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九节杖归你,这百万黄巾也归你(1/1)

“大哥——”

“你还活着,你还活着——”

一道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这密室中原本的沉寂,也将张角与诸葛亮的心绪迅速的吸引。

特别是张角。

当一簇火把在密室的入口亮起,当看清楚跑来人的面颊,张角竟是有一种久别重逢…不,是十死无生下兄弟犹能相见的惊愕感与不真实感。

“三弟,你也无恙,好啊,好啊…”

尽管是大病初愈,尽管身上还有包扎过的伤口,但张角依旧是用力的抱紧张梁,这兄弟间的情义,一度让诸葛亮想起了另一对三兄弟,那是一片桃园下的三兄弟。

——『看来,张角三兄弟的情义也不亚于桃园哪!』

兄弟重逢,大难不死,张梁自是滔滔不绝的讲述起,广宗城发生的事儿。

包括大兄消失后,皇甫嵩发动的奇袭与总攻,包括将士们意志顽强的坚守五日,最终…因为装备与军械的差距,还是没能顶住,城中半数教徒被屠戮,半数夺门而逃。

得亏了…一位壮士相救,他张梁方才活着。

自然,张角能猜到,这些…多半也是眼前这位少年公子安排的,能在广宗城,利用地道悄无声息的救人,这般能耐,这般胆气,这般勇武…皆是不凡哪!

“大哥?该说你了?你不是…不是病重了么?你自己都说…无力回转?怎生…怎生?”

望着眼前的大哥,张梁一阵感慨,他还是觉得不真实。

张角却没有回答他,而是面朝张梁身旁的壮士吴敦,行了一个道礼。

然后再度转回诸葛亮这边,“救我三弟性命,贫道谢过了,至于公子方才提及的那联手之事…”

“不忙…”诸葛亮展颜一笑。

年轻的他,整个人会带着一种朗月清风般的气质,完全不像是他话语中那般沉重与深邃。“除了人公将军外,晚辈还有一件礼物要送给张教主…”

这时…

那本就被火把点燃的入口,又多了一个火把,双重火把之下,一个更魁梧的壮汉正扛着一个麻布袋子快步走来。

是臧霸…

只见他肩扛的那袋子时不时的鼓起一边,里面发出“呜呜”的声音,明显是个活物。

而臧霸没有半分怜悯的将那袋子摔在地上,不忘用脚又狠狠地踹了几下,里面的活物吃痛,整个蜷缩了起来。

见他老实,臧霸才解开麻袋,紧接着,一个伤痕累累的男人,一个对张角而言,再熟悉不过的男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唐周!

张角的大弟子,那个背叛了他,向朝廷告密,害死了无数教徒的唐周——

比起张角见到唐周时的惊讶,唐周无疑更惊讶,下意识的呼喊道:“你…你不是死了么?你怎么在这儿?你怎么还活着?”

这话脱口,张梁已是愤怒的朝他冲来,一拳砸在他的脸上。

“叛徒,大哥待你如子,你却背叛他!”

张角的面庞也是在剧烈的怔动,他目光复杂的望着唐周,眼中的是悲伤,是悲痛。

诚如张梁所言,他真的将唐周视做亲生儿子,亲手将唐周从一个被人抛弃的孤儿养大成人,并且交付一身的本事,委以重任…可最后,最后他还是背叛了!

站在了最阴险、可恶的世家那一边!

这是黄巾起义之初,张角心中最大的痛苦…

“你们斗不过他们的…他们太强大了,他们拥有一切…”

“太平道不过是一群农人,拿什么跟他们斗?我只是…我只是不想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罢了…我有什么错?我有什么错?”

唐周还在嘴硬。

这使得张角浑身都颤颤巍巍的,无疑,这个弟子的每一句话都在深深戳着他的心,让他痛彻心扉。

“那些人害苦了天下,却是能让你这叛徒这般痴迷,这般执迷不悟,我…我…”

九节杖高高的举起…

但却不知道是因为心痛,还是因为力气尚没有恢复。

最终“哐当”一声,九节杖重重的落地。

诸葛亮适时开口,“接下来是张教主教内的事儿,晚辈就不参与了,不过,晚辈要提醒的是,张教主方才痊愈,人公将军又负着伤,身体虚弱,怕是都受不得累,倒是我身边的臧大哥、吴大哥…他们最恨的便是卖主求荣之人,想来,张教主要做的事儿,他们会很乐意代劳!”

说罢这些,诸葛亮转过身,就要离开…

倒是一边迈步,他一边补充道,“那个决定,张教主不用忙着做,等处理完这些,待张教主与张将军痊愈后,我想带你们去泰山看看,那里有家父督办的郡学,请得经神郑玄为师,有大量纺织机组成的纺织工坊,每一个百姓在那边都有田亩耕,每一个孩子都有学能上…或许…”

说到这儿,诸葛亮顿了一下,还是决定把心里想的话一股脑说完,“或许张教主对我要做的事儿还存有许多质疑,但至少,我们联手的话,这世道能多出一分希望吧!”

“推翻现在的大汉,重塑起崭新的大汉,靠的也不只是我们,而是最广大的,这世间万万千千的黎庶,这注定是一场黎庶的战争!”

说到这儿,诸葛亮再不停留,大步就往出口走去。

那是一条黑暗的甬道。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甬道的尽头便是曙光,也只有他知道,黑暗的那部分将会有怎样的艰涩!

“踏…踏…”

终于,在诸葛亮迈步就要踏入那甬道的刹那。

“等等…”

张角喊停了他,却见他迅速的出手,从张梁的腰间拔出了一把匕首,然后匕首直插入了唐周的胸膛!

“啊…”

随着凄厉的一声,唐周应声倒地,没了喘息。

张角却仿似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的脚踩过唐周尸体上流出的鲜血,他便站在那鲜血上。

“还没问,公子的名讳?出身?”

“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家族,徐州琅琊诸葛氏,晚辈诸葛亮——”

张角默默的记下了这个…在未来的日子里注定与他,与太平道盘根错节,互相成就的名字。

他接着问:“看着贫道,贫道再问你一次,你当真决定,要扶那涿郡的刘玄德?”

“是!”

这是纵贯了四十年的回答,对诸葛亮而言,从未改变。

张角凝视着他的目光,眼眸也变得炙热,他传道多年,识人无数,眼睛是不会说谎的。

而这样的眸色,就在几日前,他也曾在那刘备的眼睛里看到过。

这是救世的眼芒…

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法!

张角说过,刘备与他,其实是一类人!

不,他们是一样的人哪!

终于,那彼此交汇的眼芒以张角的收敛而告终,“踏”、“踏”,他迈步上前,脚下留下一个个血脚印,他捡起地上的九节杖,双手托起…

“刘玄德这人,他的事迹我听到过,他的眼睛我更是深深窥视过一番,的确是个仁德之人。”

“当然,现在的他还很弱小,可如果就连你也要选择他的话,贫道没有理由不帮他一把,也没有理由不与你联手。”

说到这儿,张角庄重的将这九节杖递到了诸葛亮的手里,他一丝不苟的道。“从今天起,这九节杖归你了,这百万黄巾也归你了,是战是退?是蛰伏?是隐匿?是反抗官兵?还是投他刘玄德?从今天起,他们的命,我的命,悉数都由你做主——

听着张角这般郑重的话,看着他的神态,诸葛亮却做出了将九节杖递回给他的动作。

诸葛亮的话更显得与推心置腹。

“万千黎庶的命运,他们的命,该由他们自己做主…我们能做的只是引导,引领他们方向,而非替他们选择——”

“百万黄巾,我会引领他们,走向那每个人心中安乐邦的方向,但这九节杖,还是交还给大贤良师。”

说到这儿,诸葛亮也庄重的向张角行了一个道礼,然后转身,踏入那黑暗中的甬道,义无反顾…

张角愈发欣赏眼前的年轻人。

有那么一个瞬间,他真的有一种感觉,有这个少年,琅琊诸葛在,诸事竟成——

反观诸葛亮,甬道中的他,看不清楚面颊,看不到表情,可他每一步的迈出,却比往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有力。

因为他知道:

百万黄巾——

这星罗棋盘中,最关键的这一步,他已经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