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两路出兵(1/1)
建安九年秋,关中伐蜀大军整装待发之际,一道调令自长安传至凉州。
镇守凉州的关羽接令后,即刻召来副将庞德:“大将军令你率两万精兵,自武都郡下辩出兵,沿祁山栈道南下,佯攻益州阆中,以分蜀地兵力。”
庞德抱拳领命,这位以刚毅勇猛着称的将领,素以执行力见长,当日便点一万铁骑一万步卒,合共两万精兵,备足粮草后,向武都方向开拔。
武都郡下辩城,秋风掠过祁山山脉的密林,栈道沿山壁蜿蜒,如悬挂于天际的长蛇。
庞德率军抵达此处后,并未急于进军,而是先遣斥候探查栈道虚实与阆中防务。
数日后,探得阆中由巴郡太守严颜镇守,这位老将虽年近六旬,却威名素着,在巴郡经营多年,深得军心民心。
阆中作为巴郡重镇,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历来是蜀地西线屏障。
巴郡太守严颜得报汉军来袭,当即亲赴阆中坐镇。
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将,须发虽白,眼神却锐利如旧,一面下令加固城防,引嘉陵江水环城以作屏障,一面调遣巴郡各县兵马驰援,短短数日便集结起一万五千守军。
庞德兵临阆中城下,并未急于强攻。
他深知此役重在“佯”字,遂命士兵在城外多设营帐,白日擂鼓呐喊,夜间举火示威,营造“大军压境、即日攻城”的态势。
同时,他派游骑袭扰周边粮道,烧毁城郊粮仓,进一步加剧阆中的紧张气氛。
严颜在城头观望,见汉军攻势虽猛却章法有度,心中暗生疑窦:“庞德孤军深入,栈道艰险难以为继,何以如此张扬?”但他老成持重,又素来谨慎,仍下令死守不出,只待汉军粮尽自退。
两军在阆中对峙十余日,庞德每日派兵挑战,严颜始终按兵不动。
期间,庞德命人在城下砍伐树木,打造攻城器械,看似即将发动总攻,实则暗中密切关注剑阁方向的战报——他的拖延与牵制,正是为赵云、魏延的主力先锋争取时间。
阆中城下的对峙,如同一枚楔子,牢牢钉在蜀地西线。
严颜与麾下兵力被死死牵制,既不敢分兵驰援剑阁,也无法判断汉军真实意图。
而这,恰是刘浪调遣庞德这支偏师的深意——以阆中为饵,分散蜀地兵力,为后续主力突破剑阁铺平道路。
嘉陵江的秋水拍打着城垣,映照着两岸对峙的旌旗,一场决定蜀地命运的博弈,正随着秋风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伐蜀主力的先锋赵云、副先锋魏延已自汉中出兵,如同一把利刃直插剑阁。
魏延虽武艺超群,熟谙兵韬,屡立战功,却素来性情孤傲,不善交际,麾下将士虽畏其勇,却难感其恩;同僚之间,亦常因意气之争生隙。
而赵云则不然。其枪法冠绝三军,武艺之高,实乃当世顶尖。更难得者,其为人谦和持重,宽以待人,与将士同甘共苦,帐下无人不服。
每逢征战,既能身先士卒破敌,又能体恤部属,调和诸将矛盾,是以刘浪将魏延置于赵云麾下,正是取二人之长,补彼此之短。
刘浪此举,既有对二人能力的精准考量,更含深意:赵云武艺更胜一筹,可压住魏延的锋芒;其为人仁厚谦和,又能容魏延之傲,调和部曲关系,避免因魏延孤傲引发内耗。
而魏延的奇谋与勇力,亦可成为赵云先锋军的利刃,弥补赵云用兵偏于稳健之态。
这般安排,既让魏延的才华得以施展,又以赵云的沉稳加以节制,实乃人尽其才、互补相济之策。
二人配合默契,攻势迅猛,短短十日便兵临剑阁关下。
剑阁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地守军依托关隘拼死抵抗。
然赵云、魏延轮番强攻,昼夜不息,关楼多处受损,守军伤亡渐增。
急报传至成都,刘璋大惊失色,当即任命张任为主将,率三万精兵驰援剑阁。
张任乃蜀地名将,深谙山地作战之法,星夜兼程赶往前线,欲凭剑阁天险阻挡汉军攻势。
上次刘浪伐蜀,便是张任率军拦住刘浪,任凭汉军用投石机把剑阁砸的稀碎,张任依旧半步不退,一直坚持到汉军的粮道被断,不得不连夜退兵。
汉军撤回汉中后,张任作为蜀中的兵马大都督,不可能久居剑阁,便也返回了成都。
至此,刘浪的伐蜀布局已初步显现:庞德在西线佯攻阆中,牵制严颜所部;赵云、魏延在西线强攻剑阁,吸引张任主力。
两线呼应之下,蜀地兵力被迫分散,成都周边防务渐显空虚。而远在长安的刘浪接到战报,知前期部署已成,遂亲率中军自陈仓出发,向着剑阁方向推进。
一场旨在席卷蜀地的大战,已在秦岭南北的崇山峻岭间,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