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英雄难过小人关(1/1)

“不向东,难道向西?”

河间郡,

梁军帅营。

萧启鸿一改往日在杨重楼面前的唯唯诺诺,

他身躯板板,一副忧国忧民之象,义正言辞的道,

“大都督,赵国围困沧州,南野、宁则救援兵书,一天一发,您难道看不见嘛?”

“咱家同意萧老将军的看法!”右侧首位,监军安公公再没有往日的卑躬屈膝。

他正襟危坐,对南方皇帝虚行一礼,眼神刚正不阿道,

“陛下圣旨,齐乃重臣,宋乃兄弟之邦,不可不救。”

此情此景,长发如幕,眼眸如深渊幽暗的杨重楼,稍稍愣了几息。

他仔细看了看安公公,没想到这个软了几年的货,竟然硬气了。

其实杨重楼这种大才之人,还真小看了安公公的阴暗。

他能以老太监之身,跟萧汉的奶妈郭氏对食,那必然是极度会哄骗女人的角色。

自古这样的人,都是心狠毒辣之辈。

梁国大局当前,杨重楼没空理会这两个小人的心思。

北伐大都督,听着萧启鸿说赵军只是侥幸胜几场,应该继续东进的言论,

当即勃然大怒,一掌拍在帅台上,冷喝道,

“宋齐两王,甲兵齐备,还有城池依托,十几天肯定没问题。”

“梁军主力马上调整,摆出阵型,大军西出中山,围杀朱雀李保。如此才能占得先机。”

天谋杨重楼对战局的理解,岂是这些庸人能明白。

与赵国骑兵作战,必须提前部署好。

等梁军看见赵国骑兵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要是赵国骑兵打哪里,梁军就跟哪里,

处处被动,处处挨打,蚕食吞鲸,弄不好就是全军覆没。

可惜了,杨重楼不知道,

善于内者和善于外者,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萧启鸿一身华服甲胄,顿了顿,官腔官调道,“首先,本将有一个疑问。”

“大都督说十五天。宋齐两王,能不能扛过十五天?也许八九天就扛不住了,那又当如何?”

‘不能扛就让他们去死啊!你是猪?这种问题还在军议上说。’杨重楼心里怒斥萧启鸿。

但北伐大都督的理智还在,

他压住怒火,咬牙切齿道,“换子!换子懂不懂?”

“齐宋两王跟赵国朱雀军换,梁国怕换吗?一换一打成平局,赵军河北就输了。”

萧启鸿是内斗中的行家,

他自然知道,不能一个人往死里硬驳敌人,那样太低级。

多人反驳,才会形成一种正确高大的趋势。

梁军帅营,萧启鸿对安公公使了个眼色。

梁国北伐监军心领神会,他嘴角一笑,

先是扫视了梁国众将一眼,随后不慌不忙的开口了。

“大都督兵法无双,作为监军,安某本不该说话。但职责所在,这里有两个小小的疑问,请大都督解惑。”

“第一,大都督说抓西线朱雀军集团,可西线有八万余赵军,咱们抓不抓得住?谁能保障。”

“其次,就算在中山郡围住了赵军,咱们吃不吃得下,谁又能确定?”

这就是权斗!

不说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去抓问题本身的漏洞。

自古行军打仗,哪有必胜的策略?连名将都有过惨败,谁能保证一定成功?

可帅营里,安公公看不见这些,

他只知道,这就是杨重楼计划的漏洞。

他抓的也就是这些漏洞。

说完第一个问题,就在众将还是云里雾里时,

安公公倒三角眼,轻轻一眯,抚着假须,

丢出了第二个内斗绝招——责任论,

“向东行军,解救齐王、宋王军团。这个策略,是梁国光武皇帝所定。”

“咱们北伐前线,抓中山郡李保是一回事。出兵东进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我们私自改变陛下的圣旨,那么请问事后责任谁来担?甚至说,如果出现战败,这个责任又谁来担?”

帅帐军议,进行到这里,

杨重楼要改变大战略的事,已经完全失败了。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将领,会顶着皇帝的圣旨,去做那胜利无功,失败却是抄家灭族的蠢事。

萧启鸿跟安公公,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

基本已经让梁国主力军,再没有西进的可能性了。

但北伐梁军中,大都督杨重楼的威望,可不是开玩笑的。

只要天谋不造反,他的权威就不可撼动。

就在萧启鸿跟安公公两人,互视一眼,会心一笑时,

南阳嫡族出身的天之骄子,宗师八重猛将,左神军一营萧师都,

只是看见右丞相的一个眼神,当即毫不犹豫站了出来。

“末将拜见大都督、上将军、安公公,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这几日赵军攻势如火,臣希望排兵布阵上,不要有闲杂声音,干扰右相。”

“否则……”说到这里,萧师都一身气血蓬勃而出,

他带着煞气,冷冷的道,

“否则,将士们可是不会答应的。”

萧师都不过是站出来的人,远远不是支持杨重楼的全部。

梁国这批征服中原的将领,各个心高气傲。

此刻,已经有十几个大将,面露怒色。

只待萧启鸿敢多嘴,大都督一声令下,就要将此人拿了再说。

萧启鸿、安公公那都是斗争老手,

权斗讲究表面和气,暗藏杀机,步步为营。

更重要的是,斗而不破。

他们怎么可能轻易斗倒威望如此高的北伐大都督。

事情得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干扰杨重楼排兵布阵,这不管从哪个角度,他们也说不过去。

军营上,萧启鸿义正言辞,宛如德高望重的长者,拱手对着众将保证,

“尔等放心,东进之战,自当有大都督定夺。”

“本将所为,也是迫不得已,实在是皇命在身,无可奈何。”

---------------

赵元始二年,

河间郡大营,

本还有机会脱离东线战场的梁军,在河间军议后,彻底被梁国皇帝意志所定,选择了东进路线。

北伐大都督杨重楼见事不可改,无可奈何之下。

于帅帐摆下阵图,发号施令,

全力迎战赵帝周云,企图在正面战场,击败对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