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复试(1/1)

“什么你的,我的,走,咱们该回家吃饭了。”

刘知农把头上的汗水一撇儿,转身就往住处走去。

刘耕书嘴角抽搐了下,无奈的跟上,刘勤在一边捂嘴偷笑。

万籁俱寂,夜色如墨。

唯有刘耕书房间的那扇窗,透出昏黄摇曳的烛火。

刘耕书轻轻关好房门,小心翼翼地从胸前内兜里掏出两封信。

那是他趁着白日买鞋的当口,偷偷溜去民信局取回的。

如今,官家的驿站、急递铺之类的渠道,还不是他能企及、使用的。

不过也没关系,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选择。

在诸多民间方式里,托商人捎带吧,行程难料,变数太多。

委托镖局护送呢,一则费用高昂,二则太过招摇。

相较而言,最为稳妥的当属民信局,不但收费价格公道合理,而且办事靠谱。

这民信局在盛世年间可是遍布大江南北。

业务广泛,寄递信件、托运物品、经办汇兑,无所不包,实实在在为民间通信、往来提供了极大便利。

刘耕书缓缓走到桌前坐下,手指轻轻摩挲着那略显粗糙的信纸,眼中透着几分期待。

半晌儿,刘耕书终于将信看完。

他站起身,一步步挪到烛火旁,抬手将信件慢慢递向烛火。

火苗贪婪地舔舐着纸张边缘,瞬间,橘红色的火焰沿着信纸蜿蜒攀升。

信件,化为袅袅青烟,消散在空中,留下灰烬。

京城。

朱漆大门的林侯府内一片静谧,唯有某座院落透着几分焦急的氛围。

“二少爷,太医请过来了。”

福伯弓着腰,神色匆匆地领着一位身着官服、背着药箱的章太医走进了院子。

林启明原本阴郁暗沉的表情,瞬间松快了些。

他忙整了整衣衫,急切却又极力维持着大家公子的仪态,快步迎了出来。

“章太医,可算把您给盼来了!”

林启明说着,伸手一把拉住章太医的衣袖,脚步急切地朝着屋内走去。

“您快给瞧瞧,我家玉珠这是怎么了。”言语间满是疼爱与担忧。

林启明这一辈子就守着这么一个宝贝疙瘩。

发妻走得早,他痛彻心扉,自此便断了再娶的念头。

横竖有大哥操持家族诸事,小弟也能帮衬,林家传宗接代的重任交给他们,他放心。

当初从铁匠镇回来时,他满心欣慰,自家闺女的状况好了许多。

虽说说话依旧有些迟缓,可比三岁之前利落不少,他仿若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这孩子命苦,一出生就没了娘亲。

因为在娘胎里多滞留了些时日,打小反应就比寻常孩子慢些。

可林启明却觉得,自家闺女像他,是个心里有沟壑、内秀聪慧的人。

在宝珠三岁那年,久未露面的京城大法寺天知大师云游归来,林启明听闻,赶忙前去拜访。

一番交谈后,天知大师赠予他一句话:让自己去东南方找到一个带铁匠的地方,待上六年,找一间私塾,等待有缘人上门,收其为徒。

天知大师还言明,只要寻得这些,自家闺女往后的日子便会顺遂无忧、越来越好。

林启明牢牢记下,此后四处探寻。

可算他于东南方的得知一个镇子名字就叫铁匠镇,喜得他把孩子交给大嫂扶照,赶紧过去。

那等待的日子可真煎熬啊。

等了两年都没有一个随他眼缘的,在第三年他自己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叫刘耕书的孩子过来了。

那时候他一看到这孩子的第一眼,就知道这就是自己的有缘人。

“莫急,容老夫看看。”

章太医不疾不徐地摸了摸胡须,将医药箱轻轻放下,稳步走到床边,仔细查看躺在床铺上的林玉珠。

“姐姐,你加油,我在京城等你。”

小刘耕挥手对着刘耕书告别。

“小。”

刘耕书猛地从梦中惊醒,一下子睁开双眼。

他慌乱地伸出手,使劲擦了擦脑门儿上密密麻麻的汗水,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胸口。

原来是一场梦啊,可真吓死个人了。

“耕儿,起了没?”

刘知农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几分急切与催促。

“阿爹,我起来了。”

刘耕书瞬间清醒,一个激灵从床上坐起。

他抬眼望向屋外,暗自庆幸,幸好还不算迟。

今儿个可是考复试的大日子,关乎前程,万万不能迟到。

他手脚麻利地洗漱完毕,利落地穿戴整齐,匆匆扒拉了几口早饭,便迈出家门,往考场赶去。

一路上,皆是行色匆匆赶考学子

待赶到考场外,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可细细一瞧,排队候考的学子比起正试竟少了一大半。

刘耕书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下心情,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接受询问、配合检查、领取座位号。

他攥着牌号,找到自己的座位,缓缓坐下。

没多久,空位上便坐满了学子。

由于此次参加复试的人数少了大半,考场内显得格外空旷。

每个位置之间的间隔相较上次明显远了许多。

这时,监考官迈着威严的步伐走进考场,随着一声“肃静”,考场瞬间鸦雀无声。

试卷发下,刘耕书便把目光落在题目上。

复试的题目比正试少了一道诗词歌赋,三题,却一看就不咋简单。

第一道经义,直接上了个大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且论学子当秉持何种态度应对,以正己身、济天下。”

刘耕书一看,就知晓这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里面的。

他还记得,原文是: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孟子他认为有人从事脑力劳动来管理众人,有人从事体力劳动被人管理,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这出题人一看就是在为国家筛选出有远见卓识的潜在官员。

如果考生认同社会分工,那么可以看他们是否有公正治理的理念。

如果考生批判阶层固化,就能看出他们是否有打破不合理秩序、追求社会公平进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