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刘备落幕,司马掌权(1/1)
曹操说罢,只觉头痛益深,不由得手捂额头,身子支撑不住,兀自向后倒去。
“元帅!”众人大惊,连忙上前。
就在这时,帐外一名军士入内,拜道:“禀元帅,太尉大人来了。”
“太尉……奉孝?!快,快请,快请进来!”
曹操大喜,头痛竟然好了一半,连忙翻身坐起。
不多时,郭嘉入内拜见,见众人都在,忙一一见礼。
“奉孝,你终于来了!”曹操道,“蜀军设下妖阵,令我军大败,如今苦无破阵之法,早就听闻你擅长奇门遁甲之术,这次陛下派你前来,可是专程为此?”
“大司马放心,此间之事,陛下已知,故特命我前来,助大军破阵。”郭嘉说着,环视众人一番,道:“不知众位将军,这是……?”
曹操叹道:“前些日子,我军战败,我弟曹仁、曹洪,与两位侄儿,夏侯恩、夏侯杰俱死于阵中。这几位将军,都是我曹家与夏侯家的子弟,他们一心想要报仇,故来请战,已被我呵斥了一番,让奉孝见笑了。”
郭嘉道:“原来如此,诸位将军重情重义,何罪之有?今日我既到此,必助诸位将军一臂之力,一雪四位将军之恨!”
曹操听罢大喜,立时头痛全消,将敷在额头的巾帕一丢,起身拜道:“果能如此,奉孝便是曹家和夏侯家的大恩人,请受操一拜!”
曹操说罢,众将也互视一眼,纷纷敬拜。
郭嘉道:“诸位不必多礼。破阵一事,郭某自当尽心尽力。但今日,要同各位有言在先,陛下已付我剑印,自今日起,三军务须听令,不可自专,更不能因私仇而误国事,若违令者,剑印之下,绝不容情!”
曹操也道:“奉孝之言,亦是本帅的意思,自今日起,三军自本帅以下……不,也包括本帅在内,皆奉军师将令行事。”
“末将谨记!”
“既如此,诸位将军各回自营,整顿兵马,提振士气,数日之内,发兵襄阳!”
“末将领命!”
众人听罢,心情甚悦,当下欣然领命,各归营寨。
众人走后,曹操忙又问道:“奉孝,果能破此阵否?”
郭嘉微微皱眉,道:“如大司马信中所言,此乃‘四象阵’,我自有破解之法。只是阵法多变,是否另有玄机,或是糅合了其他阵法,还需我亲往一观,才知端倪。”
襄阳,蜀汉皇宫。
嘉德殿内,刘协高居帝座。阶下,立着刘备、荀彧、司马懿三人。
除三人外,另有一人,一袭白衣,仙风道骨,立于殿中。
正是水镜先生,司马徽。
刘协看向司马徽道:“仙师施妙法,设奇阵,大败魏军,救大汉于水火。朕不知何以为报,恳请仙师留下,朕封你为国师,位在众臣之上,不知仙师意下如何啊?”
此话一出,刘备、荀彧二人不禁眉头微皱。
大汉官职之中,并无“国师”一职。
此一职位,多以玄术见长,并非正统治国安邦之道,如若大行其事,日后天下岂不生乱?
刘备当即道:“陛下,臣以为仙师布阵有功,自当封赏,然国师一职并非我大汉官秩,实在不宜增设虚位,还望陛下慎之。”
刘协一见刘备,心中顿时不悦,他此刻对刘备早已是失望透顶。
刘协沉着脸道:“如何行事,需要你来教朕吗?数次丧师辱国,深负朕望,你有何脸面,再在朕的面前说教?”
“陛下,臣一片忠心,可昭日月啊!”
“空有忠心,百无一能之辈,朕要之何用?念尔忠心耿耿,保留爵位官职,回家养老去吧。今后,不必再来见朕!左右,将刘备轰出宫去,不准再来!”
“陛下,陛下,臣还能为陛下建功啊,陛下……”
刘备嘶喊着,却被卫士连拖带拽地拉了下去。
司马徽微笑道:“陛下,吾乃修道之人,从不贪恋功名权位,对‘国师’虚名毫无兴趣,今日出手,也是应我侄儿仲达之邀。陛下如要封赏,可封仲达。”
“仲达之功,朕自要封赏。”刘协笑着,看向司马懿,道:“仲达请下仙师,居功至伟,不知想要何赏赐?”
司马懿上前一拜,道:“陛下,臣之心愿,乃为大汉建功,为陛下扫平乱贼,恳请陛下让臣带兵伐魏,助陛下光复大汉!”
司马懿说罢,目光中多了一丝热切。
刘协却是微微色变。
此时,他的视线里,面前已是多了一道光幕。
上面是一个个蜀汉文臣武将的名字,后面的数字和横杠则代表着他们的忠诚度。
刘协上下寻找了许久,却并没有发现司马懿和司马徽的名字。
难道,他们并不忠于朕,忠于大汉吗?
刘协不禁心存疑虑。
可惜,他觉醒的系统功能太过单一,并不能为他解答心中的疑问。
若是他们另有所图,便不可不防,可是眼下若不答应司马懿的要求,万一惹怒了司马徽,撤去了阵法,那大汉岂不有亡国之危?
罢了,如今大汉,已是一艘烂船,也就剩下这三千钉了,不管是谁,只要能击败魏军,拯救大汉,就算是奸佞,朕也得用!
想到这,刘协当即说道:“难得爱卿如此忠心,朕就封你为骠骑将军,统领二十万大军,抵御魏军,务必将之击败!”
“臣,司马懿,领旨。”
司马懿说着,不由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
“陛下。”一旁的荀彧言道,“魏军攻我,是两路并进。骠骑将军防备北面一路,然西路大军,已破汉中。川蜀虽地势险要,却也不可不防。臣以为,陛下当速令蛮王孟获,率南蛮各部兵马,北上支援,与刘璋合兵,共抗魏军。”
“嗯。”刘协寻思着,道:“文若之言极是,立即传旨,令蛮王孟获,率领各部兵马,北上抗击魏军!”
刘协说罢,袍袖一拂,站起身来。
王者之气,尽显无疑。
“张尘,北魏,这一次,朕倒要看看,天命,究竟在谁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