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38(1/1)
南北朝时期作家郦道元的主要着作
《江水》
译文(参考):
长江向东,流经巫峡,(传说)是古蜀国君主杜宇所开凿的通江水道。
江水流过巫峡,向东流经新崩塌的江滩。巫山是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崩塌的。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再次崩塌。
山崩之时,江水逆流百余里,使江水涨高数十丈(约百米高)。现今江滩上有许多石头,有的圆如盛饭用的圆竹筐,有的方似小房子,都是山崖崩落下来的,致使江水形成急流,因此称为“新崩滩”。
山崩之后所余留的颓岩,好像比其他诸岭都要高耸。下游十多里,有大巫山,其高可以和(四川的)岷山、峨眉山相比,可以和(湖南的)衡山、九疑山并列。
大巫山两旁的群山,全都高插入云,只有在天上才能看清它们的高低。其间首尾160里的山峡,称为巫峡。都因山而得名。
整个三峡700里,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一重一重的悬崖,一层一层的峭壁,遮天蔽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绝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其间200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春冬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怪柏,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飞流冲刷其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妙趣横生。
每到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边一派寒意,山溪显得静寂,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哀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因此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继续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就到人滩了。【东晋文豪袁山松说:“两滩相距二里。人滩水流急速,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高峻,数十步间可见各种人脸的形象,或大或小,有的分明可见到须发,故得名人滩。”】
江水继续向东流,经过黄牛山下,其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边的高崖间有一块石头,像一个人背负着刀手牵着牛,人黑牛黄,自然形成,形象分明,这里是人们的足迹所无法到达的地方,也就无人能够查究它了。
这岩很高,加上水流湍急,水道曲折,虽途经两夜,都能望见,却无法靠近它。因此行船的人说:“早上开船看见黄牛,晚上停船看见黄牛,走了三天三夜,崖上的黄牛还是看得见。” 说水路迂回深奥,长久回望。
江水继续向东流,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写道:“自黄牛滩东入西陵地界至峡口,约百余里,山水纡曲,两岸高山重障,非正午和半夜,见不到日月。
“绝壁千多丈,石块的颜色和形状,有很多都类似某一种东西。林木高大茂盛,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清越的猿鸣声,在山谷里传响,泠泠不绝。
“整个三峡,这只是其中一景,袁山松说:常听到峡中水流遄疾,无论书中记载或人们口传,都拿此地的惊险、不可登临来互相告戒,无人称赞这里的山水美丽。
“待有人来登上此地的高山绝壁,尽情欣赏,才会相信传闻不如亲见。这里的叠崖秀峰,奇形怪状,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叙述。
“林木萧森,繁荣茂盛,只是霞美之气的外表。仰望俯瞰,看的遍数愈多,觉得佳趣愈多。留宿细览,流连忘返。
“亲历亲见,从未有过。亲自观赏这里的奇观,山水的神灵,千古以来,逢我这样探索幽胜的人,也会惊叹为知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