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不利于团结的话(1/1)
冯嘉会闻言,顿时站起身来,行了一礼,说道:“顾尚书,如今朝廷推行各项政策,开办银行、驿站通商、改革商税、大力发展海贸,这些举措效果都很不错,国库也逐渐充实起来。
又何必做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呢?”
顾秉谦冷笑连连,说道:“冯大人,您还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人口众多,官员也多,事情更多,那一样不用花银子?
如今辽东建奴作乱,西南还在对缅甸用兵,河套刚刚收复,接下来还得修建城池、派兵驻守,哪一样不需要银子支撑?
朝廷如今国库虽说有点银子,但大明若想要中兴,那需要的可是海量银子,光靠目前这点银子根本不够。
不然你们以为朝廷为何要冒着双线作战的风险,同时出兵收复河套、在西南对缅甸用兵?
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你们二位为官时间也不短了,大道理本官就不多说了。
不过本官侥幸比你们二位多为官几年,在此要提醒你们一句,在官场要懂得和光同尘。
如今朝堂上下一心,都在为大明中兴竭尽全力,可不是万历年间相互党争的时候了。
希望你们二位能认清形势,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要做。”
左光斗脸色涨得通红,说道:“我等都是读书人出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郭老大人做的事情,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
一旦被抖出来,到时候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朝廷?”
顾秉谦看着左光斗的倔脾气又上来了,猛地将茶盏往桌子上一放,冷哼一声,说道:“左大人,别整天之乎者也的。
圣人的书是用来看的,拿来办事却百无一用。
本官今日跟你们说这些,也算是交浅言深了。
尽管本官知道这些话,你们可能很难听懂,就算听懂了,也未必认同,但本官还是要说。
孔夫子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做事之时,不问可不可能,只问应不应该。
这么浅显的道理,你们二位想必能明白。
郭老大人自然也明白,可他还是做了,为此不惜搭上自己的一世清名和身后之名。
可你们二位又做了些什么呢?
郭老大人做的事,陛下难道不知道吗?
江侯爷难道不知道吗?
但为何没有阻止?
江侯爷肩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重任,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为何不阻拦?
这其中的道理,你们难道还想不明白吗?”
听了顾秉谦的话,左光斗和冯嘉会二人沉思良久,随后对视一眼,朝着顾秉谦行了一礼,齐声说道:“多谢顾大人提点,下官铭记于心。”
顾秉谦点了点头,说道:“你们能明白就好。
接下来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行。
本官公务繁忙,就不留你们了。”
随后,冯嘉会和左光斗二人告辞离开,返回河堤继续监督工程进度。
顾秉谦则留在洛阳府,指挥许显纯、东厂魏朝卿二人带领户部官员和一万京营士兵,对河南境内大小寺庙宫观展开彻查。
一时间,一批又一批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要么被勒令还俗,要么被押往工地做工赎罪,整个河南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而查抄所得的钱财,一车队一车队地运往京城。
……………
与此同时,北邙山上的郭允厚正对着刚出土的文物满心欢喜,赶忙吩咐手下登记造册,接着整理装箱,准备抬下山去交货。
郭允厚一眼瞧见正在一旁拿着洛阳铲打洞取土的向风,赶忙开口喊道:“向风风,别在那儿折腾了,跟老夫下山!”
向风赶忙走过来,说道:“郭老大人,您下山交货就好,干嘛非得拉上晚辈呀?”
郭允厚没好气地说:“你小子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老夫带你下山,是想让你多和这些人接触接触。
要知道,多条朋友多条路,将来老夫要是哪天吹灯拔蜡了,这些人脉关系可就是你的保命符,不管是商场还是官场,都用得上。”
向风无奈地耸了耸肩,便跟着郭允厚一同下山。
刚到山下,只见秦有德已带着人手等候多时。
郭允厚与秦有德完成交接后,秦有德依旧像往常一样,留下了许多酒肉。
郭允厚招呼众人就地休息,吃肉喝酒。
可刚吃没多久,一匹快马疾驰而来。
来人翻身下马,径直走到郭允厚身前,正是杨涟。
郭允厚面带疑惑地问道:“杨大人,你这是被鬼撵了吗?
跑得这么急,难道是左光斗和冯嘉会那两个家伙杀过来了?”
杨涟摇了摇头,喘着粗气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布包裹的东西递过去。
郭允厚不明所以,但还是接了过来。
打开包裹一看,是一块婴儿拳头大小的青灰色泥膏。
郭允厚顿时眉头紧皱。
这时,坐在一旁的向风直接跑了过来,满脸震惊地说:“青膏泥!
我的天呐,在哪找到这东西的?”
郭允厚眼睛睁得老大,看向向风,说道:“向风风,这该不会是……”
向风一脸正色地点点头。
郭允厚猛地跳起来,掐住杨涟的脖子,神情激动地说:“杨大人,你快给老夫说说这东西在哪发现的?”
向风见状,赶忙上前拉住郭允厚,说道:“郭老大人,您快松手,您掐到杨大人脖子了,再掐下去,杨大人就断气了!”
郭允厚赶忙松开手。只见杨涟脸色涨得通红,伸出一根手指直指郭允厚。
郭允厚尴尬地笑了笑,赶忙上前拍打杨涟后背。
片刻之后,杨涟恢复正常,冷哼一声说道:“郭老大人,您刚才差点就谋杀朝廷命官了,您知道吗?”
郭允厚挠挠头说:“老夫也是一时着急,你这不是没事嘛,咋还揪着不放了?
赶紧说正事。”
杨涟随后一脸严肃地说:“今天早上我来洛阳巡查工程进度,有百姓向我汇报,在清理河道的时候挖出了这种颜色的泥膏。
我记得上次您提过,有一种青膏泥是商周、春秋、秦汉古墓才有的东西,便第一时间过来让您瞧瞧。”
向风赶忙一脸正色地说:“没错,这就是青膏泥。”
杨涟闻言心中大喜,说道:“那真是太好了,咱们赶紧走!”
郭允厚赶忙让李老鸭把剩余酒肉送上山,让其他人继续考古工作,自己则带着向风、孙云鹤和几十名手下跟着杨涟一同出发。
郭允厚骑在马上,神情焦急地问道:“杨大人,那地方现在是什么情况?
可别让别人抢先了。”
杨涟笑着说:“郭老大人,您放心,我第一时间就安排锦衣卫看守现场,让百姓各回各家等候通知了。”
郭允厚松了口气,笑着说:“那就好。”
随后众人赶到洛阳城外一处河道边,只见几十名锦衣卫守在那里。
杨涟上前询问:“本官离开之后,这里有什么动静?”
一名锦衣卫赶忙回答:“回禀千户大人,您离开后,卑职们一直守在这里,没让任何人靠近。”
杨涟点点头,这时郭允厚和向风赶了过来。
几人来到干涸的河道中,杨涟说:“这里原本河道狭窄,淤泥又多,这次河道加宽三丈,所以才挖到了这青膏泥。”
向风点点头,走到一处地方,伸手抓了一把土放在鼻子下嗅了嗅,接着伸出舌头舔了舔,闭上眼睛开始思考。
郭允厚等不及了,赶忙开口道:“向风风,到底什么情况?
你这咋还吃上了?
这又不是屎,有那么香吗?”
向风翻了个白眼说:“没问题,是正宗的青膏泥。
拿洛阳铲来,从这里往下挖。”
说完,向风接过洛阳铲便开始往下挖。
两个时辰后,向风停下手中动作,然后猛地用力往下一捅,接着抽出洛阳铲。
看着洛阳铲带出的碎石,向风拿在手里看了片刻,说道:“错不了,下边确实有古墓,而且刚才应该已经挖到墓道了。
赶紧把洞口挖大。”十几名精壮汉子听后,拿着工具便开始挖。
这时,杨涟和郭允厚赶忙走过来,二人神情激动。
杨涟问道:“向小哥,这下边是哪个朝代的古墓呀?”
向风思索片刻后说:“这个还真不好说,毕竟从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都有用青膏泥的,只有挖开才知道。”
郭允厚神情激动地说:“咱们这次可算见着宝了!”
随后几人坐在一旁耐心等待。
几十名观山太保成员使足力气轮流挖洞。
四个时辰后,孙云鹤从洞里钻出来,神情激动地说:“师傅,挖通了,刚好到墓道里。”
郭允厚一听,顿时拍手叫好,说道:“向风风,你小子这次可立了头功,回头老夫一定好好嘉奖你。”
向风满脸骄傲地说:“这不过是牛刀小试罢了。
想我向风刚入行时,干的就是散土的活儿,江湖人称‘北派散土王’。
后来当了把头,江湖上又叫我‘千里眼’。
今后只要有我向风在,什么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古墓,都是小菜一碟。”郭允厚笑骂道:“你小子,说你两句还来劲了。
行了,咱们赶紧下去看看。”
向风说:“郭老大人,晚辈就不下去了吧?
留在上面给你们把风。”郭允厚骂道:“咱们观山太保做事,还用得着把风?”
向风一脸严肃地说:“规矩不能坏,必须得留下人把风。”
郭允厚若有所思,随后看向杨涟说:“杨大人,要不你留在上面带着你手下的锦衣卫把风?”
杨涟点点头说:“既然如此,那我就在上面带着兄弟们把风,有情况你们招呼一声。”
随后,郭允厚带着众人顺着盗洞进入古墓之中。
在向风的带领下,众人有惊无险地进入了主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