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免费劳力(1/1)
几日之后,杨涟火急火燎地赶到邙山。
只见郭允厚正悠然自得地清点着文物,杨涟满脸急切,说道:“郭老大人,这都啥时候了,您还有心思摆弄这些东西?”
郭允厚一脸疑惑,问道:“杨大人,你这是咋啦,跟被鬼追了似的,啥事儿把你急成这样?”
杨涟没好气地说:“郭老大人,您做事就不能低调点儿吗?
您在邙山上干的那些事儿,心里没数吗?
现在外边都传疯了,又是阴兵过境的谣言,又是洛阳城里举办拍卖会,各地富商都云集于此。”
郭允厚却毫不在意,说道:“那又怎样?
爱传就传呗,老夫也管不了。”
杨涟气道:“共之都知道了,正打算派人来找您呢!
之前我还能拦一拦,在这下去我可拦不住了。
共之的性子您又不是不晓得,一根筋,认死理,万一他把这事儿捅出去,摆在明面上,到时候怎么交代?”
郭允厚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左共之是不是整天闲得没事干?
那就让他把工程进度再加快些,顺便把其他工程也一并做了。
老夫就不信,手头这么多事儿,他还有空来管老夫。”
杨涟满脸难以置信,说道:“郭老大人,您先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这次奉旨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您可是主事官啊!
现在主事官不见踪影,把所有事儿都扔给共之,这说得过去吗?”
郭允厚笑着说:“老夫考古,他搞工程,不都是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嘛,这有什么不好的。”
听到这话,杨涟当场无语,感觉自己这个大明“一级抬杠运动员”在这位大明“第一不要脸”面前,实在差了太远。
最后,郭允厚又笑着说道:“大洪啊,你如今也是锦衣卫的人了,很多事应该看得透彻。
如今朝廷虽说还有点家底,但大明到处都要花钱,老夫也是没办法。
咱们总不能坐吃山空,又回到以前那种拆东墙补西墙,最后搞得千疮百孔的日子吧?
以前发的俸禄尽是些乱七八糟不值钱的东西。
现在虽说整个北方官场和西南官场俸禄涨了三倍,大家勉强能吃饱饭。
老夫琢磨着回京后,向陛下上奏,还得在给官员们加加俸禄。
这样一来,看谁还敢说什么,要是有人敢抱怨,老夫就不给他发俸禄,让他全家喝西北风。”
杨涟点点头,郭允厚说的这些他心里清楚。
如今官员俸禄虽已涨了三倍,京城大部分官员还买了大明皇家商会的股份,日子确实好过了不少,而且收入都是合法的。
但地方官员仅仅是加了三倍俸禄,也就够勉强糊口。
他们奉公守法,更多是被江宁和老魏的手段给震慑住了,并非出于本心。
长此以往,万一有人抵挡不住诱惑,很可能又会走上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老路。
说到底,问题的关键还是银子,没有银子,皇帝画的饼也不香。
郭允厚站起身,盖好箱子,语重心长地说:“大洪啊,你别在这儿杵着了,赶紧去,让左光斗把工程搞好,至于老夫这边的事儿,他就别掺和了。
老夫这一世清名,就算全卖了银子充入国库又如何。
大明朝有一个郭允厚这样的就够了,百年之后,世人辱我骂我,老夫都不在乎。
但你们没必要跟着老夫一起自毁名声。”
杨涟心中感慨,郭允厚虽然行事风格有些不要脸,还过于偏激,但确实一心为了朝廷,没有任何私心。
于是他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去帮忙稳住共之。
但您老可千万别再搞出这么大动静了,一定要低调,不然共之认起死理来,我也拦不住。”
说完,杨涟匆匆离开邙山,返回工地。
看着杨涟的背影,左光斗走上前问道:“大洪,郭老大人在忙什么呢?
这段时间都不见他人影,我可听到了一些风声。”
杨涟笑了笑,说道:“郭老大人去巡视其他地方了。
毕竟这次工程浩大,他不可能一直待在咱们这儿。
共之,你就别管那么多了,先把眼前的工程做好,其他事以后再说。”
左光斗毫不客气地说:“大洪,咱们相交多年,你居然跟我撒谎。
郭老大人要是真去巡视其他地方,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可他现在分明就在北邙山上。
北邙山是什么地方,你我心里都清楚,兴修水利工程还能修到北邙山上去?”
杨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就在这时,一名锦衣卫匆匆跑来禀报:“启禀左大人、杨千户,朝廷发来最新公文,要给咱们这儿送一批和尚来。”
杨涟和左光斗二人闻言,当场愣住。
杨涟满脸不敢置信地说:“和尚来干嘛?
难道是来工地上念经祈福吗?”
锦衣卫也不知如何回答。
左光斗上前接过公文,打开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随后,他满脸震惊地对杨涟说:“大洪,朝廷这是要灭佛啊!”
听到“灭佛”二字,杨涟顿时不淡定了,赶忙接过公文仔细查看,眉头紧皱道:“朝廷虽然没明说灭佛,但这架势摆明了是要动手了。
礼部牵头,户部、厂卫一起行动,清查天下寺庙。
陛下下旨,将僧人度牒数量定为五万,此为定例,今后不得增加。
这跟灭佛就差个口号了。”
左光斗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对。
也不知道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杨涟思索片刻,说道:“除了江宁还能有谁?
他师傅可是陛下亲封的大真人,他也算是半个道家弟子,说不定这是公报私仇。”
左光斗沉思片刻后说:“公报私仇应该不至于,可能是国库又空虚了。
如今朝廷在关外收复河套平原用兵,西南也在对缅甸作战,每天花费如流水,咱们还在河南大搞工程。”
杨涟听后也点头表示认同。
左光斗笑着说:“这样也好,一些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送来后,就让他们在工地上干活,反正都是戴罪立功。”
杨涟也点头道:“整天口口声声说造福苍生,这次就给他们个机会。
要是不好好干,我就把他们直接活铸在堤坝里。”
数日之后,锦衣卫与东厂番子率领着大批人马,押送着数万名光头和尚抵达工地。
这些和尚全都戴着手铐脚链,与左光斗完成交接后,左光斗即刻将他们安排去干活赎罪,杨涟更是派锦衣卫负责监督,一旦发现有人偷懒,直接鞭子伺候。
当天,就有几个寺庙的方丈不堪忍受,耍赖躺在地上装死,说什么也不肯干活。
杨涟毫不留情,让人直接把他们抬起来扔到大坝里,用石头活活砌在其中。
左光斗见此情形,本想劝阻,却被杨涟拦住。
杨涟这一举动,可把其他和尚吓得不轻,一个个干活越发卖力。
又过了几日,一名锦衣卫匆忙来报:“启禀左大人、杨千户,朝廷又有最新公文,说是过段时间会送两万缅人来帮忙做工。”杨涟和左光斗闻言,皆是一愣,心中满是疑惑,这究竟是何缘故?
先是送来一批和尚,怎么又要送一批缅人?
二人接过公文一看,顿时哈哈大笑。
杨涟笑道:“看来打仗也不全是坏事,这不又给咱们送来两万免费劳力。
以后那些最苦最危险的活儿,就不用百姓去干了,交给这两万缅人就行。
反正他们又不是大明子民,死了就死了。
用完之后给朝廷上书,再让送一批过来便是。”
左光斗抚着胡须,笑着点头。
在他们看来,只要不是大明子民,其他的便无需顾虑太多。
他们听说京城西山煤矿,除了罪犯,还有不少朝鲜人和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老魏逼得这些人不分昼夜地挖煤,据说还死了不少人。
可那又怎样?
人家老魏的蜂窝煤卖得便宜,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
几天后,原本一直在等朝廷消息的河南巡抚张我续,突然听闻锦衣卫前来传旨。
他心中暗自嘀咕,锦衣卫找自己所为何事?
自己之前上奏弹劾定远侯邓文明和忠贞侯秦良玉清查卫所军田手段过激引发哗变,即便有旨意,也该传给他们二人,怎么会轮到自己?
但张我续还是赶忙穿上官袍前去接旨。
然而,看到一同前来的冯嘉会,他心中愈发疑惑。
当听到圣旨内容时,张我续如遭雷击,竟然是要将他押解进京,交由三法司会审。
这怎么可能?
这既不符合流程,也毫无道理啊!
只见冯嘉会笑着说道:“张大人,请随锦衣卫上路吧,河南这边的事您就无需操心了,本官自会负责。”
随后,锦衣卫当场将张我续锁拿,查抄其家产,竟搜出白银一百一十八万两、土地二十万亩、商铺四十八家,还有一大堆古玩字画,全部登记造册,随张我续一同带回京城。
冯嘉会正式上任河南巡抚后,第一件事便是查访河南各地民情,随后向朝廷上奏,请求免除河南一年赋税,同时动员百姓帮忙疏通河道、兴修水利。
不仅如此,冯嘉会还下令各地官府,除留下少数官员处理日常事务外,其余官员全部前往工地带头做工。
这道命令一下,河南地方官府怨声载道。
可当他们赶到工地时,却都傻眼了。
只见这位巡抚大人身着粗布短衫,正亲自干活。
官员们见状,也不得不跟着干起来,毕竟巡抚都带头了,他们哪敢偷懒。
左光斗和杨涟见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分。
自来到河南动工以来,原河南巡抚张我续从头到尾都没露过面,其他地方官府送了些粮食后便没了下文。
这位冯大人倒是个实干派,拉着官员上工地,实在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