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余波无尽(1/1)

众所周知,在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物资供给都处于“相对充足”状态。

所谓的相对充足,就是基本能满足城镇居民的“定量”供应。

70年代成人每人每月24斤主粮、4两油、一斤肉、20斤煤,一年一丈二尺的布,按工资约每20元一张工业券,……。

到了80年代,那已经是改开以后,定量主粮提高到了30斤以上,重体力劳动者甚至能达到40多斤。另外从77年开始,京城的猪肉供应就增加到每人每月两斤,其他的油、煤、布也都有所增加。

对于这些定量,基本都能给与满足。

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相对充足,并不能掩盖物资缺乏的事实。

京城每人每月有两斤肉定量的同时,有些地方还在执行每月半斤的标准,除了主粮的标准还算统一,其他方面的副食品物资几乎全部都要减掉一部分。

哦,上海除外。

即便如此,……农村地区就不说了,只以城市为例。

在杂交水稻普及之前,主粮供应必须要掺杂一部分粗粮,极少有全部都是细粮的时候。普及杂交水稻、并且包产到户以后,差不多就是84年左右吧,城市居民才基本实现主粮“细粮化”。

那只是主粮,副食供应就更不用说,连物资供应最充足的京城,也是在92年底才取消肉票,直到次年、也就是93年,才实现“猪肉自由”。

蔬菜方面,一到冬天,整个京城几乎就是大白菜当家,连萝卜土豆都少,更不用说南方地区相对比较常见的其他蔬菜。

要知道,那已经是八十年代,改开的春风吹遍全国,不管是松是紧,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

1980年,京城的初级工、临时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还是每月28元,到了1984年,这一标准就已经达到了每月75元,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也达到了每月150元左右。

等到1992年,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涨到了每月120元,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也已经达到了每月300元左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副食品供应,竟然比七十年代并没有增加太多。

老百姓拿着钱,都买不到多少好东西,这能忍?!

于是,在1988年,为了缓解副食品供应紧张的社会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自提出该工程之日开始,就明确了“市二负责制”。

从此以后,菜篮子就一直是市二领导责任范围以内的事。

后来在耕地被占用、粮食产量出现波动的时候,上级又在前面加了一句,“省二管米袋子”。

直到今天,“省二管米袋子、市二管菜篮子”的核心责任制,依然没有发生改变,而且估计未来也不会变。

所以,这件事要是办成了,作为首次提出的市领导,余(hao)波(chu)将无穷无尽。

……

如今杨康年调任地方,要是按照他自己的计划,工作必定会面临许多困难,虽然别人不一定会阳奉阴违,可工业企业涉及到的利益点太多太多,好的计划、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执行,更不会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换成菜篮子工程就不同了。

这等于是绕开了现有的利益系统,另起炉灶,而且还是打着服务人民群众的旗号,绝对不会有人反对。

只要杨康年不是眼高手低,以此为基本盘,几乎可以保他专员金身不失。

哪怕他那个工业改革方案出了偏差,有这个成绩打底,未来也不会成为可怜的背锅侠。

正因为看出了这一点,杨康年才格外兴奋。

陈凡见他一点就通,明白了这个工程的意义所在,便笑了笑,继续跟他讨论这个工程的实施细节。

一开始不要求大求全,而是求“有”,建立稳定的蔬菜、肉鱼、禽蛋奶供应基地,以现有的菜市场和集贸市场为基础,进行扩建和固化,扩大集贸市场的数量和副食品种类。

有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再可以考虑在云湖地区范围内,建立起稳定的副食批发市场和物流渠道,将产品覆盖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甚至可以考虑开辟直供大城市的生鲜运输系统。

同时,对供应基地采取执行设施现代化化、产品多样化、规模量产化的政策,打通城乡接合、县市结合地区的节点,为“保供”、“扩供”打下基础。

至于后面的……,陈凡表示,先不要好高骛远,把前面两部分做好再说。

若是能完全按照计划,得以实施执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别说保证云湖地区的副食供应,就是建立起“供全国”的副食供应系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当然,不是说靠云湖这点地方就可以满足全国的副食供应,而是产出的副食品,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供应到全国各地。

听完陈凡的描述,杨康年立刻说道,“你的提议里的部分内容,跟五十年代的时候,苏联专

家给出的建议非常相似。他们就是大农场、大建设、保供应。

只不过我们的情况不同,一方面是地势种类多样化,除了少数平原地区,其他大部分地方,都缺少农业规模化的地理环境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状况跟他们也有所不同,小农经济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虽然经过了公社改制,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农机和农植技术,产量也达不到苏联专家预期的效果,所以后来就没有照搬执行。

现在看来,没有照搬他们的办法,是对的。

这个菜篮子工程,就是用我们自己的办法,增加农产品供应的种类,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或许这才是我们农村增收的方向。”

陈凡笑了笑,说道,“大道理就不讲了,与其讲大道理,不如埋头去做。只要最后能达到农民增收、市民受益的效果,这个菜篮子工程就算大功告成。

您把这件事作为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来抓,成功之后,这份成绩就是您的职业基础。以后再做其他事,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杨康年点点头,默默将这件事记在心里,过了一会儿,才抬起头看向他,满怀期待地问道,“你说有两个建议,另一个是什么?”

他不求比这个“菜篮子工程”更优秀,只要差不多,今天这顿饭就赚大了。……不对,现在已经赚大了!

杨康年想听第二个建议,陈凡却轻轻摇头,说道,“说那个之前,我想再跟您说说工业改革的事。”

听到这话,杨康年脸色一正,眉头紧皱,“你有不同的意见?”

陈凡点点头,抽了口烟,说道,“从五十年代开始,或是一年几次,或是几年一次,不知道搞过多少技术革新活动。您觉得,凭什么以前搞不出成果的单位,等您一声令下,就能变出新技术来呢?”

杨康年一听,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笑道,“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我在机械厂干了二十年,这种情况不知道遇到过多少回。

以前说是搞技术竞赛、产品革新,其实大部分时候就是一句空话。上面一声令下,让你搞技术革新,却什么支持都不给,最多发个通知,部委有了哪些新产品,让你自己去申请技术资料。

这是把技术科和基层的工人当神仙使唤呐。”

顿了两秒,他抽了口烟,才继续说道,“这一次,我是有完整的计划。”

说着指了指陈凡,“这里面,卢家湾的做法给了我很多启发。”

陈凡眉头轻挑,颇

有些意外地看着他,“卢家湾?”

杨康年笑着点点头,说道,“卢家湾这两年的动作也不小,农业上,他们傍上了省城的农业大学,又拉上地区的农业学校和公社的农技站,组成以卢家湾为实训基地的农业技术创新小组。

每当农业大学有新技术的时候,总是先在卢家湾进行实验,有了这些农学院的老师、学生在,卢家湾也善于利用他们,为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包括养殖提供技术保驾护航。

工业方面也差不多,他们的食品厂、服装厂,都从地区请了不少退休老技工过去。正是有了这些技术人员,卢家湾的生产才会这么顺利,还有余力去帮扶其他生产队。”

陈凡眼珠微转,说道,“所以,您打算也用这个办法,为云湖地区的工厂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杨康年点点头,看着他笑道,“你还觉得技术革新不可行吗?”

陈凡咂咂嘴,想了想说道,“您的这个方案,确实是个办法,但是极有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

他打了个手势,比划着说道,“比如,每个县都有农机公司,您都给他们分配技术员进行指导,然后十几个农机公司都去专注研究同一种机械,那不是资源浪费么?”

杨康年眉头微皱,下一秒又舒展开来,笑道,“这个你就是多余操心了。到时候我会让他们把改革计划报上来,如果有重复的,可以直接进行整合,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换项目,不会浪费的。”

陈凡眼角直抽抽,果然这个年头还是计划的时代,先打报告申请,得到同意之后再动手。像云湖机械厂那种,一份报告都不打,直接自己埋头苦干、最后竟然还能干出成绩的,才是极少数的个例。

掸了掸烟灰,陈凡笑着摇摇头,“与其让下面的各个单位自己找方向,还不如您给他们定任务。”

杨康年微微一愣,“怎么说?”

陈凡嘴里叼着烟,拿着茶杯当道具,一边比划一边说道,“现在云湖地区的大工厂主要有四个,机械厂、汽车厂、家电公司、棉纺厂,其他单位虽然也有强的,但对比这四家,都还是稍微弱了一线。”

杨康年点点头,看着“道具”陷入思索,没有说话。

陈凡继续说道,“别的厂不提,对云汽厂,您肯定比谁都清楚。汽车需要多少零配件,才能组装成一辆成品车?在云湖北边的汽车工业区里面,又有多少零配件是自己生产、多少是分出去的小厂生产?……”

说到这里,杨康年突然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满脸兴奋地看向陈凡,说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他嗖地一下将烟头摁灭,比划着双手,说道,“我记得,你之前跟我提过一次,独木不成林,云汽厂想要壮大发展,一定不能忽视建立起云湖地区的汽车产业链。

就是因为你的这个提议,后来我们才会将部分产品从云汽厂分出去、组成了那些汽配厂。

现在,我要将云汽厂的这一套产业链做法,推广扩大到整个云湖地区,棉纺厂、机械厂、家电厂都可以纳入进来,打造各自的配套产业链。

比如孤峰县的棉花产量在云湖地区的占比相当重要,同时县里面各个公社几乎都有自己的棉纺厂,那就把孤峰县打造成棉纺厂的配套生产基地,专门为棉纺厂供应棉纱。

如此分出去,一方面,可以对现有工厂单位进行有目的的改造,远胜过我提出的自主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将零配件交给下面的工厂,只要把控好质量,这些单位立刻就可以成为主工厂的配套供应方,极大地提升主厂的生产能力。”

说完之后,他猛地转头看着陈凡,眼里满是期待,“我说的对不对?”

还有一点他没说,在打造产业链的过程中,不管是改派还是守派,都不会成为这个计划的阻力。

就比如当初家电厂从机械厂分出去的时候一样,多出了一家大厂,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受益,而且单位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连守派都没有反对的基础。

这样的方案,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彻底的执行。

陈凡也微微一笑,掸掸烟灰,“就是这样。”

杨康年忽然一拍巴掌,用力搓了搓手,笑道,“我现在已经有些等不及了,恨不得现在就回去改方案。”

顿了一下,他又笑道,“不过,你还有一个建议没说,我得听完了才能走。”

陈凡“呃”了一声,才慢吞吞地说道,“这第二个建议,是跟第三产业有关的。”

杨康年微微一愣,“第三产业?”

他眉头微皱,看着陈凡问道,“是文化,还是电影?”

在他看来,跟陈凡有关的,也只有这两个行业了。

“都有、都有。”

陈凡咧嘴笑道,“还包括旅游、商业等等,要是把这个项目建起来,效果立竿见影不说,还能打出云湖的知名度,让云湖名扬全国。”

杨康年顿时精神一震,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快说快说,是什么项目?”

陈凡笑了笑

??说道,“云湖。我的想法是,在云湖北边,打造一个电影拍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