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飞猿道之殇(1/1)
益州北部,剑门关雄峙于金牛道咽喉之处,峭壁如削,一夫当关之势尽显。
汉军在此屯兵日久,自去年春末发起首轮攻势算起,攻打此关已逾一载。
期间,汉军试过正面强攻、火攻焚关、诱敌出关、断水困城等诸般计策,甚至遣细作混入关内试图策反守军,却皆被蜀军主将张任一一化解。
张任身为蜀中第一名将,深谙守城之道。
他不仅加固城防,在关前布设鹿角、壕沟,更亲自坐镇城头,每日巡查防务,对汉军的战术变化总能快速应对。
汉军若用投石机轰击,他便令士兵在城头搭建木楼缓冲冲击力;汉军若佯装攻东,他则提前在西门增派精锐;即便汉军以粮草为饵诱敌,他也坚守“闭关不出、以静制动”的策略,绝不轻易上钩。
一年来,剑门关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将汉军牢牢挡在关外,汉军将士虽奋勇作战,却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
刘浪坐镇汉军大营,望着远处巍峨的关隘,心中既有焦躁,亦有对张任的敬佩。
他深知,若不能尽快攻破剑门关,益州战局将陷入僵持,届时不仅粮草消耗难以为继,河北的曹操与袁熙也可能趁机生变。
经与徐庶等谋士反复商议,刘浪最终还是决定行一险策:利用剑门关西侧一条名为“飞猿道”的隐秘小径,派士兵绕至关后,发起奇袭,再与正面大军夹击,以求一举破关。
飞猿道位于剑门关西侧峭壁之上,乃是一条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羊肠小道,相传为古时樵夫所辟,因路径险峻如猿猴攀援而得名。
此道极为隐蔽,且狭窄湿滑,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
刘浪早就对这条小路多有关注,只是因为此路太险,稍有不慎,派出去的军士就会全军覆没,所以刘浪一直下不定决心。
可此时已经别无他法,刘浪也只能兵行险招,勉力一试。
为避免被蜀军察觉,刘浪下令:每日深夜,仅派三五名精锐士兵,携带短兵器与干粮,借着夜色掩护,从飞猿道悄然绕行。
这般小心翼翼的渗透,一持续便是三月有余。
期间,汉军士兵需在峭壁上攀爬数时辰,方能抵达关后平地,且为防暴露,不得生火、不得喧哗,只能在山林中潜伏待命。
至第四月月初,绕至关后的汉军终于积攒至五百余人,皆为军中精锐,由校尉陈武统领。
此时,刘浪与谋士们认为时机已近,计划在三日后深夜,由正面汉军发起猛攻,吸引蜀军注意力,再令关后五百精锐突袭蜀军大营,内外夹击之下,剑门关必破。
然而,人多则迹显。
五百余人在关后山林潜伏,虽极力隐蔽,却难免留下痕迹——某日清晨,蜀军巡逻兵在山林中发现了一些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随即上报张任。
可此时剑门关正在打仗,双方一二十万的大军堵在这里,日夜厮杀,方圆几十里的猎户樵夫早已绝迹,如何还会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张任经验老道,当即断定,这必定是汉军的奇兵绕至关后,想要从关后偷袭,与正面的大军共同夹击剑门关。
张任当机立断,立刻调派两千精兵,前往关后搜索围剿,并加强了关隘各处的防御。
刘浪得知行踪暴露,深知若不提前行动,关后的五百精锐恐将全军覆没。
他当机立断,下令:“即刻发起总攻!正面大军强攻关口,关后部队突袭蜀军大营,务必今日破关!”
号角声骤然响起,汉军主力如潮水般涌向剑门关,盾牌手在前抵挡箭雨,攻城士兵扛着云梯奋勇攀爬;关后,陈武率五百精锐,趁蜀军尚未完成合围,突袭了蜀军的后勤大营,火光瞬间照亮夜空。
蜀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不少士兵开始慌乱后撤,正面汉军趁机突破了蜀军的第一道防线,有数十名士兵已攀上城头,与蜀军展开白刃战。
“再加把劲!破关就在今日!”刘浪在阵前亲自督战,眼中满是期待。
此时的剑门关,已如风中残烛,距离陷落仅差一线。
可天不遂人愿。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紧接着便是倾盆暴雨。
剑门关外的山路本就陡峭崎岖,经暴雨冲刷后,更是泥泞湿滑,士兵们连站立都需搀扶,攻城云梯在雨中打滑,难以固定;正面汉军的攻势瞬间停滞,后继部队无法及时跟上,已攀上城头的士兵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关后,陈武的五百精锐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
暴雨淹没了山间小径,蜀军借着雨势发起反攻,汉军因地形不利,难以施展,只能且战且退。
张任则抓住时机,亲自率亲兵赶赴城头,斩杀数名汉军士兵,厉声喊道:“弟兄们!天助我蜀!随我杀退汉贼!”蜀军士气大振,纷纷回身反击。
雨势越下越大,山间积水成河,汉军的攻势彻底后继乏力。
城头的汉军士兵寡不敌众,最终全部战死;关后的陈武率部拼杀至最后一人,身中数枪后力竭阵亡,五百精锐无一生还。
待雨势稍缓,刘浪望着城下堆积的尸体与散落的兵器,心中满是沉痛,却也只能下令:“鸣金收兵,撤回大营。”
此役过后,汉军不仅未能破关,反而折损了近千精锐,士气大受打击。
剑门关依旧矗立在金牛道上,张任经此一战,更是声名远播,蜀中百姓皆称其“剑门铁壁”。
刘浪在大营中召集谋士,复盘战局,徐庶叹息道:“大将军,张任善战,天公亦不作美,此乃时运不济。我军需暂且休整,再寻破关之策,不可再冒进矣。”
剑门关的雨渐渐停歇,山间弥漫着硝烟与血腥味。
汉军大营的灯火彻夜未熄,刘浪知道,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而关头上的张任,望着汉军撤退的方向,亦未敢松懈。
他非常清楚,汉军虽暂退,必不会善罢甘休,剑门关的下一次危机,或许已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