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母亲认命不怨人(1/1)

我的母亲在锅上帮忙,跟着祖母学烧饭。不到半年,媳妇饭菜做得比婆婆好,特别是手擀浆水面还是浇头臊子面都很好吃,扁食、包子、馒头、花卷、油圈圈都做得很好。从此以后,我祖母就不再上锅了,锅上全交给我母亲与杨家湾的王大嫂了。锅上的活不算重活,但总是闲不下来。冬三月一日二餐,其余三季都是每日三餐。每顿饭后,还要给二三头猪倒食。人多炕也多,北方不但冬季要烧炕,初春深秋也要烧。人手的炕自己烧,但曾祖母、祖父母、大大的炕都要早晚都母亲填填炕。一洞炕填一次都要一篮子填炕呢,加上母亲自己的一洞炕,至少也要填五眼炕呢,早晚二次要提十篮子填炕。尤其是客房炕洞门不在屋檐下,而在屋侧面墙下,若遇雨天,烧个炕都要淋成个落汤鸡。那时母亲还不到十三岁,对此都是逆来顺受,任劳任怨。

在母亲忙活毕,曾祖母都会把母亲叫上她的炕头,陪她聊天,给母亲讲讲家族轶事。一次聊天中,母亲问曾祖母说:“新院里我仲仲二哥对西硖坪我大大不错,每次我大大过来看您,我二哥都会请我大大到他家去吃饭喝茶。”曾祖母对我母亲说:“你只看见你二哥对你大大好,你却不知道若不是你大大的话,他们家哪有地土耕种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祖父亲堂弟兄四人,按年龄排行的话,二房的王丰为行一、王鼎为行二,长房的王豫为行三、王益为行四。王鼎夫妇无有子嗣,早逝。王丰是掌柜的,又不会持家过日子,尝向伏羌县郑家湾的大山上借了贷,驴打滚的利滚来滚去,所有地土和庄园也不够抵债,全家老少还得给人家做活抵债。最后还是由我大祖父出面,请大山上的人来家里吃席,在吃席期间拿出来了些许银元,凭三寸不烂之舌把所有的本金利息全给平了,当场让大山上来的人撕了约纸。就这样,才保住了二房的地土和庄园。村里人给王丰起了个绰号,叫抖光扫净。王丰逝后,人家的二个儿子壬辰与仲仲于百里之外贩粮食,才慢慢把光阴撩凑了起来,日子越过就越红火了。

母亲后来给我们说,大祖父虽然把祖上积攒的家底给折腾没了,但在老家眼里仍然是长子最优秀。大祖父在通渭、秦安、伏羌三县颇有名望,没有他调解不了的纠纷,没有他平不了的是非。大祖父熟读《战国策》,故在调解纠纷是非方面颇有心得妙道。但是大祖父有个毛病,就是自大好揽事、爱说大话。就因为他的好揽事、爱说大话,把我大大害得拔了壮丁,有去无回。对此,我母亲从没过二话,我与大哥也从未怨恨过大祖父,但是祖父为此与大祖父就分了家,淡了同胞兄弟情谊,几乎不再往来。

我母亲尝教导我与我大哥说:“死生有命,贫富由天。你大大的兵亡,那是他前世造下的这一场,决不能怨恨你大祖父,你大祖父也是好心,只是万万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母亲也尝对我弟兄俩说:“跟你大大一起被拔壮丁的,还有窑湾里的颉大佬,人家不也好好回来了嘛。被拔去国民自卫队当兵的人很多,每一批都没有开拔到外阜去,只有你大大这一批却开拔去了外阜。那么好的身体,谁会想到在开拔途中患了严重痢疾呢?这都是命,我们得人命,怨不得别人半分毫。”苦全被母亲一个人咽下了,我与我大哥也从没抱怨过什么。