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老郭害羞了(1/1)
原本需要15天的路程,江宁率领5000骑兵昼夜不停,仅用7天便赶到洛阳。
得知江宁亲自到来,郭允厚和杨涟激动坏了,赶忙前去迎接。
江宁翻身下马,看着眼前模样略显狼狈的两人,笑着说:“老郭呀,才大半年不见,你怎么搞成这副样子?”
郭允厚挠了挠头,笑着回应:“老夫天生劳碌命,自从来到河南,就没日没夜地干,哪比得侯爷坐镇京师,风采依旧。”
这时,江宁走上前拍了拍杨涟的肩膀:“杨大人,你干得很不错,在河南揪出了不少贪官污吏、奸商劣绅,京里经常收到消息呢。”
杨涟听了也笑了笑。
随后,江宁从怀中取出朱由校的圣旨递过去。
郭允厚和杨涟仔细查看后,立马转身回房,将装有传国玉玺的石盒拿了出来。
江宁走上前,打开石盒,看着眼前这枚令无数人疯狂的传国玉玺,不禁感慨:“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此物。”
随即合上盖子,立马安排人装上马车。
这时,郭允厚开口道:“侯爷,还请稍等两天,老夫把公务交接完,与你一同回京。”
江宁略作思考便点了点头同意。
毕竟郭允厚身为户部尚书,眼下快到年底,户部一大堆事还等着他回去主持呢。
之后,郭允厚跟着江宁、杨涟来到河道工地。
看着正在忙碌的场景,江宁不禁心生感慨:百姓果然淳朴无私。
此时天气已逐渐寒冷,但大家依旧热情高涨。
没过多久,左光斗和周王朱恭枵也赶了过来,江宁上前与众人一一打过招呼,又询问施工进度,左光斗也是全程对答如流。
听着左光斗条理清晰、井然有序的汇报,江宁不禁感慨:这位“大明一级抬杠运动员”之前真是用错了地方,要是让他早早来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哪会有那么多糟心事?
就在这时,左光斗略带感慨地说:“只是如今天气渐冷,再过些日子下了雪就得停工,等到来年春暖花开才能施工。
可河道上这几万缅军俘虏和僧人,到时候不干活朝廷还得管饭,实在不划算。”
郭允厚听完也皱起眉头说道:“毕竟这些人都是待罪之身,白白管饭太不划算了。”
江宁闻言,思索片刻笑着说:“要不这样,闲着也是闲着,过段时间让他们建窑烧砖。
本侯一路走来,见不少百姓住的是木质或茅草房屋,回头把这些砖头分发给百姓,用来重新修建房屋。
如今京城魏公公也在这么干,百姓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郭允厚赶忙笑着说:“还是魏公公法子多!”
左光斗也点头赞同。
站在旁边的周王朱恭枵笑着说:“江侯爷说得对,这事回头本王亲自盯着,谁敢偷懒,本王就把他放到砖窑里烧了。”
江宁闻声抬眼望去,看着这位历史上颇具传奇的周王爷,仔细打量起来。
原本历史中,李自成围攻开封,这位周王爷不仅打开粮仓,还把王府的钱财全部搬出来犒赏守城士兵,李自成久攻不下,还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最终大怒之下,下令水淹开封。
虽然最终城破,但周王却在王府侍卫和百姓的掩护下逃了出去,口碑很不错,远比那些混吃等死的藩王强多了。
这时,几名士兵抬着木桶走上河道工地,扯着嗓子喊:“喝汤了,喝汤了,都排队一个一个来!”
只见这些缅军俘虏和和尚全都自觉排起队领汤。
江宁看得略感好奇,开口询问:“这是什么汤?
为什么只给这些缅军俘虏和和尚喝,不给百姓喝呢?”
左光斗赶忙解释:“侯爷有所不知,这是周王殿下亲自调配的提神醒脑药汤,能让人精力充沛、干活不知疲倦。
之所以不给百姓分发,是因为这药汤有副作用,对身体有损伤。”
江宁听完直呼:“我靠!
这位周王殿下还有这一手,实在是小瞧了!”
随后,众人在河道上巡视起来。
江宁看着青石黄土堆砌的河堤,略微皱眉——他知道这是如今加固河堤最好的方法,但远没有后世水泥修建的牢固。
若是修建城墙,还可以用鸡蛋清、糯米粉、石灰加固,质量一点不比后世的水泥差,可修建河道却没办法用这些,毕竟粮食是紧缺物资,这么大的工程,朝廷也扛不住。
江宁忽然灵机一动:自己为什么不尝试让人烧制水泥呢?
毕竟现在有这么多免费劳动力。
于是略作思考,让人取来纸笔,将烧制水泥的方法和流程详细写下来,交给左光斗。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左大人,这是大明皇家科技院从《永乐大典》中找出来的烧制水泥的方法,你让人试试烧制。”
左光斗听得云里雾里,疑惑地问:“侯爷,这水泥是个什么东西?
到底是水还是泥呀?”
江宁想了想,将水泥的特性与效用说了一遍。
左光斗听完大惊失色,满脸震惊地说:“真的能坚硬如石?”
江宁点头道:“若是能在里面加入钢铁,必将更加牢固。”
左光斗赶忙说:“加钢铁太奢侈了,要是这水泥真有侯爷所说的功效,用来修建河道就足够了。”
随即小心收好江宁写下的制作方法。
一旁的周王朱恭枵更是双眼放光,自己才刚上任,还没表现呢!
本以为河道工地干不了几天,就要放假回家了,正满心失落,没想到这么快又有活可干了,又能表现一番了。
随后,江宁表示可以让左光斗先尝试烧制,稍后会从京师派人前来协助。
之后,江宁便领着郭允厚、杨涟启程返京。
一路上,众人火速赶往京师,毕竟朱由校还等着江宁回去复命。
途中,郭允厚询问京师的情况,江宁简单说了说。
郭允厚听完双眼放光,没想到自己在河南大半年,京城发生了这么多事,国库还有了这么多收入,心里乐坏了。
但他又觉得不够,笑着说:“侯爷,老夫在河南累死累活考古大半年,才挣了区区400万两,要不您再想个法子,帮忙凑上600万两,争取弄够1000万两,凑个整数?”
江宁闻言,脸色顿时黑了下来,没好气地说:“法子倒是有,就不知道你这老家伙扛不扛得住。”
郭允厚闻言大喜,赶忙笑着说道:“侯爷但说无妨,扛得住也得扛,扛不住还得扛,拼了老夫这条老命也无所谓。”
随后,江宁嘿嘿一笑:“如今京城乃至北直隶,不少百姓都在大搞牲畜养殖,朝廷按市场价格进行收购,尤其是京营对牲畜的需求量特别大。
但如今天寒地冻,许多百姓家的母猪都等着配种,但是种猪却不够用了。
要不老郭你去试试?
30文一天,还可以舔猪咪。”
话刚说完,郭允厚瞬间愣在当场,随后脸色通红,不知是害羞了,还是给兴奋的。
跟在江宁身旁的杨涟、张文和二人则直接笑出了猪叫声。
随后,众人一路疾驰,又用了7天赶回京城。
江宁第一时间带着传国玉玺和郭允厚、杨涟、张文和三人入宫面见朱由校。
到了御书房,江宁将石盒递上去,方正化小心接过放在案上。
朱由校看着眼前的石盒,只觉心脏狂跳,声音有些颤抖地问:“江爱卿,玉玺就在这石盒之中吗?”
江宁点头。
朱由校双手颤抖,却没有立刻打开,而是传召内阁及在京的几部尚书前来御书房议事,江宁几人则在一旁耐心等待。
不多时,一众大佬悉数到场。
孙承宗等人见江宁郭允厚也在现场,略感好奇。
朱由校神情激动地说:“今日召诸位爱卿来,是有一件天大的喜事要与大家分享。
郭爱卿在河南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时,竟找到了失传许久的传国玉玺,如今刚送入宫中。
只因玉玺失传太久,无人知其真假,想请诸位爱卿帮忙鉴定一番。”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全都大惊失色,纷纷围向郭允厚询问。
郭允厚只是一个劲儿点头,联想到他“考古”的特殊职业,大家也大概猜出这玉玺的来历。
随后,朱由校打开石盒,将传国玉玺取出来放在案上,让一众臣子鉴定。
只见大佬们个个神情激动,仔细观察起来。
孙承宗率先拿起玉玺在手中端详,随后小心翼翼地递给袁可立,袁可立仔细查看,眉头微皱,时而点头,时而沉思,接着又将玉玺递给温体仁。
温体仁看完后闭目沉思,开始查阅资料。
之后一众大佬看完便窃窃私语起来。
随后,孙承宗带头行礼,开口道:“老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此物确实是传国玉玺。上面用黄金镶嵌的那一角,是王莽篡汉时,王太后将玉玺掷于地磕损后,王莽命人以黄金修补而成。
至于玉玺另一侧的‘大魏受汉传国玺’字样,则是魏文帝曹丕在汉献帝禅位后,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命人刻下的。”
袁可立也附和道:“陛下,此物确实是传国玉玺,与古籍记载完全吻合。”
温体仁也开口:“启禀陛下,观其材质质地,的确是先秦之物。”
听完几位大佬的结论,朱由校顿时哈哈大笑:“真是天佑大明!
稍后传旨昭告天下,传国玉玺被找到了!
如此一来,天下人自会认为朕乃天命所归,大明更是得到上天眷顾!”
朱由校激动过后,又问:“只是朕该如何告诉天下人这玉玺是如何找到的?
总不能说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