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兵锋指苍梧(1/1)
“严总管,那本殿下该怎么办?”赵烈不动声色的问道。
说真的,赵烈到此时,不太相信严松。
严松知道赵烈一时难以相信自己,于是对赵烈轻轻耳语了几句,赵烈狐疑的点了点头,然后看了一眼元帝。
见这个可怜的窝囊皇帝,虽说是人间至尊,却活在懦弱与无能没主见之中。
人间至尊又如何?
到头来卧病在床,却难以善终,最后却成了众多皇子争夺权力的牺牲品。
赵烈出宫之后,对一事不明白,那就是秦家的私募军为何在这次宫廷政变,却没出现。
由于远征扶桑,与朱奇在卦镇之约不能成行,而今已与朱奇失去了联系。
因此,赵烈令九十九号派一人前去与朱奇接头,取得朱奇的联系。
九十九号派出最精明的十六号前往,不在话下。
……
次日早朝,赵烈随文武百官上朝,他偷偷地看了秦魁一眼。
还不得不说,秦魁犹如一个没事人一样,站在文臣之首,云淡风轻。
而赵坚更是形态自若,没半点不适。
宫廷叛乱已过去十余天了,天牢里的叛乱将领,至今仍然没有提审。
而监国太子赵勇,好像把这事忘了!
赵勇已走上龙案,然后缓缓坐下。
文武百官犹如背书般的三呼“千岁”之后,便听赵勇说道:“各位爱卿平身!”
众人自然是异口同声:“谢太子殿下!”
赵勇特意看了赵烈一眼,然后从龙案上拿起一本奏折道:“这是几天前,从南部战域韩忠老帅写来的奏章,各位互相传阅一下!”
严松把奏章递给了秦魁,秦魁看了一下,双眉紧皱。然后递给了下一位。
此奏折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龙案上。
赵烈看了奏折,见上面写着陆家三兄弟叛投苍梧国,而鼓动苍梧国入侵大楚。现在他们三兄弟已做为前锋,准备杀入大楚,韩忠老帅是想要朝廷,立即派兵增援。
“各位!你们都看了,那么你们有何看法,派多少兵去?兵在哪里?哪位大人愿领兵前往?”
众人没有做声。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出钱出力不说,甚至还会有可能出命。
赵烈见没人出声,于是出班奏曰:“太子殿下!臣弟愿往!”
众人闻声看来,见是赵烈,不由得一愣,是呀,怎么没想到九殿下呢?
“哦!九弟你真的愿意去南方前线打苍梧?”赵勇微笑道!
也许在世俗人眼中,赵烈是个废材子。
时至今日,尽管赵烈立下不世之功,但人们仍然怀疑他不学无术,没什么本领之人。
“是的!臣弟我会带我部人马前往!”赵烈说道。
“好!还真是我的好弟弟。懂得为兄分忧!不知贤弟何时动身?”
“救人如救火!臣弟我立即便去!”
“好!本太子准了!”赵勇笑道。
赵烈出了金銮殿,带着亲卫队离了皇宫,来安城西郊军营。立即点齐两千兵马,开赴大齐南域。
赵烈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离开安城,前往苍梧,对付陆家三兄弟的叛乱。
这一主意是严松告诉他的。
严松知道陆家三兄弟不是真的叛变,而是秦魁派人挑唆才起兵逃往苍梧的。
而这次叛乱,大楚朝中,也确实无人带兵出征前去对付苍梧。
赵烈前往,如果有可能的话,可收服陆家三兄弟为己用,同时亦立下军功,并且避开了耳目。
如此一来,赵烈把大楚东西南三方平定,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人中龙凤!而与其它皇子相比,确实未能与赵烈相比。
如果元帝驾崩,两派相争的必是赵勇与赵坚,在双方斗得不可开交之时,赵烈带兵杀入京城,以叛乱害死楚元帝为什么名,镇压两方,取得天下老百姓的好舆论,而站稳了脚跟!这样,赵烈可名正言顺的坐上帝位,如此亦是众望所归。
姜还是老的辣!这是严松对赵烈耳语的。
严松这这连环之计,确实厉害,先是将计就计,平定叛军,赵勇必定会把赵烈支开。
于是赵烈将计就计后便是欲擒故纵!接着便是名正言顺的镇压叛乱……
一切尽在严松的掌控之中!
赵烈率两千人马走了!留下六千人马在安城西郊驻扎,仍然是由一号带领。
别看只有六千人,可这是一支全副武装的现代化军队,只要他们出动,足可以灭个国家,都不在话下的!
赵烈带着两千人马,与韩忠老帅在柳城相见。
韩忠见赵烈如此年轻,却已搞定东西两边疆最难解决兵灾。他深感惭愧,镇守南域多年,当年击退了苍梧,签订了条约,边境安定了二十年。
而今被陆氏三兄弟一掺和,便使最后一丝的和平的希望都没有。
韩忠与赵烈相见后,韩忠把情况全部告诉了赵烈。
以前,赵烈在书上看到有关苍梧国的情况。
苍梧国地处南楚南部,这里气温夏天高达四十多度,而且多雨,湿气颇重,老百姓普遍个子较小,由于长年日照,使得大多数人晒得皮肤变成了红里透黑。
而陆家三兄弟带走一万兵马,不过后来有五千余人逃了回来。
实际跟随陆家兄弟的只有四千余人。
现在,陆家三兄弟做了苍梧的急先锋。他们率领四千人,正对峙在两国边境,不过,他们还没有得到入侵大楚的命令。
如此看来,苍梧国还没有做好与大楚一战。
因此,先命陆家三兄弟前来探路。
赵烈了解事情的内幕之后,或多或少内心有点愧疚:对不起陆家三兄弟,他们的谋反,或多或少,自己有一少半责任,但他赵烈光明磊落,眼中掺不得沙子,见陆向平陆向坡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他在修路时,确实已放过了陆家,只可惜陆向坡不知死活,尚不知天高地厚,这是他们陆家咎由自取!
当然,陆向直之死,却是另一回事了,这不关赵烈的事。
第二日,赵烈亲率二千荷枪实弹的军卒,前往边关。
两国相隔一关:友好关。
这关上,便是陆家兄弟四千大军的藏身之地。
赵烈纵马来到友好关跟前,然后看向那三个大字“友好关”,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