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第二届科举(1/1)

整个大乾在苏铭的政策推动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最明显的就是百姓们脱离了穷苦的生活,不再受饥寒之苦。

也许他们没有财富自由,但至少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耕地。

日子有了盼头,他们每天都是带着笑脸生活的。

很多百姓家里都给苏铭供奉了长生碑,希望他可以永生,带领大乾走上更高的辉煌。

苏陌监国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按部就班,处理日常发生的问题就可以了。

他也曾深思过要改变什么让大乾变得更好,但想破了脑袋他也想不出要改变哪些。

这一刻他才知道他父皇是多么地伟大,一个人便想出了这么多旷古烁今的政策。

无论是科举制,还是土地改革,又或者三省八部制等等,都足以流传千古,影响千万代的。

此刻皇宫上所有大臣都到来,正在上早朝。

“启禀太子,臣有本要奏!”荀彧率先开口。

“准奏!”

苏陌依旧坐在台阶中间那里,并没有坐在龙椅上。

那是他父皇的座位,没有传位于他就不能坐。

“益州广汉郡地面发生震动,许多老百姓的房屋都倒塌了,死了千余人!”

“什么?士兵有没有展开救援?”苏陌惊呼一声。

“已经在搜救了,请太子殿下拨钱拨款赈济灾民。”

“应该的,甄爱卿,这件事就交给你了,尽快将钱粮送往广汉。”

“遵命!”甄逸微微拱手。

“第二届科举即将开始,荀爱卿可要监管好啊!”苏陌看向了荀攸。

“太子殿下请放心,微臣已准备妥当!”

院试每年都有举办,但乡试是三年举办一次的,今年的科举竞争力会比第一届更大。

因为秀才的数量比之前多了三倍不止。

“好,诸位爱卿都是大乾的栋梁,有你们在,本王轻松很多。”

“太子殿下谬赞,一切都是为了大乾。”贾诩微微拱手。

……

朝会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将所有的事情汇报完毕后,荀彧等人方才走出皇宫大殿。

“太子殿下越来越适应朝政了。”甄逸欣慰一笑。

“是啊!太子没有辜负陛下多年的培养!”荀彧微微颔首。

“太子殿下乃人中龙凤,有他在,大乾百姓定能过的更好。”钟繇抚须一笑。

他是荀彧介绍入朝为官的,如今担任礼部主事。

苏陌原本想要给他更高的职位,但想到他并无功劳在身,因而只能给到主事职位。

“元常,那是你没有见过陛下,不然你会更加震惊。”

“吾时常听到陛下的传说,但无缘得见,实乃人生一大憾事也!”

“哈哈,不着急,等陛下班师回朝你就能见到了。”荀彧哈哈一笑。

“吾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众人边走边聊,一路朝着宫外而去。

而大乾的书生、老百姓都在讨论科举的事情,三年一次的热闹,每个人都会关注的。

洛阳城内的天仙楼就坐满了人群,里面基本都是天启学院和天武学院的学子。

“元林兄,此次科举可有把握啊?”一个手拿折扇,风度翩翩的男子开口询问。

“长赐兄说笑了,大乾人才辈出,哪有那么容易?能中举就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方青苦笑一声。

“元林兄在学院可是名列前茅的存在,可不要妄自菲薄啊!”一旁的蓝衫青年开口。

“第一届科举的庞统不就是野外之人吗?大乾卧虎藏龙,诸位还是不要掉以轻心才是。”

“元林兄说的没错,据传当初通过会试的人,只有庞统一人回答出了陛下的问题,其余人完全没有头绪,可见题目的难度之高。”黄义黄长赐微微颔首。

“不错,喝完这杯酒,吾祝诸位金榜题名,进入庙堂之上,为大乾效力。”方青举杯一笑。

“好,希望吾等都能中举,入得庙堂,也算不辜负多年的寒窗苦读。”林闵大笑一声。

几人对视一眼,碰了一下酒杯,便一饮而尽。

除了他们在讨论科举之外,其他桌的客人也在热烈讨论着,其余州郡谈论的更多。

许多家庭贫困的人都想靠科举之路跃升成为人上人,他们往往比常人更加努力。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的对普通人晋升之路的封锁,天启学院的成立,打破了世家对书籍的垄断。

时间缓缓流逝,转眼过去了五天!

这一日,大乾第二届科举乡试终于隆重展开。

所有的学子纷纷涌向考场,有的人脸上充满了紧张、有的则一脸轻松惬意。

有一些地方没有考场,学子就需要跋山涉水,跨越超长的路程参加考试。

每个考场里面都配有六位监考官,至于人数为何这么多,就是为了防止他们被贿赂。

如果只是一个监考官,那么他大概率会徇私舞弊,给考生透题。

监考官数量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学子贿赂考官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呼……”

洛阳考场上的方青深呼一口气,缓缓打开了试卷,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

显然这一次的考题他很有信心,算是撞他枪口上了。

有人欢喜有人愁,考试总会有不会的考生,此刻他们愁眉苦脸,苦苦思索,却依旧答不出自己满意的答案。

所有人都在奋笔疾书,多年的努力,能否登上庙堂,光宗耀祖就在这一刻了。

考生中,一个脸色憔悴的青年一脸认真地书写着,他今年必须中举。

前几年他们村就有一个人中举了,那阵仗吓死个人。

车队足足有数十丈,敲锣打鼓,全村的人都出来围观,风光到了极点。

而且他们家的族谱因为他一人单开了一页,从他开始,他就是这一族的祖宗,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后辈子孙提到自己中举的老祖宗也会一脸自豪的,他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很多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参加科举的。

举孝廉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科举成为了唯一晋升的途径,他们拼了命想要中举。

当然,如果有足够出众的才华,也不一定要参加科举,像钟繇、陈群他们就是荀彧举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