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回到长安(1/1)
唐僧听到孙悟空的话,却是摇了摇头道:
“贫僧笑并不是因为经书被毁得了失心疯,而是贫僧觉得这一切都是十分不值。
贫僧坚持多年,可最终换来的却只是换来了这些残破的经文,多年的坚持,难道不值得可笑吗?”
唐僧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至于你所说的打上灵山,贫僧确实是有这么心思。
可打上灵山又能如何?重新夺取一套经文,又真的有意义吗?
贫僧要做的,不只是打上灵山,而是而要改规则。
……”
唐僧说完之后,便是继续大步向前,看都没有看身后的经文一眼。
孙悟空听完了唐僧的话,心中忽然有一种预感:
“佛门恐怕要大祸临头了!”
哪吒走到孙悟空的跟前,看着唐僧的背影说道:
“这老和尚倒是对我的脾气,若是帮这老和尚一把,也还不错!”
孙悟空听到哪吒的话,忽然问道:
“对了,师兄,之前在灵山之上时,面对那紧那罗的时候,为何不让俺老孙动手呢?”
哪吒摇了摇头道:
“早在封神量劫时期,我就曾经听说过,佛门有两名弟子慧根深种,对于佛法的领悟颇有独到的见解!
这两名弟子,一个是弥勒,不过在封神大战时期,就已经被送上了封神榜。
而另外一个,就是这紧那罗!
以当初弥勒的修为来说,紧那罗现在最少也是大罗巅峰,至于有没有证道准圣,在没有交手的情况下,我也不好说!”
孙悟空不解道:
“可你有屠神弩在手,我觉得一个紧那罗,不见得就能拦下我们!”
要知道屠神弩的威力,孙悟空当年可是亲眼见证过的,就算是昊天也要避其锋芒。
一个区区的紧那罗,能够扛下屠神弩?
哪吒听到孙悟空的话,继续说道:
“你怎么就知道佛门的那两位圣人,没有给他保命的手段呢?
一旦我们被拖住,事情的结果不还是一样?”
孙悟空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和众人一起架云,带着唐僧和经文朝着南瞻部洲赶去。
来时路漫漫,可飞回去,只不过是需要几天而已。
人族祖地和大唐皇朝那边,早就收到了消息,所以在取经团队进入南瞻部洲之后,并没有人进行阻拦。
唐僧带着孙悟空、哪吒、沙悟净以及小白龙直接来到了长安城外。
“这长安城还真是不错,气象恢弘。”
哪吒抱着胳膊,望着那巍峨的城墙和隐约可见的宫阙楼台,难得地赞了一句。
他见惯了天庭的琼楼玉宇,但这人间帝王的都城,自有一股磅礴厚重的气魄。
哪怕是当年的殷商都城朝歌,也远不及如今长安的十分之一!
李世民早已得报,唐僧携真经归来,故此城门内外早就被金吾卫清场戒严,但远处坊市间的百姓早已翘首以盼,人头攒动,隐隐传来压抑不住的喧哗声浪。
忽然,只见一队仪仗从城门内迎出,为首一员大将,金盔金甲,正是尉迟敬德!
他缓步走到众人跟前,抱拳一礼,声音不咸不淡道:
“本将奉陛下旨意,在此恭迎圣僧凯旋!
陛下已率文武百官,在太极殿前设下香案,诸位随本将来吧!”
虽然尉迟敬德的态度有些傲慢,但是谁都没有说什么。
毕竟以如今人族的实力,尉迟敬德骄傲一下怎么了?
更何况这次乃是佛门有求于人,想要借此机会在南瞻部洲传道,从而使西方大兴。
尉迟敬德领着他们穿过戒备森严的朱雀门,踏上了通往太极殿的御道。
这御道,可真够气派的。汉白玉铺地,能并排跑千匹龙马!
两旁的禁卫军,盔明甲亮,腰杆笔直得跟枪杆子似的,眼神锐利,扫过唐僧一行时,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檀香味儿,熏得人有点发晕。
远处太极殿那金顶在阳光下晃眼,殿前广场上,黑压压站满了人。
穿着大红大紫官袍的,披金戴银的,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目光越过层层仪仗,全聚焦在沙僧肩头那个包裹上。
只见御阶之上,李世民一身明黄龙袍,头戴冕旒,负手而立。
他脸上带着公式化的笑容,可眼神却并没有关注唐僧,反而是落在了哪吒和孙悟空的身上。
唐僧将所有经文摆出来,跪伏在御阶之下,朗声说道:
“启禀陛下,一别十四载,西行百万里,一路餐风露宿、降妖伏魔,终成正果!
今日携大乘真经归来,还请陛下示下!”
唐僧的姿态放得很低,因为经历了这一路事情的他,已经知道面前这位人王,不是佛门可以左右的。
如果还跟那些佛门弟子一样的态度,恐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李世民端坐御阶之上,冕旒垂下的玉藻微微晃动,遮住了他眼底深处的精光。
他像是没听见唐僧那番姿态极低的话,反而是目光如同实质的探针,在孙悟空和哪吒身上来回逡巡。
李世民可是知道孙悟空和哪吒的身份,更是知道蓬莱岛与人族的渊源。
“来人,赐座!”
随着李世民一声令下,很快就有人搬来了早就准备好的两个椅子,请哪吒和孙悟空入座。
而哪吒和孙悟空也不客气,直接就坐在了椅子上。
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声音平淡无波,听不出喜怒的缓缓说道:
“十四载西行,百万里跋涉,确是不易。
只是……朕听闻,灵山之上,真经浩如烟海,金玉为册,佛光普照。
御弟带回的这……瞧着倒是份量十足,只是这模样……似乎与传闻相去甚远?”
这话一出,广场上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诡异。
文武百官的眼神也齐刷刷聚焦在那些残破经文上,疑惑、猜测、甚至隐隐的鄙夷在无声地传递。
唐僧依旧伏在地上,声音透过地面传来,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回禀陛下,佛门讲求‘无相’,真经亦不拘于形。
此乃佛祖所赐大乘真经,虽然有所损毁,但是其中的佛法真义,仍然是可以度化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