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星耀科技人才与合作双轨推进:为战略落地筑牢根基(1/1)
在星耀科技总部的会议室里,电子屏幕上的信息不断闪烁,实时滚动着各个部门的工作进度表。张华端坐在主位上,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屏幕上的每一个数据和板块。
当他的视线停留在“人才招聘”和“国际合作”这两大核心板块时,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对这两个板块的进展有些担忧。他转头看向坐在一旁的人力资源部张经理,眼中流露出询问的神色。
张经理见状,立刻心领神会地站起身来。他迅速将手中的平板电脑与会议室的投影设备连接起来,然后熟练地调出了一份色彩鲜明的招聘进度看板。
“张华,您看,”张经理指着屏幕上的图表说道,“在接到您的指示后,我们团队在短短48小时内就完成了招聘方案的细化工作。针对场能驱动理论相关的量子物理、能源工程、材料科学这三个核心方向,我们不仅在智联招聘、猎聘等常规的招聘平台上发布了岗位信息,还通过各种渠道精准对接了中科院物理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人才端口。
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了多达 327 份简历,这些简历来自于各个领域和专业背景的候选人。为了确保最终选拔出最优秀、最适合我们团队的人才,我们在筛选环节设置了三层严格的考核。
第一层考核是专业知识笔试,这部分主要考察候选人对场能转化原理的掌握程度。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筛选出那些在专业知识方面有着扎实基础的候选人,因为只有对场能转化原理有深入理解的人,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
第二层考核是项目经验背调,这要求候选人必须具备相关的技术研发或实验参与经历。我们相信,实际的项目经验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会对候选人的项目经验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核实。
经过前两轮的严格筛选,目前已经有 18 人成功通过了考核。接下来,他们将进入第三层考核——创新能力测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会通过现场命题的方式,让候选人设计一个简易的场能驱动模拟方案。这不仅能够考察候选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对于那些顶尖的科研人才,我们还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我们与行业排名前三的两家猎头公司签订了专项合作协议,重点盯防全球前 50 所高校中从事“新型能源驱动技术”研究的学者。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已经成功锁定了 6 位目标人选,其中有两位是在国际期刊《自然·能源》上发表过相关论文的青年专家。这些顶尖人才无疑将为我们的团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另外,经过研发部李博士的学术人脉关系,我们成功地与前NASA能源系统研发工程师马克教授以及国内场能技术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王院士取得了联系。在上周,我们已经向他们发出了“技术顾问”的邀请,并附上了公司近三年的研发投入数据以及场能驱动项目的初步规划书。
令人欣喜的是,马克教授很快就回复了我们,表示他愿意在下个星期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他对我们的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而王院士则同意在下个月初亲自来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可以让王院士更直观地了解我们的公司和项目,同时也为我们展示自己的实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张华听完张经理的汇报后,并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用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过了一会儿,他的脸上露出了认可的神情,然后缓缓地说道:“张经理,你们的工作效率确实很高,这一点值得肯定。不过,在人才筛选方面,我们必须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对于核心研发岗位的候选人。”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我们还要着重考察候选人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毕竟,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招到那种‘单打独斗’型的人才,否则会对整个项目的进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与马克教授和王院士进行交流时,不仅需要展示出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更要着重强调公司为专家们精心打造的“弹性工作机制”以及“专项研发基金”。具体而言,专家们将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组建一个由 3 至 5 人组成的小型研究团队,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研发经费将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单独审批,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高效运作。通过这种更为灵活的合作模式,我们相信能够吸引更多像马克教授和王院士这样的顶尖专家加入我们的团队。
话锋一转,他将目光投向了坐在另一侧的国际合作部陈经理,询问道:“陈经理,关于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以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合作洽谈,目前进展如何呢?之前提到的场能驱动技术联合实验室,是否已经确定了初步的合作框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