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罗俊涵的轮回(1/1)
三个月前,西山湖的水面在九月的暖风里泛着细密波纹,倒映着灰白的天穹。
华兴南方工厂就卧在这片水色天光之间,十多栋巨型厂房如同沉默的钢铁巨兽,屋顶铺满的太阳能板在阴翳天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
流水线上机械臂起落精准,无人搬运车沿着既定路线安静滑行,空气里浮动着精密仪器特有的味道。
罗俊涵的皮鞋踩过连接厂房与办公区的玻璃廊桥,脚步声在空旷通道里荡出轻微回响。
他停在落地窗前,望着窗外那片被精心打理过的中央湖区。
小瀑布潺潺注入人工湖,岸边点缀着耐寒的绿植和嶙峋的景观石。
第一次踏足此地的人总会恍惚,这究竟是冷酷精密的制造堡垒,还是某个科技巨头的度假庄园?
只有罗俊涵这样的老华兴才明白,这片湖光山色之下,蛰伏着即将牵动全球供应链的惊雷。
渡河ERP中国区切换的最终战场,就在这里。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指腹下是连日熬夜积下的深刻疲惫。
十六年前,他还是个刚转岗IT的毛头小伙,跟着师父孟常云一头扎进华兴全球ERP推行项目的惊涛骇浪。
十六年后,轮到他亲手把当年参与搭建的系统拆解、替换。
上ERP,再上ERP,仿佛宿命的轮回。
只是这一次,没有退路。
他不止是渡河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还是渡河ERP中国区切换总负责人。
“罗总,赵部长他们到了。”助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好,我马上过去。”他深吸一口气,松山湖冬日清冽的空气涌入肺腑,压下心头沉甸甸的巨石。
转身走向会议室时,背影挺得笔直。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长条会议桌两侧,制造、采购、物流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们正襟危坐。
供应链总裁左梦安和集团IT总裁陈默两人并排坐在主位。
前者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后者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轻微而规律的笃笃声。
墙上巨大的投影幕布亮着,标题血红刺目:渡河ERP中国战区切换风险评估及业务保障预案。
罗俊涵推门而入,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带着无声的质询和沉甸甸的期待。
“各位,”罗俊涵站到幕布前,开门见山,“马来西亚是浅滩试水,中国区切换才是真正的渡河战役。复杂度,是那边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激光笔的红点落在全球地图上,“我们面对的是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网络,数万核心客户与供应商,上百家自有及代工厂的实时联动。系统切换期间,任何一环业务停摆,都意味着海量订单交付延迟,客户信任崩塌,供应链地震。”
制造部负责人王振国眉头紧锁:“罗总,时间窗口到底有多紧?制造线停一天,损失都是以亿计!”
“最多七天。”罗俊涵回答得斩钉截铁,“这是公司能承受的极限停机时间。七天后,如果新系统无法支撑业务运转...”
他没说下去,但未尽之意像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
那玩意儿搞不好就是灭顶之灾。
物流部负责人葛长汝接口:“按正常业务量,每天光是核心物料的发货金额就过亿。如果切换失败,系统宕机一两周呢?二十亿以上的损失谁来背?”
死寂。
空气仿佛凝固了。
巨大的压力让几个部门主管下意识地挪动身体,座椅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能不能错开?”采购部负责人翟金鹏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把12月份客户的急单,动用一切资源,提前到11月生产出来!
不那么急的订单,压到系统切换完成之后再释放生产?
前拉后移,把切换时间窗口从业务高峰期里‘挖’出来!”
“前拉后移?”罗俊涵心里咯噔一下,目光锐利地扫向翟金鹏,“翟总,供应链讲的是均衡流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计划、采购、仓储、物流...所有环节都要随之大动!这调整的幅度和风险...”
“我知道难!”翟金鹏霍然起身,一副要豁出去的样子。
“但这是目前唯一能争取时间窗口的办法。
在座的各位都是管供应的,都清楚我们那些战略合作伙伴的底子。
我这就亲自带队,一家家去磕。”
他环视全场,声音拔高,“十六年前华兴上第一套ERP,靠的是‘垫子文化’睡机房。十六年后换系统,难道我们连这点破釜沉舟的勇气都没有了?等着系统崩盘大家一起完蛋吗?!”
他不再多说,目光灼灼的看向左梦安和陈默。
见两人对视一眼以后分别点头,便直接拉开椅子,大步流星地走出了会议室,背影看着有一股风萧萧兮的决绝。
会议室里剩下的人面面相觑,空气依旧凝重,但翟金鹏那番话像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了大家心底的情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左梦安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目光扫过众人:“前拉后移,技术上是否可行?制造、物流,你们的意见?”
王振国和葛长汝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凝重。
王振国深吸一口气:
“制造部全力配合!
我们立刻重新排产,所有产线资源优先保障急单前拉!
但库存水位、原材料齐套率是命门,采购必须跟上。”
“供应这边会重新规划仓库周转和物流调度,”葛长汝沉声接口,“但前提是,采购部真能搞定那四百多家供应商的交付节奏调整。特别是海外关键器件,运输周期长,变数太大。”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紧闭的会议室大门,那里是翟金鹏离开的方向。
希望如同微弱的火种,在沉重的压力下摇曳,却顽强地不肯熄灭。
三天。
整整七十二小时,罗俊涵几乎没合眼,守在办公室,电话和Welink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
他眼底布满血丝,咖啡在桌上冷了一杯又一杯。
采购部反馈的消息如同战报,一条条汇聚到他这里:
“首批三十家国内核心供应商全部响应支持,愿意配合调整交付计划。”
“北美关键芯片供应商A公司亚太总裁亲自协调,同意提前一周空运关键料。”
“欧洲老牌设备商B公司反馈,需额外支付加急空运费,但承诺配合。”
“日系精密部件C社提出产能极限,最多只能提前三天......”
好消息和坏消息交织,如同冰火两重天。
每一次电话响起,罗俊涵的心都跟着悬起又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