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官学(1/1)

“官爷,这是周学政给我的推荐信,烦请您过目。”

刘耕书赶忙双手递上周学政的推荐信过去。

守卫接过推荐信,仔细地看了看,又抬眼打量了刘耕书一番,态度稍微缓和了些。

“你且稍等,我去通报一声。”说罢,便转身进了府学。

不一会儿,守卫出来了,身后跟着一位身着儒袍、面容和蔼的中年男子。

“你就是刘耕书?周学政信中多次提及你,说你是个可造之材。”

中年男子微笑着看向刘耕书。

刘耕书连忙行礼,“学生正是刘耕书,见过先生。”

中年男子微微点头,“我是这临安府官学的训导王夫子,既然是周学政推荐来的,自当是有真才实学。”

“跟我来吧,我带你去安排住处,再给你讲讲官学的规矩。”

刘耕书跟在王夫子身后,踏入了官学的大门。

一路上,他看着周围的建筑和来来往往的学子,心中满是期待。

来到住处,王夫子指着一间干净整洁的屋子。

“这便是你往后的住处,虽不算宽敞,但也能让你安心读书。”

“记住,官学里规矩众多,不可随意违反。”

“每日按时上课,认真听讲,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随时向先生们请教。”

“多谢夫子教诲,学生一定谨遵规矩,努力学习。”刘耕书感激地拱手回应。

安顿好之后,刘耕书便开始了在官学的学习生活。

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早早起床读书,晚上其他学子都休息了,他还在油灯下苦读。

然而,官学里的竞争远比他想象的激烈。

同学们大多出身名门,不仅学识渊博,还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

日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藏书楼古旧的木地板上,泛起一片柔和的光晕。

刘耕书身着一袭青色的长衫,正沉浸在手中那本泛黄的《四书章句》里。

他时而眉头微蹙,时而轻轻点头,完全沉浸在典籍的世界中。

这时,一阵轻快又带着几分傲慢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赵明城身着一袭绣着金丝云纹的锦衣,手中折扇“啪”地一声利落合拢。

他姿态慵懒地斜倚在紫檀书架上,嘴角挂着一抹嘲讽的笑意。

“刘兄这般刻苦,莫不是想用这泛黄得都快散架的《四书章句》考个状元回来光耀门楣?”

他的声音不大不小,却足以让藏书楼里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几个同样身着锦衣华服的世家子弟立刻哄笑起来。

那笑声尖锐刺耳,惊起了窗外树枝上栖息的几只麻雀。

刘耕书抬眼看了一下来人,心里有些厌烦。

这人也不懂是不是有病,每每看到自己都要过来刺上几句。

“赵公子说笑了,学问的深浅,原本就不在于典籍的新旧。”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其蕴含的智慧历久弥新,岂是外表的新旧所能衡量的。”

刘耕书不管心里多烦这个人,面上仍维持着一贯的礼节,不卑不亢地回应着。

“说得好!”

就在这时,门口忽然传来一道清朗而有力的嗓音。

一袭竹青长衫的张开阳踱步而入。

“上月诗会赵兄作的那首《咏桂》,其中‘金粟满枝头’的绝妙典故,不正是引自这本你口中的‘泛黄旧书’么?”

“可见这旧书之中,藏着无尽的宝藏,就看有没有人能慧眼识珠了。”

张开阳目光炯炯,直视着赵明诚,言语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戏谑。

赵明诚脸色微微一僵,眼神中闪过一丝尴尬,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副玩世不恭的模样。

“哈哈,所言极是,是赵某失言了。”

他干笑两声后,便带着那几个世家子弟悻悻离去。

“师兄,你今天不是要去打马球,怎么也来藏书楼看书了。”

刘耕书收起书籍,快步走向自家师兄张开阳。

两人并肩走出藏书楼,午后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斑驳的树影。

"临时被人给放了鸽子。"

张开阳轻笑一声,手中折扇轻摇。

"这不,我听说你最近在钻研《周易》,特来寻你讨论一二。"

刘耕书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师兄也懂《周易》?"

"略知皮毛罢了。"

张开阳目光悠远,"不过我倒知道一个去处,或许对你有帮助。"

两人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一处僻静的院落。

院中古柏参天,青苔覆阶,显得格外清幽。

推开斑驳的木门,只见屋内陈设简单,却处处透着雅致。

"这是......"

刘耕书环顾四周,目光被墙上的一幅字吸引。

"这是你太叔师祖的书房。"

张开阳轻声道,"他老人家生前最爱在此研读《周易》。"

刘耕书走近那幅字,只见上面写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笔力遒劲,气势磅礴。

"师伯祖常说,《周易》不仅是卜筮之书,更是处世之道。"

张开阳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装帧古朴的典籍,"这是他留下的笔记,你若有兴趣,可以借阅。"

"多谢师兄!"

刘耕书双手接过,如获至宝。

正当此时,院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不好了!赵明诚他们......他们在明伦堂闹起来了!"

一个身着灰布短打的少年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怎么回事?"张开阳眉头一皱。

"说是要重新评定上月诗会的名次,非说刘公子的诗作有抄袭之嫌......"

刘耕书闻言,脸色微变。

张开阳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咱们去看看。"

明伦堂前,已经聚集了不少学子。

"诸位请看,这'自有清流在人间'一句,分明是抄袭自《全唐诗》中李商隐的'清流自在人间'!"

赵明诚站在台阶上,手中挥舞着一卷诗稿,声音洪亮。

人群中瞬间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一道道怀疑的目光纷纷投向刘耕书。

原本对他的赞叹之声瞬间变成了质疑与议论。

张开阳正要上前辩解,却被刘耕书伸手拦住。

“赵兄此言差矣。”

刘耕书神态自若地走上前,目光平静地看向赵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