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会见西洋医生(1/1)

此时乾清宫内双方正紧张的互相试探时,而神武门外,三辆淀蓝色马车不约而同的缓缓停下。

车帘掀起,三位身着笔挺西装的西洋医生依次走下,他们戴着圆顶礼帽,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手持镶金边的医用皮箱,目光却不住地打量着这座东方皇城的宏伟城门。

"这就是紫禁城?"最年轻的医生——来自英国的威廉·乔治医师忍不住低声惊叹,"比我们在上海租界见过的任何建筑都要壮观。"

守卫神武门的民国军警早已得到通知,见到三人出示的公文后,立即立正敬礼。为首的中尉恭敬道:"诸位医师,大总统已批准诸位入宫。请随我军警一同入内。"

三位医生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来自德国的皮埃尔医师推了推眼镜:"没想到民国政府袁大总统如此重视我们的到来。"他们跟着军警穿过神武门,沿着青石地砖一路向内廷走去。

神武门内,几名身着内务府服饰的小太监早已等候多时。为首的太监总管王有全连忙迎上前,深深一揖:"诸位洋医师,内务府特派咱家在此恭候接引,恭请诸位跟随咱家移步内宫。"

身后小太监上前接过药箱,西洋医生们表示有劳了。王有全会意地一笑,立即吩咐小太监们引路。

一行人沿着内廷宫道缓缓前行,穿过一道道宫门,经过各处宫殿。经过一路参观,法国马丁医师忍不住停下脚步,仰望着高大的宫殿,金碧辉煌:"上帝啊,这些建筑......简直不可思议!简直能和凡尔赛宫相匹配。"

"医师,请随我们来。"王有全微笑着引领他们转向东侧长廊。马丁医师边走边问:"请问,我们要见的皇帝......?"

"皇帝陛下年幼,今日由大清醇亲王爷接见诸位。"王有全在前领路恭敬地回答,"内务府特请诸位前来,是为皇帝陛下的健康状况进行会诊。"

穿过层层宫门,太监总管王德全弓着腰,引领三位西洋医生穿过乾清宫西侧幽静的宫道。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而远处乾清宫大殿外肃立的身影,却让这光景平添几分肃穆。

"各位医师,请随老奴来。"王有全的声音压得很低,却掩不住其中的恭敬,"这弘德殿,是皇帝平日读书、召见近臣的便殿,今日请诸位在此相见,最是合宜。"

一行人终于来到乾清宫旁的侧殿。这是一座精致的殿宇,红墙黄瓦,连廊下装饰着几株古老的松柏盆栽。

至于此时威严肃穆的乾清宫,王有全恭敬的解释道,"乾清宫内皇太后正在接见民国大总统。"

三位医生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乾清宫大殿巍峨矗立,殿前广场上,十余名身着朝服的官员肃然而立,神情凝重。

殿宇四周,民国军警与紫禁城太监交错站立,形成一道严密的人墙。军警们腰佩长枪,神情警觉;太监们则垂首侍立,目光不时瞥向宫道尽头。即便隔着一段距离,也能清晰感受到那股紧张的氛围。

王有全停住脚步向内通报,小太监们熟练地打开展厅的门帘,王有全再次躬身:"诸位医师请进,引领众人进入侧殿。"

三位西洋医生走进殿内,不禁为这东方宫廷的精致装潢所震撼。雕梁画栋间,精美的瓷器与书画作品陈列两侧。来自法国的马丁医师轻抚着桌上的青花瓷瓶:"这工艺......堪称艺术瑰宝。"

殿内,几名小太监正忙着搬来座椅,摆放西洋医生们的诊疗器械。王有全站在大殿一旁,观望着一众医生的一举一动,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总管大人,都已安排妥当。"

王有全低声对身旁的随从道,"一切按计划进行。先让洋医师们开开眼界,只等王爷驾到......"

弘德殿内间,醇亲王载沣正悠闲的查阅着,内务府与西洋生以及民国派驻代表签订的合同。少顷,小太监进来对醇亲王载沣低声道:"王爷,洋医师们已到殿内,一切准备就绪。"

醇亲王载沣轻轻点望向前殿隐约可见的西洋医生身影,心中暗忖:"袁世凯啊袁世凯,这出戏,你我可都要演好了......"

弘德殿正殿内,三位西洋医生正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紫禁城的建筑风格。

他们不知道,一场关于皇室健康与民国政府对大清皇室政治信任的精密外交,即将在这古老的宫廷中展开。

而他们,不过是这盘大棋中,看似无关紧要却不可或缺的一子。

醇亲王载沣从弘德殿内间走出。他身着藏青色亲王服制蟒袍,石青色补服,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面容肃穆而克制。看向众人,他微微颔首,示意太监们上前引领。

"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载沣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带着皇室特有的矜持与礼数。

三位医生连忙行礼。来自英国的威廉·乔治医师微微欠身,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殿下客气了,能为皇室效力是我们的荣幸。"马丁医师与皮埃尔医师亦相继问候,醇亲王镇静聆听,不时微微点头,示意太监赐座。

"请诸位入座。"载沣抬手示意,太监们立即鱼贯而入,按照皇家接见规格,极为齐整地奉上茶水。鎏金茶盏盛着清亮的茶汤,茶香袅袅升腾,在庄重的殿内弥漫开来。

待众人落座,载沣开门见山:"今日请诸位来,实因为皇太后陛下凤体考虑,而皇帝又素来信赖西洋医术。"他端起茶盏,轻啜一口,"在下醇亲王忝为皇室宗亲,自当为皇上与太后分忧。"

来自德国的皮埃尔医师微微前倾身体:"亲王殿下,不知皇帝与皇太后陛下如今身体是否健康?"

"咳咳......"载沣轻咳两声,似是顾虑重重,"皇太后,体质孱弱,近来更是食欲不振,夜不能寐......"他并未详述,转而说道,"诸位医师医术精湛,还望今后能常来紫禁城,为皇上与太后诊治。"

马丁医师点头:"亲王殿下放心,为大清皇室成员诊治,是我们医者的荣幸。"

醇亲王载沣对于这位医生的表现倍感欣慰,当即询问众人,进一步了解西洋的医术。

众医生详细为醇亲王载沣解释了1912年西方医术,已能有效医治多种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前阶段)、外科常见病及部分内科病症,核心依赖成熟的外科技术、早期药物和公共卫生理念,具体如下:

1. 感染性疾病(以对症治疗和外科干预为主)

- 细菌性感染(非复杂型):如皮肤表面脓肿、简单尿路感染,可通过外科切开引流、清洁消毒(如使用石炭酸、升汞)控制感染,辅助水杨酸类药物缓解症状。

- 部分寄生虫病:如蛔虫病,可使用山道年(Santonin)驱虫;钩虫病可用 thymol(麝香草酚)治疗,当时已能明确诊断并针对性用药。

- 急性传染病(对症支持治疗):如普通流感、麻疹,虽无抗病毒药物,但可通过卧床休息、补充营养、退热(如使用奎宁、阿司匹林,1899年已上市)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死亡率。

2. 外科相关疾病(技术较成熟)

- 体表及浅部手术疾病:如脂肪瘤、腱鞘囊肿切除,疝气修补术(当时已出现早期疝修补术式),骨折复位与固定(如使用夹板、石膏,19世纪末已普及),均能通过无菌操作(19世纪末李斯特无菌术已推广)完成,术后感染率显着降低。

- 急腹症(部分可救治):如急性阑尾炎(1886年首次成功切除阑尾)、胃穿孔,若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手术,可有效救治;但复杂急腹症(如重症胰腺炎)因缺乏监测手段,救治率较低。

- 妇产科常见疾病:如难产时的产钳助产(18世纪已成熟)、简单剖宫产(针对危及母婴生命的情况,当时手术死亡率仍较高,但可挽救部分生命),产后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使用麦角制剂(19世纪末已用于止血)控制。

3. 内科及其他常见病

- 代谢与内分泌疾病(对症控制):如糖尿病,虽无胰岛素(1921年才发现),但可通过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饮食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使用碘剂(如卢戈氏液)暂时控制症状。

- 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常见病:如高血压(当时已能通过血压计测量),可使用利尿剂(如汞剂,虽有副作用但能降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可通过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肾上腺素雾化吸入,1900年后逐渐应用)缓解喘息症状。

- 营养缺乏病:如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当时已明确与饮食相关,可通过补充糙米、麦麸(富含维生素B1)治疗;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可通过食用新鲜蔬果或饮用柠檬汁(18世纪已验证有效)治愈,在航海、军队中已常规应用预防和治疗。

需注意的局限

当时医术仍有明显短板:如无法治疗结核病(链霉素1944年才出现)、梅毒(青霉素1928年发现)、病毒性肝炎等;癌症因缺乏早期诊断手段和有效治疗药物,几乎无法医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因无介入或手术治疗技术,死亡率极高。但上述可医治的疾病,已覆盖当时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多数常见健康问题。

诸位医生介绍完能够医治的相关疾病后,纷纷起身从医疗工具箱内取出部分便于携带的医疗器械。

向醇亲王载丰进行展示和演示如何使用。

1912年的西洋医疗器械已形成“诊断-治疗-护理”的基础体系,核心围绕精准诊断、无菌治疗、基础生命支持展开,虽无现代电子设备,但机械与手动器械已能满足当时临床需求,具体分类如下:

1. 诊断类器械(核心为物理诊断与基础化验工具)

- 生命体征测量器械:

- 汞柱式血压计(1896年改良版已普及):通过袖带压迫动脉,手动充气后观察汞柱下降,精准测量收缩压与舒张压,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核心工具。

- 听诊器(19世纪初发明,1912年为双耳塞式):用于听诊心、肺、肠部声音,辅助诊断肺炎、心脏病、肠梗阻等。

- 体温计(玻璃水银式):可口腔或腋下测量,精度达0.1℃,用于判断发热及病情变化。

- 影像与解剖诊断器械:

- X线机(1895年发现X射线后快速应用):1912年的X线机已小型化,可用于拍摄骨骼(诊断骨折、骨肿瘤)、胸部(初步排查肺结核),但设备需高压电源,辐射防护简陋。

- 喉镜(金属制):用于观察咽喉部黏膜、声带,辅助诊断喉炎、异物梗阻。

- 基础化验器械:

- 光学显微镜(可放大数百倍):搭配染色技术(如革兰氏染色),能观察细菌、红细胞、寄生虫卵,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如痢疾、败血症)、贫血。

- 尿糖检测试纸(早期化学试纸):通过尿液与试纸反应变色,初步判断糖尿病。

2. 治疗与外科类器械(以机械操作、无菌适配为核心)

- 外科手术器械(无菌化改进后):

- 基础切割/止血器械:不锈钢手术刀(多种刃型)、止血钳(直/弯型,用于夹闭血管)、缝合针(带线或无线路,线为丝线或羊肠线)、剪刀(组织剪、线剪区分)。

- 特殊手术器械:阑尾切除术专用钳(1886年后定型)、疝修补用缝合针、骨折复位钳(搭配夹板/石膏固定),部分器械已镀镍防锈,降低感染风险。

- 麻醉辅助器械:乙醚吸入器(玻璃制,通过挥发乙醚控制麻醉深度)、注射器(玻璃针管+金属针头,可重复消毒使用),用于注射吗啡(镇痛)、普鲁卡因(1905年发明,局部麻醉)。

- 内科治疗器械:

- 支气管扩张器(金属制,用于哮喘发作时撑开气道)、洗胃器(橡皮管+漏斗,用于中毒患者洗胃)、灌肠器(橡皮球+导管,治疗便秘或肠道感染)。

- 输血器械(早期):玻璃滴管+橡皮管,可实现直接输血(需简单血型匹配,1900年ABO血型系统已明确,减少溶血风险),用于产后出血、大手术失血。

3. 护理与辅助类器械

- 基础护理器械:

- 病床(可调节靠背角度的铁制病床)、便盆(搪瓷制,方便卧床患者)、热水袋(橡胶制,用于保暖或缓解疼痛)。

- 消毒器械:高压蒸汽灭菌锅(用于手术器械消毒)、石炭酸喷雾器(病房环境消毒)、酒精灯(手术前器械快速灭菌)。

- 生命支持器械(初级):

- 人工呼吸器(手动风箱式,通过按压向肺部送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临时急救)、吸痰管(橡皮管,手动负压吸除呼吸道痰液)。

核心特点与局限

1912年的医疗器械已摆脱“经验化”,进入“标准化”初期,多数器械材质从铜、铁升级为不锈钢、玻璃,适配无菌操作;但缺乏电子驱动(如无电动手术刀、心电监护仪),依赖医生手动操作,精度受技术影响大,且无抗生素配套,术后感染仍需依赖器械消毒和环境控制。

载沣微微颔首,对于医生们的解释,虽感到一知半解,但能在他们不经意的表达间感到对西方医学的骄傲,在治疗效果上引以为豪。

载沣稍顿片刻继而说道:"关于诊治章程,本王已与内务府商议妥当。诸位每次入宫值班,若有诊治需求,自有太监引路,进往诊治之处。皇室会备好一切所需,只望诸位能尽心竭力。"

马丁医师问道:"亲王殿下,不知日常体检诊治频率如何?"

"初期,"载沣沉吟道,"可每周一次,皇帝与皇太后殿下若有病情变化,再随时传召值班医师。"他看向三位医生,目光中带着期许,"当然,诸位若能常来紫禁城走动,为皇室众人提供些健康建议,亦是极好的。"

三位医生相视一眼,纷纷点头应允。来自法国的马丁医师补充道:"亲王殿下,据马佳绍英大人提及若皇室愿意,我们亦可传授一些基础的西医知识给宫中医官,以备不时之需。"

"此乃大善!"载沣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若能如此,实乃皇室之福。"

殿内,茶香氤氲,谈话在礼数周全的氛围中继续。

窗外,不远处乾清宫外的官员与军警依旧肃立,而弘德殿内,一场关乎皇室健康与西洋医术交流的会谈,正以最合乎皇家礼仪的方式进行着。

醇亲王载沣与三位西洋医生,各自心怀考量,却在表面的客套与礼数下,悄然达成了某种默契。

醇亲王载沣放下手中的青瓷茶盏,釉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微微前倾身子,石青色蟒袍的袖口在烛光下泛着暗纹,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诸位医师,今日请你们来,是要诸位详述紫禁城内医疗事务的现状。"

三位西洋医生立即正襟危坐,取出笔记本。威廉·乔治医师的笔记本已经摊开,钢笔尖在纸上轻轻划出沙沙声响。

"紫禁城乃当今皇上与皇太后居所。"载沣的手指在案几上划出无形疆域,"由内务府统辖,现任总管大臣是马佳绍英。"他停顿片刻,观察着三位外国人的反应,"诸位应当已在私下与他有过接触?"

来自英国的威廉·乔治医师点头:"是的,殿下。马佳大人极为谨慎周全。"他推了推金丝眼镜,"我们每个人都单独会见过他,详谈了医术专长与任职意向。"

"正是。"

载沣嘴角浮现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

"绍英大人办事滴水不漏。他不仅征询了我们的医术,还特意通过驻华公使馆与民国政府多方斡旋。"

威廉·乔治竖起三根手指说道,"英、德、法三国公使与民国外交部反复磋商,最终才促成这份聘用合约。"

马丁医师好奇地问:"所以我们的薪水由内务府支付?"

"正是。"载沣点头,"西洋医馆直属内务府管辖,与太医院平级。"他特意强调"平级"二字,"两馆互不统属,日后为皇室诊治时,各位可独立判断,由患者自行选择治疗方式。"

殿外隐约传来军靴踏地的声响,随即又归于寂静。载沣不动声色地继续道:"西洋医馆已设于紫禁城神武门内,与寿药房比邻而居。"他拿起茶盏抿了一口,"但诸位也知晓,紫禁城内守旧势力对西医存疑。"

法国医师马丁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关节:"所以需要我们先从宫人开始诊治?"

"绍英大人考虑周全。"载沣的目光在三人脸上依次扫过,"你们可先挑选患病宫女太监问诊,用疗效证明西医之效。"他端起茶盘示意太监续茶,"如此既能积累医案,又能化解阻力。"

皮埃尔医师迅速记录要点,抬头问道:"关于值班安排?"

"每日轮值需要两位医生在宫廷值守,一位医生休息。"载沣比划着,"但初期不必过勤。太医院那边......"他压低声音,"我们已协调好,会调拨两名吏目协助记录诊疗过程,但绝不干预各位的医嘱治疗。"

"这两名吏目也是精通中国传统医术,可在众位医师旁进行学习。″

皮埃尔医师与同伴交换眼神,三人不约而同地点头。马丁医师谨慎地问:"那些吏目......"

"只负责观察记录。"载沣明确道,"用药与治疗方案全权由各位决定。"他拿起案上一份盖着内务府印章的文件,"这是章程细则,绍英大人特意嘱咐要当面呈交。"

约翰·乔治医师接过文件快速浏览,钢笔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飞快记录:"薪酬按月结算?不包含药材费用?"

"自然。"载沣示意太监取来一份清单,"这是所需首批简单的诊疗器具,内务府按诸位列出的清单置办。"他停顿片刻,"若遇疑难重症,会调用太医院共同会诊,希望各位不必介怀。"

殿角的西洋自鸣钟敲响三下,惊起窗外栖息的鸽子。载沣起身行礼:"今日所言,还望诸位保密。"他看向窗外隐约可见的乾清宫轮廓,"紫禁城的规矩......你们懂的。"

三位医生也跟着起身。威廉·乔治医师将文件收好:"殿下放心,我们会循序渐进。"马丁医师补充道:"先用疗效说话。"

醇亲王载沣落座后轻啜一口茶汤,满意地放下青瓷茶盏。烛火在弘德殿内摇曳,将三位西洋医生的面容映照得忽明忽暗。

窗外,乾清宫的琉璃瓦在骄阳中泛着凛冽的光泽,而殿内关于西洋医馆的讨论已渐入尾声。

"诸位医师,"载沣的声音低沉而温和,"今日所言诸事,从医馆章程到诊治流程,不知可还满意?"

马丁医师合上笔记本,钢笔在指尖转了一圈:"殿下安排得极为周全。我们三人商议过,这样的安排既尊重皇室传统,又给予我们施展医术的空间。"

皮埃尔医师点头附和:"尤其是先从宫人诊治开始,确实是最稳妥的法子。"他推了推金丝眼镜,"不过殿下,我们虽已准备好为皇室服务,但西洋药物与器械......"

"正是要请教诸位。"载沣目光一凝,端起茶盘示意太监续茶,"大清皇室对西洋医药知之甚少,还望各位推荐信得过的供应商。"

三国医者的专业推荐

来自英国的威廉·乔治医师率先开口:"殿下,英国方面,我推荐伦敦医疗设备公司(London Medical Apparatus Co.),他们生产的听诊器与手术器械在英伦三岛广受好评。"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名片夹,抽出一张递上,"这是他们的伦敦总部联系方式,药品方面,葛兰素公司(Glaxo)的退烧药与消炎药颇为有效。"

"法国方面,"马丁医师接过话头,从怀中取出一本皮质封面的册子,"我推荐巴黎医疗仪器公司(Société Parisienne d'Instruments Médicaux),他们的X光机与消毒设备在欧洲大陆口碑极佳。"他翻开册子,指着内页的图表,"药品推荐赛诺菲制药(Sanofi)的抗菌药剂与维生素制剂,这些在法国陆军医院广泛使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载沣微微前倾身子。来自德国的皮埃尔医师推了推眼镜:"德国的西门子医疗设备公司(Siemens Medizintechnik)的电气治疗仪与精密测量仪器世界领先。"他掏出一张烫金名片,"这是他们在上海的代表处地址。药品方面,拜耳公司(Bayer)的阿司匹林与奎宁,是德意志帝国陆军的标准配备。"

三位医生默契地相视一笑,各自补充道:"我们已整理了部分公司名单,明日便可呈交。" "当然,我们会附上推荐信。" "通过各国驻华公使馆联络,最为稳妥。"

三方博弈的微妙平衡

载沣与身旁匆匆赶来的马佳绍英交换了一个眼神。

此时隆裕皇太后也已经与袁世凯商谈完毕,马佳绍英按照礼制,恭敬的将袁世凯一行民国政府官员送出紫禁城。

醇亲王微微颔首:"诸位医师虽同为西洋医者,却各代表本国立场。"他语气平和却暗含深意,"大清皇室特意遴选三国医师,正是希望......"

"互相制衡,公平诊治。"马丁医师接过话头,嘴角挂着外交官式的微笑,"我们理解皇室的考量。"他看向同伴,"况且,皇室采购医疗器械与药物的计划,我们完全支持。"

皮埃尔医师点头:"我们三人已约定,各自整理推荐清单,绝不偏袒本国企业。"约翰·乔治医师补充:"当然,价格与质量才是首要考量。"

载沣满意地颔首,端起茶盏轻抿一口:"如此甚好。绍英,你与诸位医师的推荐信,通过驻华公使馆联络采购事宜。"

皇室优渥的承诺

载沣放下茶盏,语气转暖:"诸位远道而来,皇室必当以礼相待。"他看向窗外隐约可见的人影轮廓,"内务府已在北京城内为各位准备了二进四合院住宅,属皇室私产。"

"此外,"马佳绍英适时补充,"紫禁城至各位宅邸的交通费用,无论车马轿辇,皆由内务府承担。"他递上一份盖着内务府印章的文书,"这是合同细则,诸位过目。"

约翰·乔治医师快速浏览后点头:"殿下,这比我们在上海租界的待遇还要优渥。"马丁医师笑道:"二进宅院,足够我们安置医疗器材与日常生活了。"

皮埃尔医师起身行礼:"感谢皇室信任。我们定当尽心竭力。"

西洋医馆的实地考察

载沣起身,亲自引领众人穿过回廊:"诸位,医馆已改建完毕,请移步一观。"

神武门内,一座中式风格的建筑矗立在宫墙之内。外观保留着紫禁城的琉璃瓦与飞檐,内部却已焕然一新。推开沉重的朱漆大门,明亮的玻璃窗透进午后阳光,映照着新铺设的瓷砖地面与西式诊疗床。

"这建筑外观,"载沣笑着解释,"是依皇室规制保留。但内部布局,"他指向宽敞的诊室,"可是专门请教过各位医师的意见。"

约翰·乔治医师抚摸着诊疗床的金属支架:"这床具比我们在伦敦医院的还要舒适。"马丁医师检查着存放药品的柜子:"通风与采光俱佳,药品存放再合适不过。"

皮埃尔医师在X光室驻足:"这屏蔽墙的厚度,符合欧洲标准。"他环视四周,"整体布局合理,无需再改动。"

圆满的离宫

夕阳西下,载沣领着众人走出医馆,向神武门方向缓步而行。"今日诸事已定,"醇亲王的声音在宫墙间回荡,"皇室必当履约。"

"我们期待与皇室长期合作。"威廉·乔治医师行礼道别。马丁医师补充:"若有任何需求,随时可传唤我们。"

当他们步出西洋医馆时,夕阳正将琉璃瓦染成金色。

王有全太监躬身送行,压低声音道:"马佳大人明日会在内务府等诸位,商议具体排班事宜。"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紧闭的西医馆大门,"请诸位记住——治病救人时,也请顾全大局。"

三位西洋医生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宫殿群落,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当三位西洋医生踏上神武门外的石板路,回望紫禁城金黄的琉璃瓦在暮色中熠熠生辉,他们心中都明白:在这座古老宫城的深处,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医疗变革,正以最谨慎而坚定的方式展开。

而载沣站在神武门内,望着渐渐远去的西洋身影,嘴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

他知道,今日这步棋,不仅为皇室引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在无形中平衡了各方势力。在这紫禁城的深宫大内里,每一步棋,都关乎着大清皇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