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5章 年7月22日(1/1)
巷子口的槐树又开花了,米白色的花瓣簌簌往下掉,落在张老太刚晒的蓝布衫上,也落在骑着二八自行车的少年车筐里。少年捏着车把拐进巷尾时,车铃叮铃铃响了三声,像极了三十年前那个傍晚,有个扎羊角辫的姑娘也是这样骑着车,车筐里装着刚买的桂花糕,路过这家修表铺时,车铃同样响了三声。修表铺的老陈头从镜片上方抬眼看了看,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后座绑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包角露出半截画夹。“又去河边写生?”老陈头慢悠悠地问,手里的螺丝刀正拧着一块1958年的梅花表。少年刹住车,脚踩着墙根的青石板,“嗯,陈爷爷,今天云好看。”他说话时嘴角翘着,露出两颗小虎牙,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落在他脸上,明明是陌生的眉眼,老陈头却忽然想起年轻时在码头见过的那个水手,也是这样笑着,说要去南海看珊瑚。帆布包突然动了动,钻出个毛茸茸的脑袋,是只三花猫,尾巴卷成个问号,警惕地打量着修表铺里的老座钟。“这是捡的?”老陈头朝猫抬抬下巴,座钟刚敲过十一下,钟摆晃得人眼皮发沉。“昨天在桥洞底下碰见的,给它喂了根火腿肠,就赖上我了。”少年挠挠猫的下巴,猫舒服地眯起眼,喉咙里发出呼噜声。这时巷口传来卖豆腐脑的吆喝声,三轮车的铁轱辘碾过青石板,发出规律的咯噔声。少年把车往墙上靠了靠,摸出五块钱,“陈爷爷,帮我看会儿车,我去买两碗豆腐脑。”老陈头摆摆手,继续跟那块梅花表较劲,“去吧去吧,猫别让它扒我零件盒。”少年跑出去没几步,又回头叮嘱,“它叫阿福,不捣乱的。”阿福像是听懂了,从包里跳出来,蹲在修表铺的门槛上,尾巴尖轻轻扫着地面,眼神却直勾勾盯着老陈头手里的螺丝刀。老陈头忽然笑了,三十年前也有这么只猫,总蹲在隔壁裁缝铺的窗台上,盯着他修表,有次还把他刚上好油的齿轮扒到了地上。那时候裁缝铺的林姑娘总笑着说,这猫是来捣乱的,说完就从竹篮里拿出块鱼干,蹲下来喂它。少年端着两碗豆腐脑回来时,阿福正趴在老陈头的工具箱上打盹,尾巴圈住了一颗掉在外面的小齿轮。“你看,我说它乖吧。”少年把其中一碗放在柜台上,撒了半勺糖,“给您加了糖,天热,败败火。”老陈头放下螺丝刀,端起碗吹了吹,热气模糊了镜片,他忽然觉得这场景有些眼熟。好像很多年前,也有个年轻人,端着一碗豆腐脑站在这儿,也是撒了半勺糖,说天热要败火。那人是谁来着?记不清了,脑子像生了锈的发条,转不动了。少年已经坐在槐树下的石墩上,一口一口喝着豆腐脑,画夹放在腿上,阿福蹲在他脚边,时不时抬头蹭蹭他的裤腿。远处的河面上飘着几只白鹅,嘎嘎地叫着,划开碧绿的水纹,像极了宣纸上晕开的淡墨。少年从画夹里抽出一张纸,铅笔在纸上沙沙地响,老陈头眯着眼看过去,画的是河对岸的老石桥,桥洞下还画了只猫,尾巴也是卷成个问号。“桥洞底下凉快,阿福昨天就在那儿。”少年像是知道他在看,头也不抬地说。老陈头嗯了一声,想起石桥刚建成那年,他还是个学徒,跟着师父来给桥上的石狮子刻眼睛。那天也有个姑娘在桥边画画,辫子上系着红绸带,风一吹,绸带就飘到他脸上,带着股淡淡的栀子花香。后来那姑娘成了他的媳妇,可惜走得早,走的那天也是槐花开,她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窗台上那盆没开的茉莉。豆腐脑快喝完时,巷口的收音机突然响了,咿咿呀呀唱着《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少年停下笔,侧耳听了一会儿,忽然说:“这戏文我好像在哪听过。”老陈头放下碗,指节敲了敲柜台,“你奶奶爱听吧?以前巷子里谁家办喜事,都要请戏班子唱这个。”少年摇摇头,“我奶奶不喜欢听戏,她就爱听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阿福不知什么时候跳到了他的肩膀上,爪子踩着他的校服领口,眼睛盯着河对岸。那里有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正坐在自家门口择菜,手里的豆角翠绿得发亮。少年忽然站起来,把画夹往包里一塞,“陈爷爷,我得回去了,奶奶该等着急了。”他解开自行车锁,阿福敏捷地跳进车筐,还不忘叼起那颗小齿轮。“哎,齿轮给我留下!”老陈头急忙喊,少年已经骑出去老远,回头挥挥手,“明天还你!”车铃又响了三声,叮铃铃,叮铃铃,像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河,荡开一圈圈涟漪。老陈头捡起那碗没喝完的豆腐脑,往里面倒了点开水,搅了搅,慢慢喝着。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和修表铺的影子叠在一起,像幅褪色的老画。墙角的蜘蛛网粘了几片槐花瓣,一只七星瓢虫正费力地往外爬,爬了半天,又滑了回去。这时候巷口卖豆腐脑的又吆喝起来,声音比刚才远了些,带着点回音。老陈头想起年轻时候,卖豆腐脑的是个矮个子老头,推着独轮车,车两边挂着木桶,桶上盖着蓝布。那时候的豆腐脑稠得能插住筷子,撒上虾皮和香菜,香得能勾着半条街的孩子跑出来。有次林姑娘来买豆腐脑,正好碰见那老头的独轮车陷进泥里,她二话不说就上去帮忙推,结果溅了一裤腿泥,却笑得咯咯响,说自己今天像只泥猴。想到这儿,老陈头忍不住笑了,笑声惊动了趴在柜台上的阿福——哦不对,阿福已经被少年带走了。他拿起那块梅花表,表盘上的指针停在三点十五分,和三十年前他第一次见到林姑娘时,她手腕上那块表的时间一模一样。那时候她刚从上海来,穿着布拉吉,手腕细得像柳条,表是进口的,银链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她说她是来投奔舅舅的,舅舅在码头开了家杂货铺。后来那表坏了,她就拿来让他修,修着修着,两个人就熟了。有天她来取表,他鼓足勇气说:“我请你去看电影吧?新上映的《刘三姐》。”她脸一下子红了,像熟透的苹果,轻轻点了点头。电影散场时,外面下起了小雨,他把自己的褂子脱下来给她披上,她的头发蹭着他的胳膊,软得像棉花。现在想想,那些日子好像就在昨天,又好像隔了几辈子那么远。柜台上的电话响了,是儿子打来的,问他晚上回不回家吃饭。“不了,店里忙。”他说,其实店里一整天也没来几个顾客,现在的年轻人都用手机看时间,谁还戴手表呢。儿子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说:“爸,您都七十多了,该歇歇了。”他没说话,挂了电话。窗外的槐花落得更密了,像下了场小雪。有片花瓣正好落在那块梅花表上,他用手指轻轻拈起来,夹进了一本旧相册里。相册的第一页是他和林姑娘的结婚照,她穿着红棉袄,梳着两条大辫子,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那时候他还年轻,穿着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照片的边角已经泛黄,有处还沾了点墨迹,是林姑娘后来不小心洒上的,她为此懊恼了好几天,他却觉得这样挺好,像岁月留下的印章。天色慢慢暗下来,老陈头开始收拾东西,把散落的零件一个个装进铁盒里,动作慢悠悠的,像在进行什么仪式。收着收着,他忽然发现少了一颗小齿轮,就是刚才被阿福叼走的那颗。他笑了笑,心想那小子明天肯定会送回来,说不定还会带块新画的画稿。他锁上门,把钥匙串在裤腰带上,钥匙叮当作响,和三十年前他下班回家时,钥匙串发出的声音一模一样。那时候他总在巷口就开始摸钥匙,林姑娘听见声音,就会把门打开一条缝,探出头来笑:“今天回来得挺早呀。”现在那扇门还在,只是换了新锁,钥匙也换了好几把,却再也没人会在门后等他了。他往巷口走,影子被路灯拉得忽长忽短。卖西瓜的三轮车停在路灯下,摊主正用蒲扇扇着风,见了他就喊:“陈师傅,买个西瓜吧?保甜!”他摆摆手,“牙不好,吃不动了。”摊主笑着说:“那买点葡萄?刚摘的,酸溜溜的,开胃。”他停下脚步,想起林姑娘就爱吃酸葡萄,每次吃都龇牙咧嘴,说酸得过瘾。他挑了一串紫莹莹的葡萄,付了钱,慢慢往家走。葡萄的酸甜味钻进鼻子里,和槐花香混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好闻。路过石桥时,他看见桥墩上坐着个年轻人,正是白天那个少年,身边放着画夹,阿福趴在他腿上。“还没回家?”老陈头走过去问。少年抬头笑了笑,“等月亮出来,想画月光下的桥。”他指了指画稿,上面已经勾好了轮廓,桥洞下画了两只依偎的猫。老陈头凑近看了看,忽然指着桥洞的位置说:“这里以前有个石狮子,后来文革的时候被砸了。”少年哦了一声,“我说怎么看着有点空呢。”他从画夹里抽出另一张画,是白天画的老陈头,坐在修表铺门口,手里拿着螺丝刀,阳光照在白头发上,亮晶晶的。“送给您。”少年把画递过来。老陈头接过画,手指有些抖,画得真像,连他嘴角那颗痣都画出来了。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给林姑娘画过像,画得歪歪扭扭,她却宝贝得不行,一直夹在她的日记本里。后来日记本不知道被她收在哪了,他找了半辈子也没找到。“谢谢啊。”老陈头把画小心地折好,放进上衣口袋里。月亮慢慢爬上来了,银盘似的,把河水照得像铺了层碎银子。阿福从少年腿上跳下来,跑到河边喝水,影子落在水里,和月亮的影子搅在一起。“这猫跟你挺亲。”老陈头说。“嗯,它好像认识我似的,第一天见就往我怀里钻。”少年说着,摸了摸阿福的背。老陈头笑了,“有些缘分就是这样,说不清楚。”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林姑娘时,也觉得好像在哪见过,后来才知道,是在梦里。梦里有个穿红裙子的姑娘,站在桃花树下笑,笑得跟林姑娘一模一样。他一直没敢告诉她这个梦,怕她笑话。月亮升到头顶时,少年收拾好画夹准备回家,阿福抢先跳进车筐,还不忘把那颗小齿轮叼给老陈头。“明天还来吗?”老陈头问。“来,”少年跨上自行车,“明天想画您修表的样子。”车铃又响了三声,叮铃铃,叮铃铃,在安静的夜里传得很远。老陈头站在桥上,看着少年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手里捏着那颗小齿轮,冰凉的,像块凝固的月光。河面上的白鹅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把头埋在翅膀里,一动不动。槐花瓣还在往下掉,落在他的头发上、肩膀上,像谁在轻轻拍他的背。他忽然想起林姑娘临终前说的话,她说:“老陈,等槐花开满整条街,我就回来看看你。”那时候他以为是胡话,现在才明白,原来她一直都在,在槐花香里,在豆腐脑的热气里,在少年的笑脸上,在阿福的呼噜声里。他慢慢往家走,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些。口袋里的画被风吹得轻轻响,像有人在跟他说话。路过修表铺时,他看见门口的石墩上放着一串葡萄,是他刚才忘在那儿的。他笑了笑,拿起葡萄,往嘴里放了一颗,酸溜溜的,甜津津的,和很多年前,林姑娘喂他的那颗一模一样。月光把他的影子和修表铺的影子又叠在了一起,这次,像是有人在他身边,轻轻挽住了他的胳膊。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槐花落的声音,沙沙,沙沙,像一首唱了千年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