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旧识(1/1)

第二天一大早,方行爬起来押货随车前往修理厂,黄大牙爽快的当着方行的面完成了转账,一共十四万四千多。

当方行问道修理厂往外卖电池的价格时,黄大牙只是笑笑不说话。

方行也不好意思再问下去,随即起身告辞。

有了这笔钱方行终于松了口气,不至于连饭都吃不上。

方行也算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自然是再接再厉,他又订了一批材料,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方行加大了材料购买的量,有几家供货商觉的方行可能是个长期客户,反而稍微降低了一点价格,倒是意外之喜。

方行辞了临时工的工作,一头又扎进楼下的车库中。

白天实在热的受不了,他还是夜里凌晨起来干活,一直干到早上太阳初升,才上楼休息。

制作电池的中途,又有一个自称是4s店采购经理的人打来了电话,过来询问电池的价格。

方行了解了一番才知道原委,原来出租车司机们有自己的交流群。

不知道哪个大嘴巴将安装电池后的效果发到群里炫耀,将原车电池贬的一无是处,吹嘘自己换的光子电池,充一次电能跑十来天。

这还不算,他还在群里实时直播,发每天的行程截图,这一下大家岂能忍,直接炸了,光子电池直接在林市出租车这一行出了名。

有好几波司机去这家4s店打听,直到这时4s店才开始重视起来,将之前放在仓库里吃灰的推销样品拉出来测试一番,果然效果惊掉了测试人员的下巴,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翻出之前方行留下的电话,打了过来。

原来是这样子的,这倒给方行提了个醒,之前他见没有订单,心灰意懒,也没有去回访。

当时许多推销的地方,估计连他的电话都找不到了,他没有名片,当时随口报的电话,估计别人也没怎么当回事。

看来要去印几盒名片,做一下回访了。心中思量着,他与采购经理聊了一会,对方要订购一小批电池。

方行报了价,对方客气了几句,说得跟老板商量一下,马上给他回电话。

就这样方行印完名片又重新拜访了一遍客户,也陆陆续续接了几笔小的订单,量都很小,每笔十个左右,属于试水性质的订单。

即使如此,方行也有点忙的焦头烂额的感觉,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生产、发货、充当业务员,方行完全没法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也根本没有时间思去考下一步的计划。

这天早上,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了进来。

电话接通后,一个久违的熟悉声音传来,“方哥,在哪呢?”

方行一愣,随即大喜,“伯梁,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方哥,我都回来好几天了,找你玩去啊!”

“可以啊,来吧,我请你吃饭,你这一去就是大半年,我们也好长时间没见了。”

这是方行毕业后不久,回林市工作时,在工厂里认识的小伙伴,为人耿直,身高体壮,两人当时特别投缘,忙碌的工厂生活没有别的娱乐,下班之余一起吃饭,打打游戏,别提有多快乐。

可惜不久之后,赵伯梁就离职跟着叔叔去外地工作了。

而方行不久后也变换了工作,但二人的情谊始终未变,每次赵伯梁回到林市还是习惯抽时间找方行聚上一聚。

约好了中午相聚的时间,方行订了一个吃饭的地方后,随即上楼小憩一会儿,休息一下,一夜未睡,他已经十分疲乏。

一觉醒来醒来已是中午,眼看快到了约定的时间,他匆忙洗漱一番,出了小区的门,不一会一辆白色的本田思域开了过来。

车开到方行面前停下,一个面目黝黑的青年伸出头来,“方哥,上车。”

方行边打开车门边道:“才半年不见,你这怎么又黑了一圈。”

“嗨,我跟我叔在工地上干活,天天风吹日晒的,不黑才怪哩。”

“走吧,先去吃点饭,我定了地方。”

到了饭店,酒过半巡,方行开口道:“小赵,你这回来呆多长时间呐?”

赵伯梁随口道:“先玩一阵子,再说吧,方哥你也知道,我就一初中生,就一把子力气,除了跟我叔在工地上干点杂活,咱也干不了别的啊。”

“别胡说,男子汉大丈夫岂可妄自菲薄。”方行目光一凝,反驳道。

又问道:“你打算在我这呆几天?。”

小赵边吃边道:“呆个两三天吧,回去也没啥事。”

“行,不过最近我自己弄了个小生意。陪你玩个一两天可以,时间长了可不行。”

“你要是没事在这里跟我帮几天忙也行。”方行随口道。

赵伯梁一愣,接着道:“没问题,有力气活你就招呼我。”

方行点点头,问道:“对了,你之前跟你叔叔去外地工作一天多少钱?”

赵伯梁道:“我跟着我叔在工地上干小工,满打满算一天也就两百块钱。”

方行又开口道:“有道是亲兄弟明算账,这样吧,这些天你也没啥事,就跟着我一阵子,帮帮忙,我一天给你开三百块钱,过些天你叔喊你去外地了,你跟我说一声就行。”

赵伯梁吃惊的道:“方哥,既然帮忙,钱不钱倒是无所谓,有口吃的就行。你这什么生意,能开出这么高的工资吗?你别打肿脸充胖子啊?还有违法犯罪的事咱可不能干啊!”

方行给气笑了,摇摇头道:“瞧你说的,吃完饭带你回去看看。”

结果吃完饭后,方行玩心未退带着小赵直接开了一间电竞酒店的房间,厮杀了几盘,得益于小赵这个大手子,方行终于出了往日连战连败的怨气。

晚上又去馆子搓了一顿烧烤,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接下来两人边玩边干,方行将组装的活扔给了小赵,他专门合成材料,轻松不少。

刚开始两人还能不时的抽出时间出去钓钓鱼,打打游戏,可事情的发展逐渐变得不对劲起来。

时间慢慢的进入九月后,之前试水性质的订单结束后,订单突然多了起来,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公司突然联系上了他。

在华夏,你永远猜不出一些奇葩客户拿你的产品去做什么。

比如方行此时就很纳闷,前些天一些本地的公司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他的电话找了过来,有光伏公司、新能源企业、贸易公司等,还有一家电商企业想通过他的产品,贴牌自己的商标,对于这些企业,方行不论对方说的如何口若悬河,就一个回复只卖电池。对于其他的合作、考察等一概推脱不理。

今天他却接到了一笔来自白酒厂的订单。

他百思不得其解,你个酒厂不好好生产白酒,订这么多电池干什么?

他想不明白也不去费那脑筋了,好在定金是真金白银的打了过来的。

两人再也没时间玩了,起早贪黑的开始赶这些订单。

但订单却越做越多,到后来连赵伯梁这个耿直的小伙子都急的直跳脚。

按他原话就是方哥,我们两个就是生产队的驴这么干也干不完。

方行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两人商量后,只得决定暂停接单。赶完这批货物后,赶紧想办法提升产能和人手,另外这个小车库实在太过狭小,两个人往那一蹲加上设备和原材料,几乎没有多少腾挪的空间了。

必须换个宽敞点的厂房了。

两人分工合作,方行开始联系一些出租的厂房,赵伯梁则负责再招募几个人手。

接下来的一周方行跟着几个中介看了一些开发区、高新区的闲置的厂房,可是都没有定下来,原因不是厂房不合适,而是他手中的钱太少,但凡像样一点的厂房光押金他都凑不齐。

就这样一周下来也没个结果。

赵伯梁那边却非常顺利,他本家在林市周边的乡镇上,叔伯等长辈众多,也颇有些威望,疫情原因本就有许多外地回来的青年待业在家,他回去一说,工资开到一天近三百,立刻就联系了五六个同乡,就等着这边厂房确定后,就过来做工。

这可急坏了方行,不得已他只得又找了一家中介,这次他没跟人家打马虎眼,直截了当的说了下自己的情况,这个中介的老哥也痛快的很,给他分析了一通,最后道:“老弟,你这个情况,开发区、高新区的厂房咱就甭想了,这点预算确实不够,回头我在下边乡镇上给你找找看。”

方行回去后,隔天中介老哥就打来了电话,声称找同行打听了下,已经物色好了几个合适的厂子,让他过去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