。
当吏部尚书张白圭站出来求情时,诸葛明抬手制止了他。
余廷益是他的学生,也是朝中少有的实干之才,但在如此重大的败仗面前,身为副总指挥难辞其咎。
“斩监候。”诸葛明说出这三个字时,声音异常平静。
用余光扫视时,他见曹祯正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他,似乎在评估他是否真能狠下心来处置自己的门生。
兵部事务暂由左侍郎曾仲涵代管——这位当初在内阁巧妙引导圣意的主事者,在这场大清算中竟得以全身而退。
户部尚书司马藩则接连遭遇灾祸。
先是其第九房小妾之父与代山往来的书信在金陵传得沸沸扬扬,迫使他亲手处死爱妾以证明自身清白。
接着龙江、常平二仓亏空案发,尽管仓管自尽、仓大使“意外”身亡,总督仓场侍郎主动认罪,但在狄怀英的查证下,竟牵扯出司马藩。
司马藩最终以“御下不严,严重渎职”的罪名被革去户部尚书及内阁职务,仅保留官身。
如此处置已是极限——其妹贵为太后,父亲又是当朝右相,若再加重处罚,不仅太后颜面尽失,就连皇帝和右相也会陷入尴尬境地。
这不禁让人忆起当初的户部郎中羊百里,就是因为没看透这层关系,才落得那般下场。
正如忠孝帝君那句令人痛心之言:“你是说,朕的舅舅也会贪污叛国?”
司马家背后是半个江南的士绅,司马嵩虽称病在家,却依旧担任右相之职。
右相司马嵩自英国公出征后便称病不出,此次更是上表请求乞骸骨还乡,却被曹祯与诸葛明双双驳回——江南赋税还需司马家协助征收。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适时推出一个早就准备好的替罪羊——校尉李善德被指为东狄奸细,罪名是隐匿兖州军情。
不出三日,李善德全家老小便被押赴刑场问斩。
东厂提督黄景虽觉此事蹊跷,但想起干儿子骆养性先前透露的英国公虚报战功一事,若真追究起来可能会牵连到自己。
朝廷很快下达了对齐州军的处置诏令:残部并入禁军进行整编。
齐州经此一役元气大伤,蒙家更是损失殆尽,连带着本该由蒙田承袭的济南侯爵位也被搁置一旁,暂不提及。
曹祯此刻心中郁结难消,既痛恨勋贵无能,又埋怨各州将领畏战,尤其对张克更是咬牙切齿——若非燕山军拒不南下,致使南北夹击之计落空,战局何至于此?
诸葛明再三进言:“燕山军如今是北方最后一股强大军力,理应加以安抚。”
诸葛明深知其中利害关系,进言说道:“燕山军现为北疆的中流砥柱,应当以安抚为首要举措。”
然而曹祯执意不从,对于他心中这个导致全局溃败的罪魁祸首,他恨不得立即问罪,更别提给予封赏。
诸葛明再三劝谏无果,只得暂且将此事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