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5章 年7月8日(1/1)
傍晚的风带着点燥热,吹在李建国脸上的时候,他正站在自己公司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玻璃映出他的影子,头发比几年前稀疏了些,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但腰杆挺得笔直,不像那些年窝在出租屋里,总觉得脊梁骨都是弯的。桌上的手机震了震,是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说晚上同学聚会,老地方,大家都盼着他来。李建国笑了笑,把手机揣回兜里,这号码他认得,是张磊的,上学时跟他称兄道弟,后来自己开公司那会儿,张磊三天两头来办公室蹭茶喝,说要跟他混,结果公司一出事,这人就跟人间蒸发了似的,电话不接,微信也删了,现在倒好,听说自己又缓过来了,倒先冒出来了。
他想起十年前,那时候他刚把公司做起来,手里有两个还算像样的项目,每天不是在酒桌上跟人碰杯,就是在会议室里拍着胸脯打包票。那时候身边总围着一群人,张磊是最积极的一个,一口一个“建国哥”叫着,说他有眼光有魄力,将来肯定能上市。还有王老板,开着个不大不小的建材厂,每次见面都要拉着他的手说“李总年轻有为,以后多提携”,逢年过节特产往他办公室送,说自家闺女跟他儿子差不多大,要不将来结个娃娃亲。那时候李建国也确实飘,觉得自己本事大,身边这些人都是真心实意跟自己好,晚上回家跟媳妇赵梅说,以后咱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到时候给你买个带花园的房子,让你也享享清福。赵梅那时候总是笑着给他盛碗汤,说你别太累了,咱现在这样就挺好。他那时候哪听得进去,总觉得媳妇就是头发长见识短,不懂得男人的雄心壮志。
转折点来得挺突然,先是一个合作方卷了预付款跑了,接着银行那边又突然抽贷,说是评估下来他的公司风险太高。他一开始还没当回事,觉得凭自己的人脉,总能找到人帮忙。他先去找王老板,想借点周转资金,王老板听他说完,脸上的笑就淡了,说自己最近资金也紧张,厂里进了批新设备,实在抽不出钱,末了还叹口气,说建国啊,不是我说你,当初就劝你别扩张太快,你不听,现在麻烦了吧。李建国听着这话心里堵得慌,想当初王老板厂里资金链断了,还是自己帮他牵线找的投资人,现在自己有难,他倒说起风凉话了。他又去找张磊,张磊倒是热情,拉着他去饭馆喝酒,说建国哥你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这就给我那帮朋友打电话,看谁能帮上忙。结果酒喝了不少,电话打了好几个,不是说在外地就是说手头紧,最后张磊拍着他的肩膀说,哥,实在对不住,我尽力了,要不你再想想别的辙?李建国看着张磊那副“爱莫能助”的样子,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小子根本就没真心想帮他。
日子一天比一天难,公司的员工开始陆续辞职,有人临走时还说几句客套话,有人直接收拾东西就走,连句再见都没有。房租、水电费、拖欠的工资,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盯着天花板,烟一根接一根地抽,抽得喉咙发疼。赵梅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每天照样上班,下班回来就给他做热乎饭,劝他别着急,实在不行就把房子卖了,先把债还了,咱们从头再来。他那时候脾气躁,听不得这话,觉得媳妇是在看不起他,冲她吼,说你懂个屁,这房子卖了,咱们一家人睡大街去?赵梅被他吼得眼圈发红,却还是默默收拾了他摔在地上的杯子,第二天照样给他熨好衬衫,虽然他已经很久没去公司了。
最惨的时候,他连买菜的钱都得跟邻居借。有天晚上,他去楼下小卖部买烟,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平时总爱跟他聊几句。大叔看他蔫头耷脑的,递给他一包烟,说记账上吧,啥时候缓过来了再说。他捏着那包烟,鼻子突然就酸了,这包烟才十块钱,可那会儿,比他那些“朋友”嘴里的豪言壮语实在多了。他蹲在小卖部门口抽着烟,看着楼上自家窗户亮着的灯,那点光昏黄昏黄的,却像是能把他心里的黑洞都照亮似的。他想,自己以前真是瞎了眼,把珍珠当鱼目,把鱼目当珍珠。
赵梅给他找了个在小区里当保安的活儿,说先干着,总比在家胡思乱想强。他一开始拉不下脸,觉得自己以前好歹也是个老板,现在去给人看大门,太丢人了。赵梅没逼他,只是每天早上把他的旧球鞋擦得干干净净放在门口。有天早上,他看到那双鞋,突然就想通了,丢人算啥,能挣钱给媳妇孩子买口吃的,比啥都强。他去当保安的第一天,穿着不合身的制服,站在小区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人,有认识他的,指指点点,他假装没看见,腰杆挺得笔直。中午吃饭的时候,赵梅给他送了个保温桶,里面是红烧肉和米饭,说快吃吧,下午才有劲干活。他扒着饭,眼泪吧嗒吧嗒掉在碗里,赵梅给他递了张纸巾,说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别的啥也没说。
当保安的那两年,他想了很多。以前总觉得挣钱多就是成功,身边朋友多就是人缘好,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有次下大雨,他在岗亭里值班,看到小卖部的大叔冒雨给一个晚归的老太太送伞,那老太太腿脚不方便,大叔就扶着她慢慢往楼里走,雨把他后背都淋湿了,他也没抱怨一句。李建国看着那背影,突然就明白了,真正的体面,不是穿多贵的衣服,住多大的房子,而是心里有别人,懂得体谅和担当。
后来,他攒了点钱,加上赵梅悄悄回娘家借的几万块,决定从小生意做起。他想起自己以前跑业务的时候,发现很多工地的工人吃饭不方便,就琢磨着开个流动餐车,卖盒饭。他跟小区里一个会做饭的阿姨学了半个月,又找以前公司一个没走的老员工帮忙,那老员工以前是司机,说建国哥,我信你,你去哪我跟你去哪。餐车开起来那天,赵梅特意给他买了串糖葫芦,说开业大吉。第一天生意不好,只卖出去十几份,他没灰心,第二天就去工地上问工人,菜合不合口味,咸了还是淡了,回来就跟阿姨商量着改。慢慢的,吃他盒饭的人越来越多,都说他的菜量大、干净,还实惠。
有天中午,他正忙着给工人打饭,突然听到有人喊他“李总”。他抬头一看,是王老板,身边还跟着几个人,看样子是来视察工地的。王老板看着他系着围裙,手里拿着个大勺子,脸上的表情有点复杂,说建国啊,没想到你现在……李建国笑了笑,说王老板,啥总不总的,我现在就是个卖盒饭的,您要是不嫌弃,尝尝我的手艺?王老板赶紧摆手,说不了不了,我们还有事,说着就带着人匆匆走了。李建国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没啥波澜,就跟看个普通路人似的。
再后来,他的盒饭生意越做越大,雇了好几个人,还开了个小加工厂,给附近的几个工地和写字楼供餐。有次同学聚会,有人把他拉进群里,张磊在群里特别活跃,说建国现在可是大老板了,以前就知道他有本事。李建国看着群里的消息,没说话。聚会那天,他本来不想去,赵梅说去吧,都是老同学,叙叙旧也好。他就去了,一进门,张磊就过来拉着他的手,说建国哥,你可算来了,我们都等你呢。桌上的人也都围着他,问他现在生意做得多大,有没有啥好项目带带大家。李建国没多说,只是跟几个以前关系一般,但上学时总帮他占座的同学聊了几句。吃饭的时候,张磊一个劲地给他敬酒,说以前是自己不对,太年轻不懂事,让他别往心里去。李建国端着酒杯,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都不容易。
散场的时候,张磊拉着他,说想跟他合作,说自己手里有个项目,肯定能挣钱。李建国看着他,说张磊,我现在做的都是小本生意,经不起折腾,你还是找别人吧。张磊脸上的笑僵了僵,说建国哥,你这就没意思了,都是老同学……李建国打断他,说我还有事,先走了。他转身的时候,听到张磊在后面嘟囔,说不就是发了点财吗,有啥了不起的。
他没回头,心里挺平静的。这些年,他见过太多人,风光的时候,身边全是笑脸,落魄的时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也有人,不管你是高是低,都待你一样真诚,就像赵梅,就像小卖部的大叔,就像那个跟着他从低谷走出来的老员工。这些人,才是他心里最珍贵的财富。
晚上回家,赵梅正在给他熨衬衫,明天他要去参加一个餐饮行业的交流会。他走过去,从后面抱住她,说媳妇,谢谢你。赵梅笑着说谢我啥,我又没帮你啥。他说,谢谢你在我最不是人的时候,没丢下我。赵梅转过身,帮他理了理衣领,说夫妻不就该这样吗,你好了,我才能好,这个家才能好。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照亮了楼下的小路,也照亮了屋里的两个人。李建国看着赵梅的脸,觉得这日子啊,就像这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缺,但只要心里有光,总能熬到亮堂的时候。那些在你跌倒时,不仅不扶你,还踹你一脚的人,等你站起来了,也就没必要再回头看了。而那些在你最难的时候,愿意拉你一把,陪你一起扛的人,才是值得你用一辈子去珍惜的。
他想起以前听人说过一句话,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那时候他觉得这话挺解气,现在才明白,其实不是要跟谁置气,而是经历过风雨之后,心里自然就清楚,哪些人该留,哪些人该走。人生这条路,走得久了,身边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最后能剩下的,才是真的。
第二天早上,李建国穿上熨得笔挺的衬衫,赵梅给他递过公文包,说路上小心。他点点头,在她额头亲了一下,说晚上早点回来,给你做红烧肉。赵梅笑着推了他一把,说快走吧。他走出楼道,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小卖部的大叔正在开门,看到他,笑着说李老板,上班去啊?他说哎,大叔,您也早。
他走到车边,打开车门,坐进去,发动车子。后视镜里,小区的大门越来越远,前面的路越来越宽。他知道,以后的日子还会有风雨,但他不怕,因为他知道,不管遇到啥,总会有人陪着他一起走,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