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永和暖意(1/1)

凤藻宫的清冷素白尚未褪去,永和宫寝殿内却已悄然弥漫开一种不同寻常的温暖与宁静。

窗明几净,几案上摆放着几枝含苞待放的玉簪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冲淡了药气。

空气里流动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喜悦。

宝钗半倚在铺着杏黄锦缎的贵妃榻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云丝软衾。

她穿着一身家常的藕荷色软绸寝衣,乌发松松挽就,未施脂粉的脸上带着一丝初孕的慵懒与不易察觉的苍白。

素日里沉静如水的眼眸,此刻闪烁着一种混合着巨大惊喜、难以置信以及一丝深藏忧虑的复杂光芒。

她的手,下意识地轻轻覆在自己尚且平坦的小腹上,感受着那份源自血脉的、悄然萌动的新奇与责任。

当殿外传来内侍清晰悠长的通禀——

“陛下驾到!皇后娘娘驾到!”时,宝钗的心猛地一跳,连忙在莺儿的搀扶下欲起身行礼。

珠帘轻响,贾琮高大的身影率先踏入,玄色常服衬得他眉宇深沉,但眼底那份因新生命而生的纯粹喜悦却难以掩饰。

紧随其后的黛玉,已换下沾了泪痕的宫装,穿着一身素净的衣服,发间只簪一支素银簪子,眼眶依旧微红,面色苍白。

然而那份属于皇后的端凝与关切却已重新回到了她的眉宇之间。

“臣妾恭迎陛下、皇后娘娘!”

宝钗屈膝欲拜,动作带着些许谨慎。

“快免礼!”

贾琮声音洪亮,带着不容错辨的喜意,甚至未等宝钗完全弯下腰,便已上前一步,亲自虚扶住她的手臂,力道适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

“你有孕在身,这些虚礼一概免了,安心静养便是天大的礼数!”

他的目光落在宝钗尚看不出端倪的小腹,深邃的眼眸中涌动着属于帝王与父亲的慈爱光辉,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温和,

“身子感觉如何?可还有不适?”

宝钗感受到手臂上传来的温热与力量,心头一暖,那份因帝后亲临而生的紧张稍缓。

她抬眸,迎上贾琮关切的目光,温婉一笑,声音依旧沉静,却比平日多了几分柔软的暖意。

“谢陛下关怀。臣妾并无大碍,只是晨起略有些眩晕,劳太医诊视,方知是喜讯。让陛下和娘娘担忧了。”

她的目光随即转向贾琮身后的黛玉。

当看到黛玉素服孝衣,眼眶红肿,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哀伤与强撑的镇定时,宝钗心中猛地一揪,那份初为人母的喜悦瞬间被浓重的疼惜与担忧压下。

她挣开贾琮的虚扶,快走两步,不顾黛玉的阻拦,执意屈膝行了一个郑重的福礼。

“娘娘……”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抬头望向黛玉,眼中是真切的关怀与痛惜,

“臣妾听闻府上……还请娘娘千万节哀,保重凤体!老祖宗在天有灵,也定不愿见娘娘如此悲痛伤身。”

她的话语恳切,目光在黛玉苍白的脸上流连,带着感同身受的沉重。

黛玉看着宝钗眼中那份毫不作伪的关切,看着她因自己而流露的忧色,心中五味杂陈。

新生的喜悦与逝去的悲痛猛烈地撞击着。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头的酸涩,主动伸手,稳稳扶住了宝钗行礼的手臂,力道轻柔却坚定,阻止了她更深地弯下腰。

“宝姐姐快起来。”

黛玉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清晰温和,她甚至微微用力,将宝钗扶回榻边坐下,

“你有孕在身,万不可如此。你的心意,本宫明白。”

她看着宝钗,努力在苍白的面容上绽开一个温柔却难掩疲惫的笑意,

“这是天大的喜事,是大乾之福,亦是陛下与本宫之福。得知你有孕,本宫心中亦是欢喜的。”

她的话语真诚,目光落在宝钗覆着小腹的手上,那里孕育着新的希望,是这深宫灰暗时刻的一束微光。

黛玉强忍着心头翻涌的悲怆,继续道。

“方才本宫已问过太医,你的胎象尚属稳健,但头三个月最是要紧。你素来明理,更需加倍小心,静心安胎。永和宫上下,本宫会亲自盯着,一应饮食起居、汤药供奉,必以你与皇嗣为重,不得有丝毫闪失。”

她的语气带着皇后的威严与长姐般的叮咛,目光扫过侍立一旁的莺儿和永和宫的掌事宫女,带着无形的压力。

宝钗听着黛玉条理清晰的安排,看着她强忍悲痛为自己筹谋的模样,心中又是感激又是酸楚。

她反手握住黛玉扶着自己的、依旧有些冰凉的手,声音微颤。

“臣妾谢娘娘隆恩,更谢娘娘体恤……娘娘自己……”

她看着黛玉憔悴的容颜,后面的话哽在喉中,化作一声心疼的轻叹。

贾琮站在一旁,看着两位最重要的女子双手交握,一个强抑悲痛支撑大局,一个喜中含忧感念关怀,心中亦是百感交集。

他走上前,宽阔的手掌轻轻覆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温暖的掌心传递着无声的力量与慰藉。

“好了,”

他低沉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沉重的温情,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安稳力量,

“宝钗安心养胎,便是对皇后最大的宽慰。玉儿……”

他看向黛玉,眼中是深切的疼惜,

“你也需听太医的话,好生休养。老祖宗的后事,有朕,有政老,有内务府,你且放宽心。眼下,永和宫这桩喜事,便是冲喜,也是老祖宗冥冥之中赐下的福泽,保佑我大乾后继有人。”

他的话语,既是对宝钗的安抚,也是对黛玉的开解。

此时,张院判和孙太医被宣入殿内回话。

两人跪在榻前,详细禀报了宝钗的脉象、胎气情况以及后续的安胎调理方案,言辞谨慎又带着喜气。

贾琮听得极为认真,不时询问细节。

黛玉也凝神细听,末了,又亲自叮嘱了几句,要求太医每日定时请脉回禀,所用药物必须经她过目。

帝后在永和宫停留了约莫半个时辰,贾琮对宝钗温言抚慰,赏赐了许多珍稀补品和安神定惊之物。

黛玉虽精神不济,却也强撑着精神,仔细查看了为宝钗准备的寝具、饮食单子,事无巨细地安排了一番。

临行前,黛玉再次握了握宝钗的手,看着她依旧平坦的小腹,眼中是复杂的祝福。

“宝姐姐,好生将养。待你胎相稳固,本宫再来看你。”

“臣妾恭送陛下,恭送娘娘。”

宝钗在榻上欠身,目送着帝后相携离去的背影。

贾琮小心地扶着黛玉的手臂,她的脚步有些虚浮,倚靠在他身上。

走出永和宫温暖明亮的殿门,重新踏入初夏微凉的空气中,身后是象征着新生与未来的暖意融融,前方是凤藻宫那挥之不去的哀伤与清冷。

贾琮的手臂揽得更紧了些,几乎是将黛玉半拥在怀中行走。

他侧首,低沉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带着一种磐石般的承诺。

“玉儿,你看,生命在延续,希望也在。老祖宗在天上看着,她会保佑我们,保佑宝钗,保佑这未出世的孩子,也保佑我们的皇儿平安长大。”

“你不是一个人,你有朕,有孩子,有这整个江山社稷需要你。为了他们,也为了老祖宗能安心,你一定要撑住,要好起来。”

黛玉靠在他坚实的臂膀上,感受着他传递过来的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温暖。

她没有说话,只是将身体更紧地依偎向他,仿佛要将自己所有的脆弱和重量都交付于他。

泪水无声地滑落,沾湿了他的衣襟,但这一次,那泪水里除了悲伤,似乎也多了一丝被强行注入的、微弱的勇气与依托。

暮色渐合,宫灯次第点亮,将两人相互扶持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投在寂静的宫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