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醉梦锦官城(2/1)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的狼烟燃遍中原大地,张角率领的“太平道”揭竿而起,天地为之动容。金黄的旌旗在漫天尘土中猎猎作响,仿佛要撕裂这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农民军的呐喊震耳欲聋,四野之内再无安宁。而这一切,不过是乱世序幕的开端......
陈昭月站在学校的公告栏前,目光定格在高考倒计时牌上那个鲜红的数字“184”,心中不由得长长地吐了口气。她抬头望了望教学楼顶,雾气还未散去,稀薄的阳光透过云层,显得有些无力。
“昭月,这几天艺术生的报名快截止了,你爸妈决定了没有?”李婉拿着两杯奶茶走过来,手里递来一杯。
“还能怎么办?”昭月接过奶茶,语气漫不经心地说道,“他们俩,一个希望我去考师范大学,一个希望我走艺术道路,互相都说服不了。”
“那你呢?”李婉凑近问道,眼神里透着几分认真。
“我?”昭月笑了笑,低头看着手中的奶茶,声音略带怅然,“我能选什么?”她顿了顿,仿佛在自问自答。她想起父母之间的多次争执:父亲希望她选择文科,将来做一名教育者,传承历史文化,母亲则希望她考艺术类学校,凭借她的形象和表演能力进入更好的圈子。每每此刻,她就选择回避,自己呆在书房里,不经意看到父亲书架上那本厚厚的《三国志》,自言自语:“如果有机会,我倒想看看那些历史的真相。诸葛亮真的是个天才吗?他又为什么没能改变蜀汉的命运?”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课桌上的笔记本闪着微微的光。教室里人声鼎沸,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书本和试卷散落在桌上。突然,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伴随着门轴转动的细微“吱呀”声,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目光齐刷刷地转向门口。
陈昭月推门而入。清晨的光芒透过门口倾泻而下,仿佛为她特意拉开了一道聚光幕。她的身影恍如画中人,剪影般柔美。校服裙摆随着步伐微微晃动,脚下一双洁白如新的帆布鞋,简单却带着青春的灵动。
她的脸庞白皙细腻,犹如精雕细琢的玉石,在阳光映衬下仿佛散发着淡淡的光晕。一双杏眼明亮而透澈,眼波流转间似乎藏着万般故事;眉梢微扬,带着一丝清冷与高雅。她鼻梁挺翘,唇若点绛,笑意未至,唇角却天生微微上扬,令人不禁猜测那笑容若真绽放,又会是怎样的风情。
“校花来了!”一个男生忍不住低声嘟囔了一句。
“别太大声,小心被听到!”另一个男生戳了他一下,目光却也停留在陈昭月身上,眼中满是羡慕与憧憬。
陈昭月似乎没有察觉,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打开笔记本翻看,神情专注,仿佛教室里的一切都与她无关。
课间时分,微风徐徐吹过运动场,桂花树的香气淡淡弥漫在空气中。陈昭月站在树下,手里拿着一本书,微风轻抚她的长发,几缕调皮的发丝拂过她的脸颊。阳光从枝叶间洒下斑驳的光影,她的面容若隐若现,宛若一幅古典画卷,静静地绽放着自己的独特韵味。
“哎,那是陈昭月吧?”远处一个男生轻轻拍了拍同伴的肩膀,用下巴示意。
“是啊,这么好看的人除了陈昭月还能有谁?”另一个男生接话,目光中流露出不加掩饰的欣赏。
“校花就是校花,站在那里都跟拍广告似的。”第三个男生由衷地感叹。
陈昭月似乎察觉到有人注视她,但她并未回头,只是轻轻翻动书页,依然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唇角的一抹笑意带着些许俏皮,她嘴角的小小美人痣微微泛光,为这笑容平添一丝灵动。
铃声响起,教室内恢复安静,高三生活机械而乏味,试卷、习题、考试、成绩……昭月却忍不住心中低语:“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高分?”
下课后,几个男生聚在教室门口,带着刻意的笑容递来饮料和零食。昭月抬头扫了一眼,微微一笑,礼貌地摆了摆手:“谢谢,不用了。”
“真不明白,你每天这幅清冷样子,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围着你。”李婉凑过来,语气里带着些打趣,“这些人家里可都不普通,非富即贵啊。”
昭月摇摇头,语气平淡却意味深长:“金钱和身份或许能解决一切,但它们终究买不来真诚和信念。”
李婉叹了口气:“真搞不懂你,这么冷漠,不怕他们记仇?”
昭月低头笑了笑,声音淡淡的:“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需要在意别人怎么想。”
傍晚放学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成都的街头,整座城市像被渡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陈昭月骑着单车穿过老街,背后装着学校的书包,车轮与青石板交织发出轻微的“咯噔”声。街道两旁的小贩们忙着收摊,空气中弥漫着烤红薯的甜香,勾起了一丝冬日的温馨。
她穿过一座弧形的老桥,桥下的锦江水面泛着粼粼波光,将夕阳的余辉揉碎成无数金色碎片。她放慢了脚步,抬眼望了一眼远处山峦的轮廓,轻声自语:“真美。”嘴角不自觉扬起一抹浅笑,仿佛整个黄昏都因她的笑容更添了几分生动。
成都的黄昏,总有一种让人留恋的魔力。
单车在家门前缓缓停下,陈昭月一手扶着车,一手推开老旧的木门,熟悉的喧闹声瞬间涌入耳中。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水果和零食,几位亲友围坐在一起,正热烈地聊着家长里短,笑声回荡在暖黄色的灯光里。
昭月轻轻放下书包,换了拖鞋,刚准备悄悄溜回房间,却听母亲从人群中扬声喊道:“昭月,别急着躲,过来陪大家坐一会儿!”
“来了——”她拉长声调应了一句,嘴角浮现一抹无奈的笑容,只好在亲友面前挤出温和的表情,慢吞吞地走到沙发边坐下,顺手拿起一个柚子。
“哎呀,咱们家昭月越来越漂亮了!”一位亲戚眼里闪着光,笑眯眯地夸道,“亭亭玉立,走出去都像个小明星!这皮肤白得发光,怎么保养的呀?”
昭月剥柚子的动作微微一顿,抬头看向亲戚,笑得俏皮:“那当然是家里遗传的好基因。”
亲友闻言,笑得更加开怀:“基因好是好,可像你这样的,真不多见啊!”
昭月眨了眨眼,嘴角扬起一抹狡黠的笑意,语气一本正经:“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还得感谢孔明哥。”
“孔明哥?”亲友们愣住了,彼此对视几眼,充满疑惑地问:“听起来是个大人物啊,这是谁呀?”
昭月漫不经心地剥下最后一片柚子,语气闲适又带着些戏谑:“诸葛亮啊。他治理蜀国,把这里的山明水秀、空气清新、锦江水质甜美都安排妥当了,几百年下来,这基因还能不好吗?”
亲友们先是愣了几秒,随即爆发出哄堂大笑:“你这说法可真有意思!还能扯到诸葛亮头上去!”
一旁的母亲嗔怪地拍了她一下:“就知道耍嘴皮子!赶紧剥柚子,别净说些歪理!”
昭月不慌不忙地剥开柚子,将果肉递给母亲,自己则悠然地靠在沙发上。窗外的黄昏透过窗帘洒进来,映在她脸上,她的眼角眉梢间带着一丝漫不经心的闲适,仿佛整个黄昏都定格成了一幅温暖的画。
成都的傍晚,总是醉人心脾,像是被人洒了几滴桂花酒。
微风拂过锦江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江畔的灯光映在水中,如星辰散落,摇曳着流光溢彩。远处霓虹闪烁,高楼与青瓦老屋遥遥相望,老街巷里的红灯笼则静静悬挂,偶有行人经过,青石板上的灯影如同暖色的流云。
陈昭月独自漫步在锦江边,围巾轻绕在颈间,抵挡着夜晚微凉的风。周围情侣的低语被风吹散,灯火在她的眼中像一片流动的银河。她的目光落在江面,被拉得细长的月影摇曳不定,像是在回应她的思绪。
“为什么现代人这么执着于追求物质?”昭月低声喃喃,声音轻得只有风能听见。“房子、车子、名牌包……这些真的能让人觉得幸福吗?”
她觉得这座城市变了,变得越来越喧嚣浮躁。高楼拔地而起,似乎吞噬了那些古老的巷陌与文化记忆。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掌心空空,似乎握不住什么,也盛不下什么。嘴角扬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带着些许自嘲:“或许,我生错了时代吧。”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将她的思绪拉回现实。屏幕上是李婉发来的语音:“月儿,你又跑哪里发呆去了?”
昭月轻笑着点开回复:“锦江边,随便走走。”
不一会儿,李婉的身影出现在她身后,手里举着两杯冒着热气的奶茶:“我就知道你在这儿!你又在想那些没人懂的事了吧?”
昭月接过奶茶,抿了一口,喉间的暖意驱散了寒意。她微微侧头,望着远处的江水,语气淡然却坚定:“谁说没人懂?至少我懂自己。”
李婉瞥了她一眼,装作叹气:“真搞不懂你,有时候我都怀疑你是不是穿越来的,这么不合群。”
昭月笑了笑,没有回答,低头摇晃着手中的奶茶,目光再次落向江面。她的心却随着夜风泛起静谧的波澜。
合江亭旁的锦江依旧波光粼粼,映着两岸灯火,与老街巷的热闹形成了隐隐的对比。临江的一家咖啡屋里,暖光洒在木质桌椅上,隔着玻璃窗,能看见外面的江景朦胧如画。
陈昭月坐在靠窗的位置,手握一杯热咖啡,目光游离地看着窗外。她穿着一件浅蓝色外套,长发自然垂落,眉目间透着清冷的气质,与咖啡屋暖意洋溢的氛围形成微妙的对比。
对面的李婉正咬着吸管,眼神来回打量昭月,终于开口:“大忙人陈大小姐,亲友聚会搞完了?”
昭月端起咖啡杯,懒懒地靠在椅背上:“别提了。你要是听到那些亲戚怎么夸我,都能乐出声。”
“哦?怎么夸得你害羞了?稀奇啊!”李婉眉毛一挑,露出夸张的神色。
昭月轻哼一声,喝了一口咖啡:“他们问我为什么长得这么漂亮,我顺着他们的话开了个玩笑。”
“说来听听,看看你的自夸有多高明。”李婉一脸揶揄。
昭月放下杯子,嘴角一扬,语气漫不经心:“我说基因好,还提了一句孔明哥,把好山好水和养人基因扯到一块了。”
“孔明哥?”李婉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你还真敢说!你亲戚什么反应?”
“还能怎么样?都笑了呗。”昭月耸了耸肩,目光依旧淡然。
李婉摇摇头,无奈感叹:“你这脑回路,我是真的服了。不过,说起来,我从小在成都长大,却反而忘了巴蜀的来历。脑子里只剩下……”
“你只知道天府之国,好吃好玩,是最最休闲享乐的城市。”昭月轻轻接道,语气里带着一点揶揄。
李婉点点头,随即又问:“你觉得诸葛亮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吗?还是他也有平凡的一面?”
“神倒不至于,但确实厉害。他不是简单的‘智多近妖’,更多的是责任感和格局。”昭月的语气里多了一分认真,眼中闪过些许钦佩。
李婉忍不住调侃道:“你这讲得头头是道,听着还挺像真见过他似的。”
昭月轻笑一声,没有回应,只是目光穿过窗玻璃,落在远处的锦江水面。那曾经浩荡翻滚,当下宁静流淌的水波闪着细碎的光,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