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熊毅武表哥来了,和李三一交谈。李三一想造车了。(1/1)
表兄弟两人相互寒暄、行礼之后,终于开始了交谈。
李三一首先开口问道:“武哥,这一路上还顺利吧?”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关切。
熊毅武微微一笑,回答道:“还算可以吧,只是听说我们回去的商队差点被韩国在玉河的水师给截获了。为了能够脱身,我们可是花费了不少钱财和人情啊。”他的话语中流露出些许无奈。
李三一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那这样的话,回去的路线可能得调整一下了。我觉得可以走长安、巴蜀,然后再顺着江水而下。这样虽然会多花费半个月的时间,但至少能保证安全。”
熊毅武点点头,表示同意:“嗯,我接到消息后,也是这么考虑的。虽然我们的商队护卫并不惧怕那些官差,但是和一个朝廷对抗,毕竟还是得不偿失啊。”
李三一也表示赞同:“是啊,武哥说得对。咱们做的是生意,没必要去招惹这些麻烦。对了,这次你来晚了,是家里有什么事情耽搁了吗?”他的问题很直接,显然对熊毅武的迟到有些好奇。
“嘿嘿,被三弟猜到了。确实是。现在你哥哥我,可是彻底掌握熊家香料、酒水、丝绸产业了啊!”表哥熊毅武满脸喜色地说道,言语间难掩兴奋之情。
李三一闻言,心中亦是为表哥感到高兴,但同时也不禁好奇地问道:“哦?那个二爷爷家难道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这些产业不成?”
熊毅武微微一笑,解释道:“哪能呢?他们自然是不甘心的。不过嘛,这其中还有些缘故。”他稍稍停顿了一下,
接着说道,“去年大伯和父亲为了让我顺利接管香料产业,二爷爷家可是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将那个所谓的扛旗后辈,也就是二爷爷的嫡亲孙子,提拔成了从六品主事。而今年呢,恰好有个机会,这小子又得以升职为六品员外郎。”
李三一听到这里,越发觉得有趣,追问道:“这才主事一年多吧?这么快就能升职一级?”他深知天下官员升职之艰难,若无特殊情况,一般职位的升迁都需要耗费三年时间,越往高处,职位越少,也越难。当然,他自己则是个例外,毕竟他是靠军功才得以迅速晋升的,也不占用谁的位置,相反,还给他们创造不少位置。
“还不是看我父亲,有个出访齐国的机会,经过父亲的协调,才给了他!结果呢,他回来后,就被升了官!可谁能想到,他自己这么不争气,居然被同僚给抓住了把柄!”熊毅武越说越气,满脸都是愤恨之色。
李三一赶忙追问:“哦?那后来这事儿是怎么解决的呢?”
熊毅武深吸一口气,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接着说道:“那二爷爷没办法,只能去求大伯帮忙。可大伯根本就不管这事儿!二爷爷走投无路,最后只能找到我父亲。经过一番周折,总算是有了个解决方案。”
“哦?是什么方案呢?”李三一继续问道。
“二爷爷家把香料、酒水还有丝绸这三个产业都给让出来,另外,粮食产业也得让出一半。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他的官位。而且,五年之内,他都别想再得到提拔了。”熊毅武无奈地叹了口气。
“哦,那他现在还是在礼部任职吗?”李三一又问。
“哪能啊!他自己都觉得没脸再待在礼部了,主动要求去南方边州任职。不过,他的品级倒是没变,要是在那边能做出点成绩来,以后还是有机会升职的。”熊毅武解释道。
“这倒也是一条出路,毕竟荒蛮之地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相对来说也更容易取得成绩。”李三一随声附和着说道。
熊毅武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他叹了口气说道:“但愿如此吧,不过我听说二爷爷为了这件事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呢。”
李三一对此倒是比较乐观,他认为:“虽然有二爷爷的支持很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而且官商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照应,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我想二爷爷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
然而,熊毅武却对二爷爷的做法不以为然,他一脸鄙夷地说道:“他当然知道啦,这些年他们家要是没有大伯和父亲的关照,恐怕早就死球了八百回了。现在尝到了一点甜头,就想着自己单干,可官场哪有那么好混的啊!”
“刚才武哥说,你现在还有粮食产业?”李三一不想听官三代的炫耀,突然岔开话题,似乎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熊毅武点了点头,回答道:“有一半吧,这些年在吴国的粮食产业也是三家并立,竞争很激烈,利润也很有限。近五年,都没有太大的发展。”
李三一接着问道:“我这里需要一些粮食,不知道武哥能运过来多少呢?”他的语气很随意,好像只是顺口一问。
熊毅武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说道:“哦,熊家的粮食产业规模还算可以,一年能有几千万石的产量,也是军方后勤保障的重要来源之一。你能吃下多少呢?”
李三一听了熊家的实力,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每个月一千万斤应该没有问题?”
熊毅武听了,不禁有些惊讶,说道:“这么多?你这里难道没有自己的粮食吗?”
“目前我们有多个途径可以购买到粮食,就算只依靠这些途径,支撑半年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再算上秋收后的收成,支撑一年更是不在话下。”李三一边说边思考着,似乎还有些话没有说出口。
“那现在这里的粮食价格是多少呢?”熊毅武追问道,他对这个问题显然非常关注。
“目前这里的粮食价格大概在三文钱左右一斤,不过我给的收购价会稍微高一些,大概是三文一到三文三之间。这样算下来,比市场价格要高出半成到一成左右。”李三一道出了具体的价格。
“嗯,这个价格还可以接受。我先让人试试一百万斤,看看效果怎么样。”熊毅武点了点头,“目前吴国的粮食价格在一文到一文二之间,如果我们从吴国把粮食运过来,除去运费等成本,应该还能有个一二成的利润。”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当然,如果能从巴蜀调剂粮食过来,运费就能省下一半,利润自然也会更高一些。”
“原来如此。”李三一若有所思地应道。
熊毅武继续介绍道:“这次我主要负责接收熊家在大武、韩国、威国、魏国、齐国和吴国西部的市场。而二爷爷家里则主要负责吴国的都城以及东部地区,还有越国和外贸市场。”
“哦,这样啊。”李三一似乎对这些市场分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那魏国离我们这里不远,不知道那里的粮食产量多不多呢?”他突然对魏国的粮食情况产生了兴趣。
“不多,今年大武关中地带干旱,魏国也差不多,余粮不多,价格都到二文五左右一斤了。你这里需要我可以从巴蜀调剂。”熊毅武一脸认真地回答道。
李三一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接着问道:“过长安方便吗?这么大批量的粮食,运输起来恐怕不太容易吧?”
熊毅武微微一笑,自信地说:“猫有猫道,各有所好。熊家这些年在生意场上也积攒了不少人脉,这方面自然有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