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我蛮夷也(1/1)

庸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度。

又或者说,是一个华夏文化侵袭下,蛮邦消亡的缩影。

庸人最早起源于三苗,是荆蛮中分支出来的一支‘山蛮’国,

就是所谓的南蛮立国。

商代时,庸国日常被商王朝攻打,使其‘供奴’为商王朝使用,和周王朝纳‘淮夷奴’的情形差不多。

毕竟说白了,当时中原是文化正统,

四周的苦寒之地,或者说还未完全开发之地,全是蛮夷——即所谓西戎、北狄、东夷、南蛮。

从商到秦,

是中华史,也是华夏征伐并且合并这些所谓粗鄙野人,构建大中华的过程。

那么回到庸国,

庸国被商王朝欺负,于是周伐商时,

庸,干他丫的!

不仅参与伐商立周之举,

还直接联合其余七个蛮夷国,成为所谓的‘牧誓八国’之首,

帮助周,伐庸。

为周开国之要员,可以说,在西周初,作为大功臣,混得风生水起,

亦确定了荆蛮之首的地位。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庸国,得罪了周公旦,也就是‘周公吐哺’的周公,孔圣以为的圣人的‘周圣’。

但是呢,蛮夷,讲真,

有时候是蛮,有时候,也是真憨!

周王朝不爽庸国后,怎么办呢,布局南蛮,封楚国开国诸侯熊绎到楚。

建国楚国。

然而庸国呢!

没野心,只觉得自己是荆蛮的老大哥,不去干涉,还因为楚人也是荆蛮一支,

在楚国建国之初,承认,并且与楚国结盟,支持共融。

然后呢!

文化人就是比野人脏呗!

庸国都不看看楚国的封地。

楚国的封地,就处在庸国向中原蔓延的路上,

楚国的分封,就是为了侵蚀,并且斩断庸国发展触角的。

于是,楚国壮大,伐庸!

且楚王伐庸时,还说出了那一句最为著名的话,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瞧瞧,这才是文化人,心多脏吧,

从此,曾为‘荆蛮之首’的庸国,纯正蛮族的庸人,

成为真正‘野蛮其身体,文明其智慧的’的——楚国,的附庸。

楚国也从此,

有利于自己,则我为华夏国正统诸侯;不利于自己,则我乃蛮夷。

说句离题的,秦,戎人归化出身,楚,蛮人归化出身,从周到春秋。

这些‘野蛮身体,文明精神’的,才是活到最后那列。

庸太子庸扰,就是出生在这种环境下的庸国储君。

自被楚伐,且被迫成为楚国附庸后,

庸国数代,都只有一个念头——强大,然后伐楚。

便是攻打褒国,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伐楚。

他大开方便之门,亲身而来,也是为了看一眼,汉国有没有可能,成为未来他们的同盟。

成为他们伐楚的契机。

汉国的千人众,对他庸国来说,能小补。但距离伐楚,远远不够。

而石磨、砻磨带来的变化,却也是切实地让他看到了文明的力量,

不同于《周礼》那般的力量。

更何况,夜流火,唤火神破褒国都城门。

庸扰知晓敌人褒国的情况,也就自然知晓其中的难度。

所以,大礼,是威慑,也是切实的礼。

可他现在有些烦了,

这汉国将军,是,认识到巨猿为大礼了。

可,好像真没被威慑住。

而威慑不够的话,相盟相交,就难以占据主动权啊!

华夏常以,‘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来贬斥蛮夷。

然而,其实他们蛮夷,看待华夏,亦是认为其‘畏威而不怀德!’

他们庸国德兼楚国了,对吧!

然后呢,

不必说了吧……

而此番,以大国之身,不截汉国其粮,且相送大礼,已是他们庸国之礼,之恩惠了。

这之后当面,便自然要稍加威慑,好确定后续主导。

可惜那巨猿没有威慑到汉国将军啊!

唉——

庸扰心中叹了一句,

不过汉国独骑猎鸟,他们庸国三人一车猎兔,总是不会输了吧!

庸扰的脸色稍霁,笑道:

“不愧为汉国将军,最善操神弄鬼之事者,见此巨猿也不惊惧,

“此正是我为将军所备之礼,

“此巨猿食人食,亦食肉,枝叶树皮亦食,不过较之人更挑,稷、黍不食,

“尤喜食麦,

“也是因将军之石磨专事于麦,且广收麦粒,才想起以此物为礼。

“此巨猿,一顿进食常人4到6倍饭量,

“不可人言,但自小为川蜀驭夫所规训,寻常命令,皆晓其意。

“将军可还满意此大礼否。”

训好的,还是能解燃眉之急的战力,那可不是一般满意啊!

齐渊干脆将布兜直接递给身前巨猿,让其自取剩余的麦麸饼。

而后转身对庸扰又行了一礼,行礼罢,还快步过来,主动握住庸扰的手,道:

“太子此物可是送到我心坎上了。

“此一户巨猿,堪比十户奴臣之价,不,更甚之。

“太子此番情谊,渊铭记在心。”

庸扰有些牙疼,满意便是,握手又作甚呢?

可他想抽,竟也没能一下抽出来,只能作罢。

不过不适归不适,总也感受到了身前之人,言语中的真切。

“将军……倒不必如此多礼,我庸人山蛮之人,不拘于此等礼数。”

“唉,太子此话差异,在我汉国看来,

“着我华夏衣,尊我华夏礼,即我华夏人。

“如今太子着衣比我规制,行礼比我更符合礼,如太子为山蛮,那我亦不为华夏人,而应称为蛮夷。”

庸扰瞳孔亮了起来,

“此言甚妙!”

庸国立国已近千年,虽是山蛮部族立国,但既是立国,便也尊华夏制度那一套,习华夏之文化的。

是有改化入华夏之意的。

但就是因出身山蛮,一直遭华夏正统诸侯国排斥,

与楚国,自称为‘蛮人’不同,庸国,是想获得诸侯国礼遇和承认的。

甚至说,若不是遭排斥,也不至于从宗周,到宗楚(宗主国)。

称赞后,其神情便都多了丝认真,甚至还反手握住齐渊。只是到底有些乖张的性子,让其又顺着轻佻道:

“既也是华夏人,将军可愿与我庸国诸华夏之人,共同对付那蛮人楚吗?”

对付楚吗?

这波平A骗大?

不过总归是知晓庸国立场和目的了。

于是齐渊闻言笑道,

“那便要看太子您能给我汉国再带来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