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开始收租(2/1)

1962年5月1日,劳动节。

在专家们的测试报告出来后,第一时间就通过电报发往北京,向领导们证实了这个好消息。

得知阳城是真的研发出了国内自己的汽车技术,领导们都很欣喜,陈升也被表扬了一番,升职有望。

要知道汽车工业是社会发展的必备基础,国内对运输载具的需求十分庞大。

但是因为技术的落后,生产方面很多都需要国外的支持,如今有了自己的技术,就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了。

看完报告后大领导甚至想要亲自来阳城一趟,一探究竟。

参观厂里生产出的汽车以及汽车制造的生产线。

但是因为要主持五一庆典,接待国外友人,他没有时间亲自来看,只能让手底下的其他人来参观。

在李老教授跟江霖的商议下,决定将‘华运’系列第一批制造出的车型,每款都抽出一辆送往北京的研究所。

用于研发升级之余,也让领导们看看咱们自己生产出的汽车是什么样子,性能如何。

H省省城的五一展会上。

接收到上面的安排,江霖跟陈爱国带着‘华运’系列的汽车出来展览,庆祝五一。

因为这次造出汽车的功劳,陈爱国直接从工会的副会长转正。

两人坐在工会席的最前方,看着下方巡展的车队以及省里其他参与游展表演的方阵。

身旁还坐着不少领导干部,纷纷称赞着两人年少有为。

至于李老教授带来的专家团队,以他们的身份,今天本来也该和江霖陈爱国一起参加省里的五一庆祝活动。

但是江霖拿出来的技术资料实在是太香了,这样的技术在当今的世界上也是独一份的。

他们为了更快地掌握这项技术,方便日后对其进行升级改善,几乎是住进了厂里的研发车间。

平日里就连吃饭都是江琦安排人送去车间,而这次的活动要来省里参加,光是来回就要费三四天的时间。

李老教授想都没想,就婉拒了江霖跟陈爱国的好意,带着团队里的成员留在了厂里。

江霖在得知几人的决定后也没有过多的劝阻,只是吩咐江琦在五一期间让食堂多做些好菜,给他们加餐。

这些天下来,江霖也了解了几人的秉性,抛开其他的不说,这几人在研究上是真的疯狂。

研究到了关键时刻甚至能忘记吃饭,连着研究两三天,李老教授还饿晕过一回。

好在他给分厂也配备了卫生所,每天都有厂医值班,不然都得被他这莫名其妙地晕倒给吓死。

像李老教授这个级别的科研人员都是国宝级的人物了,如果在他厂里出事,他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那件事后,江琦几乎是每次到了饭点,都会带着饭菜与专家团的人一起吃饭。

江霖得知后也没有说什么,毕竟这些专家一个个都是身份不凡的人,小妹能跟他们多接触是好事。

说不定以后也是她的一份机遇。

“等会儿会展结束,去我那里坐坐?”游展进行了一半,陈爱国对着身旁的江霖邀请道。

这些天因为接待专家团,他在阳城待了太久,总厂这边的工作几乎都是通过电话交代江垚处理的。

如今得到了专家团的认可,总厂这边安置生产线的事情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陈家花了那么多钱跟精力,可不是为了捧高江霖的阳城汽配厂。

只有扩大生产线,将生产线牢牢握在手中,才是他们的目的。

“行。”江霖喝了一口茶,他当然知道陈爱国想要跟他聊什么。

正好他也想问问看四合院的过户情况了。

会展结束,江霖跟着陈爱国一起回到了总厂,两人对生产线的安装事宜进行了探讨。

“生产设备可以向阳城钢铁厂定制,人员方面我会送一批老员工过来。”这样一来既给自家钢铁厂拉了一笔大订单,又能缓解阳城的就业问题。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江霖都不亏。

陈爱国闻言思考了片刻,对着江霖笑道,“如果总厂想要扩大生产线,人才方面肯定是稀缺的,江霖,你送多少人来我都照收。”

“但是……生产设备方面,我们作为总厂可以自己定制,应该不用麻烦阳城那边来做吧?”陈爱国是个精明的人,不愿意花冤枉钱。

他手底下管着的可是H省的钢铁厂总厂,身为总厂的厂长,没理由放着自己厂不用,花钱找下面的分厂定制设备。

那不显得他纯纯冤大头吗?

“生产设备图纸是另外的价钱。”江霖笑了笑,十座四合院买下的只是‘华运’系列目前几个型号的技术。

他可以包售后,但售后也仅限于生产设备的提供,以及人员的输送。

生产设备的技术与图纸是另外的价钱,他并不建议陈爱国购买技术与图纸。

毕竟他后面还会推出其他型号的车型,更进一步推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这样一来,生产设备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更新换代。

陈爱国如果从他这里买图纸自己定制,研究技术都得耗费不少时间,怕是还赶不上他出新款的速度。

他可不想因为生产设备的因素,导致后面车型的滞销。

只有总厂快速安好生产线,大批量投入生产得到回报,他后面的东西才好卖出去。

“你还真是会做生意。”陈爱国无奈地笑了笑,接着调侃道,“真不知道你们家三代贫农,怎么出了你这么个精明的狐狸。”

在当下这个年代三代贫农是褒义词,大家都引此为傲。

陈爱国的话并没有讽刺的意思,只是忍不住感慨江霖的精明。

“生产线的问题解决了,那我的房产过户了吗?”江霖没有回答他的话,反而笑着询问道。

陈爱国闻言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陈升从北京给他寄来的,他还没来得及拆开。

索性直接递给了江霖,让他自己打开。

江霖接过了厚厚的文件袋,拆开翻看着,那十座四合院都已经过户到了他的名下。

文件袋里除了房契地契以外,还放着今年的租金,3000块现金。

“大哥跟我说,租金是按照每年的公租房房租计算,一年一付。”这样一来对双方都公平,不用担心谁会吃亏。

“行。”江霖闻言点了点头,这个年代的房租本来就廉价,他也没指望靠这点房租赚钱。

要知道当下的房租一平方米才0.25元,一间院子里能住四五户人家,每户20-25平。

四合院的公摊面积又大,中间的院子是不算面积的。

一座四合院每月的租金差不多是0.25*25*4=25元

十座四合院就是250元

一年12个月,就是250*12=3000元

在当下这个年代,倒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